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1篇

在家看赵氏孤儿,完全是思维混乱,结构颠倒,台词也差,结尾更是荒谬。

这个千古流传故事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义”字,拍的完全看不出来,拍成了程婴这么多年养大赵家的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太狭隘了吧。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古流传,感动了这么多中国人,核心就在于一个“义_.公孙杵臼和程婴就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和赵家没有一点儿关系,但是两个人都是义士,两个人商量好为了保存赵家忠良的血脉,一个献生命一个献亲子,这是多么的大忠大义!

赵家是三代忠良,电影开头演的却忠不忠,恶不恶!赵丞相还欺负屠岸贾,好像屠岸贾杀赵家是自保一样。整个故事充满了逻辑上的硬伤,让人完全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儿!

电影中部演的乱七八糟,演的像过家家一样。原来故事中老程婴十几年背负着全国人的骂名,全国人都骂他出卖朋友出卖忠臣之后,认贼为主,只有他一人知道真相,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古人的境界决不仅局限于那一己之狭小的感情!程婴必然是痛苦的,失去独子,但是换子之为是他发于主动,绝无后悔的~~我真是对_歌失望之极,看完了真想臭骂他一通,辜负了这么好的中华故事,真劝他去好好听听赵氏孤儿那出京剧,那是可以给人听哭的一出好戏!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干头力绪涌在心。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转原板)奸臣。晋国中

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贪图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亲儿性命,我的儿呀!抚养了赵家后代根。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说往事全凭着水墨丹青。画就了雪冤图以为凭证,以为凭证,(接散板)叩门声吓得我胆战心惊。(接唱二黄散板)实可叹一家人被碱抄斩,那时节血成河尸骨堆山;狗奸贼做此事天怒人怨,这冤仇到如今一十五年。”

导演啊,你是怎么了?这世道已然是黑不黑,白不白,大家眼睛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婆儿子热炕头,死活发生在眼下都不管,回想想古人,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什么叫忠义,什么叫牺牲,咱们做不到吧,难道连一个老故事一个传奇在大屏幕上都编不了给大家吗?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2篇

今天去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感觉一般。比较起来我还是比较喜欢看欧美大片,虽然一度也力挺国产大片。可是看后总是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其实导演们也真的是尽心尽力了,只可惜如今人们的胃口难填啊。

从网上获知:“赵氏孤儿”这段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着的《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赵家老小唯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不久,赵妻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当年赵朔有个门客叫程婴,家中恰好也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于是,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他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起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只好从山中出来说:“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于是,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骂名”,与赵氏孤儿隐居起来。十多年后,赵氏孤儿赵武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

可我看的《赵氏孤儿》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与历史记载相差甚远。这些我无需去纠结。只是过于丰富的商业元素:譬如动作片中的残酷血腥、宫廷片里的阴谋、悬疑片里的悲情等。这无疑又是一种追求片酬的做作!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是片中还有些许的搞笑作料。喜的是葛忧依然是那么可爱。忧的是这倒底是历史片还是搞笑片。从这些不同元素我也可看出时代变迁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许我的欣赏水平也应与时俱进了。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3篇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戏,岂不料中途马上停下,说麻烦先生下次再来。该做的没做完,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最大毛病。这必然到来的复仇没完,就好似断掉了一口气,它本该比开场还有画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说儿戏化的“三人连环刺”处理,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即使除去这个,有那个灵魂出窍的超现实结尾,《赵氏孤儿》仍旧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围着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实乃做作矫情。

再者几个人物立不起来,先不说既毁容又毁掉电影的黄晓明,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真不知是陈凯歌开的玩笑还是黄晓明的自我发挥。真正立不起来的人物是程婴,影片把太多笔墨浪费在了生活琐细上。由于他的被动,《赵氏孤儿》始终无法交代出他的真实动机,更无法表现出人的崩溃。由于程婴受制,赵武也不停摇摆,他如何接受事实并向义父刺出剑,这些都表现得太想当然了。电影给出的逻辑是这样的,程婴跑到屠岸贾面前,赵武自然会帮程婴,没有为什么。影片有意不断强化赵武的矛盾遭遇,他一边是养父一边是义父,本该有一个精彩的内心斗争乃至于自我溃败,然而这些在《赵氏孤儿》里都是消失不见的,多了徒劳无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说到底,《赵氏孤儿》还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你会有相似的笑场经历,更会有片刻的穿越错觉。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视基地搭景,那些灰头土脸的群众演员,那些践踏史实的各种漏洞。所以,《赵氏孤儿》并没有能让陈凯歌脱胎换骨,更无法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

这就是命。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赵氏孤儿》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大将*,他的母亲是皇上的姐姐。可是皇上的一个大臣,他的野心很大,有一次在皇上喝酒时,他用毒蚊子把皇上杀了,他决心杀掉赵家的人,孩子的母亲有一个医生,就在那天她把孩子交给了医生。于是医生为了救赵家的孩子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为赵家的孩子牺牲了,但那个大将*却认为死的是赵家的孩子,于是他的“爹”决定杀掉那个将*,他假装为大将*干活,还让孩子认他做干爹,当那个孩子长大后他“爹”把事情都告诉了他,最后他“爹”被那个将*杀了,那个孩子也把将*杀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非常感动,因为那个“爹”竟然用自己的孩子去救其他人的孩子,我觉得他这样做很伟大。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5篇

年底,单位召开2010年党政工作表彰大会,准备和上年一样,在会后放映一场电影,慰问到会职工代表。当下几部贺岁片正在热映,我对《非2》、《让子弹飞》、《大笑江湖》之类娱乐片兴趣不大,决定看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工会与影院联系,影院表示无法将数码机器设备搬到会场。又联系电影公司,特地从省电影公司调来《赵氏孤儿》的拷贝片,用普通放映机放映。

当表彰大会闭幕后,宣布放映电影时,会场里的情形与去年惊人的相似,人们纷纷离去。近千人的会场,剩下的绝对不超过一百人。领导们?态百出,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会议租借的鞍钢职工文化中心会场里个性冷,电影放映中又冻跑了一些人。坐在那里实在太冷,我站在会场后边,吸着烟踱着步,好像当年在农村青年点场院里看露天电影。好在人一冷就个性精神,感觉头脑分外清醒,对影片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_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总体看来,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比较好的翻拍片。陈凯歌导演比较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荆柯刺秦王》、《霸王别姬》、《梅兰芳》和《建国大业》等历史故事片,都具有必须的影响力。在当今娱乐片盛行,人们盲目追求低俗文化之时,相比《子弹飞》之类,《赵氏孤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联想到陈凯歌拍过的一些影片,总是给人眼高手低,心高命不强的感觉,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6篇

关于仇恨,剧中赵武问他的干爹屠岸贾是否有敌人时,屠说:“不把任何人当成敌人,你就没有敌人。”。如果你没有敌人,心中就永远没有仇恨。这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心中忘记了敌人,没有了仇恨就可以天下无敌。可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说爱别人,自己是幸福的,而仇恨却只会让人更加痛苦,放下心中的仇恨,得到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剧中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做到忘记仇恨,仇恨贯穿在每段剧情中,屠岸贾因为仇恨屠杀了赵氏家族,赵武因为仇恨杀了屠岸贾。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有着仇恨,人与人之间,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仇恨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和战争,仇恨象疾病一样难以消除,化干戈为玉帛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没有仇恨,社会才能和谐;没有仇恨,世界才会和平。

剧中的反面人物屠岸贾倒是有忘记仇恨的痕迹。他是赵武的干爹,当然此前他只是“误会”,误将赵武当作程婴的亲生儿子,他似乎有忏悔,他对这个孩子恩爱有加,提供条件让他习文弄武,一直到孩子成年后,赵武披挂盔甲,横刀立马的时候,屠岸贾忽然发现了赵朔的影子,而且他确信这个喊他干爹的孩子就是赵朔的亲儿子。老谋深算的屠岸贾想借战争之名除掉赵武,但是有一种力量在呼唤他放弃这种念头,那就是父爱。他看着这个孩子长大,他对这个孩子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特别是他受了箭伤,赵武一勺一勺的喂他汤药的时候,他已经决定忘记仇恨。赵武知道真相后,又燃起了仇恨,他要杀死这个“干爹”,屠岸贾和赵武刀剑相向时处处剑下留情,而这时候程婴“成全”了他,当赵武的剑刺穿他身体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他含笑而死。他罪恶的灵魂在忏悔中安宁了。

关于牺牲。剧中很多人为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程婴的牺牲无疑是最大的。一个人可以为亲生的孩子甚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是伟大的。但是让自己的孩子为另外一个无辜的孩子献出生命,这是罕见,更是伟大的!程婴做到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赵氏孤儿的观后感300字 第7篇

混乱,哀愁,这是一个可悲可泣的故事,神奇,幸运,这时一段可歌可颂的传奇。他,舍弃自我的孩子,换一个不相干的赵氏孤儿;她,用爱感动他人救子,用血染红一方土地;他,是可悲的?永无亲故,家族300多号人无一幸存,他,还是幸运的?在如此千钧一发之际,竟得以幸存,有如此多的人的关爱与关注!

幸与悲的交织,情与仇的过往,爱与恨的勾勒,扣动了我们的心弦。庄姬挺着肚子给自我的丈夫赵朔饯行,送他去战场。谁料,这便是一场灾难的开始。屠岸贾先是借刀杀人,后嫁祸于人,还假传圣谕,让赵氏300多号人枉死!实在是十恶不赦,让我们看了都愤愤不平,于心不忍!血腥,屠杀,残忍,弥漫,滋长,扩散。赵氏只留下一余婴,为了他的名,保住赵氏,多人命丧黄泉,他得以幸存,真是天不绝赵氏!程婴是为庄姬接生的大夫,受庄姬之托,为保赵氏孤儿,他丢子丧妻,这是一个多么无私守信的人啊!赵氏孤儿改名程勃,一场风暴似乎过去,这却是另一场暴风雨的前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程婴忍辱负重,携程勃做屠岸贾的门客,让赵孤认贼作父。随着时光的推逝,一份仇在程婴心中愈演愈烈。程婴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了健壮的少年,这中间倾注了程婴多少的爱和精力啊!这一份深情岂是涌泉可报!程婴备受屠岸贾喜爱,真是造化弄人!直到屠岸贾让程勃上战场,穿铠甲,持宝剑,他由内而外沁出的一股气概令屠岸贾心中生疑:莫非这是赵氏孤儿!

而后上战场之际,程勃奋勇杀敌,竟与屠岸贾并肩杀敌,之后又救了屠岸贾!当得知自我的身世之谜后,他义不容辞,要让所有所以命丧黄泉的人绝非枉死。他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最终在节骨眼上戏剧化地杀了屠岸贾,程婴也去了一个他梦想的天堂!

命运决定他是悲的,而爱决定他是幸的。人性的善恶,结局的幸悲,往往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