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的论文2000字 第1篇

从对笔者的工作单位及其它艺术培训中心的观察,成人声乐的学习者主要有学前教育教师、从事音乐个体教学的教师、艺术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来自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爱好者。他们所呈现的特点是:

(一)学习者年龄一般偏大,工作中和生活上的事情比较繁琐,课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所学内容,对声乐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少能够坚持学习。(二)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偏低,相关理论知识匮乏。

(三)能够比较认真、刻苦练习,学习声乐知识积极主动。

二、因材施教成人声乐教学要分析

并掌握学生的个体特点,清晰看到学生具有的优点与缺点,遵循成人的培养目标,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为每一位学习者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的成人声乐教学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学院院校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偏重前者,结果是学生毕业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只能演唱,不能教学,所以我们应取长补短建立科学的成人声乐教学。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成人声乐学习者应尽量避免过多讲专业术语,这样会让其觉得枯燥乏味,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且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在初学的时候要让成人学习者了解自己特有的嗓音条件,而不会盲目的模仿他人的音色,造成声音不自然,更不用说感动听众了,这样也避免了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众所周知,声乐中的五个元音的发声练习,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学习者,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唱出最自然的声音。

三、不同民族的音乐概念

从历史角度看,汉族“音乐”的概念,音乐与诗词曲是缺一不可的,曲牌的表达与“曲式”不能划等号,而西方音乐的不同在于,曲式的结构是第一位的,歌词与其相比是次要的,中国多民族音乐融入地方的方言,特别讲究歌唱发声特色比“曲式”更为重要。所以在成人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认为只有一个声音概念。不同文化的音乐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说哪一种声音是正确的,哪一种个声音是错误的,只有唱出来的声音是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才会与听众产生共鸣。

四、对成人声乐教学的建议

(一)中西合璧。由于现如今的中国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偏重于西方的歌剧为主,二是主要以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为主,故此,把一体的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视野结合尤为重要。对基本的发声原理进行科学而有效地结合。

(二)声音概念的形成。不同文化的音乐对声音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西方音乐学知识论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还应该有着多元性的解释,使其更加合理。

(三)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不要认为只有国外的发声方法先进,凡是中国的发声方法就落后,应该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的音乐价值观。

(四)和谐的教学方法。演唱者诠释作品过程中会涉及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这也是声乐作品演唱魅力之所在,作为教师不能偏重使用某一种,应该是多种风格都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保持和谐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关于声乐的论文2000字 第2篇

钢琴在当前中国声乐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见证并成就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但由于钢琴源自于欧洲,属于西洋乐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音乐体系,更是西方音乐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在调式体系以及音乐表现上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使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样也削弱了中国声乐特色,不利于中国声乐艺术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发展。中国声乐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风格。中国声乐艺术一方面是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发展的映射,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个性与情感的表现。由于受到西方音乐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方向至今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持,迫使中国本土声乐文化走向了“内卷化”与“泛西洋化”发展的被动道路,这在根本上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片面结果。“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实现中国特色声乐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逐步削弱钢琴的作用和影响力,发掘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乐器来替代或部分替代钢琴成为新的声乐教学工具,从而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声乐学科改革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早已被各国认同,而且建树颇丰。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演出、比赛,钢琴都在展现其优越的性能和特点,成为现代声乐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使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与大、小调式的典型乐器,在音乐构成上只适合西方音乐体系以及类西方音乐风格,对于其他类型的调式、旋律均不适宜。另一方面,钢琴的表现力重在“写生”而不为“写意”,钢琴虽然能表现出音乐的背景与人物的情感,但其渲染得更多的是音乐本体的叙述与表达,对于特定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把握尚有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性与地域性较强的声乐艺术的表现还差强人意。所以,对于声乐学科进行“去钢琴化”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声乐学科摆脱依赖钢琴进行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使声乐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有效。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大变革

当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在中国所进行的渗透与影响已达到空前状态,特别是波及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位与方向,危及到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将西方音乐审美及价值观植根在了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之上。因此,导致了中国的声乐教学普遍走向了一条照搬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崇尚美声唱法的“一元化”道路。由于中国声乐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当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自于西方理论,对于中国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还处于论证、探索阶段。“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从根本上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合理有效的实施,不但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未来方向寻找到了突破口,而且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遇和平台。此外,“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还有助于带动声乐文化产业和与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中国的声乐艺术走向良性化发展道路。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的时代契机

由于中国地缘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中国的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与内涵。各地区、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声乐的演唱风格与形式也各具特色。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在根源上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所以依托“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进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可以丰富中国声乐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机遇。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审美观念、情感表现以及伴奏乐器都将陆续登上世界声乐的表演舞台。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立足现有声乐教学体系,发展多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中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虽然充斥着西方声乐理念,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以及民族美声唱法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可造价值。同时,应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模式,如中国传统民歌教学模式、少数民族原生态演唱教学模式、歌唱与传统戏剧的交叉教学模式等。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理性实施,合理构建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是完全否定钢琴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和价值,也不是要将钢琴与当前的声乐教学分离,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改变当前普遍崇尚西方声乐理念的思维体系,结合中国声乐艺术特色,建立适应中国声乐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切勿盲目、主观、消极地实施,特别是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某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而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将声乐学科的发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特性进行融合与加工,逐步将钢琴这一关键性的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建立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模式,已达到“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在中国的普遍适应性。

(三)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首先,对待西方声乐教学体系要秉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态度和原则,将有利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观点及理论要进行保留和利用。其次,“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根据具体地域、民族、作品进行规划与实施,教学定位不能固定不变,而要以中国文化艺术为背景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与地域性较浓重的声乐艺术而言,更要体现出文化、语言、歌曲风格、伴奏乐器等特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使用钢琴以及将钢琴与中国传统乐器进行编配教学具有一定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四、“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逐步转变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声乐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对于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目前,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基本上处于类西方模式,从声乐表演的组织形态、演唱形式、声乐伴奏(包括钢琴、管弦乐队)以及观众观摩都交织着西方因素,中国元素仅限于声乐作品的语言和曲调。在此之中,中国本土乐器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十分有限,仅在部分声乐作品的局部使用。所以转变现有声乐教学理念以及创建中国本土声乐教学方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声乐文化摆脱西方价值体系与建立自身艺术特色的有力举措。“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要逐步削弱钢琴在声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创建以中国民族乐器为教学工具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性进行具体伴奏乐器的选择。例如各民族可以将本民族乐器逐步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范畴,不但可以改善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以中国本土乐器为突破口,寻求适合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伴奏乐器

中国的本土乐器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为数众多的歌唱伴奏乐器,有我们所熟知的琵琶、笛子、箫、笙、埙、胡琴、扬琴、筝、阮、唢呐、鼓等传统乐器以及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弹布尔、都塔尔、热瓦普、马头琴、冬不拉、伽倻琴、库姆孜、铜鼓等都可作为我们今后声乐教学的辅助教学器材,在某种情形下还可替代钢琴成为新的教学工具。中国古代的大曲、相和歌、清商乐、琴歌以及各个戏剧中都设定了明确的伴奏形式以及相关乐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声乐教学改革的参考与方向。

(三)声乐师资调整以及中国本土声乐伴奏人才的培养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为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非钢琴乐器的使用与伴奏。同时,各艺术类院校应当建立一支中国民族声乐伴奏的乐队,通过一定的组合与编配,丰富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配合声乐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为契机,构建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新模式

当前,体系化发展已成为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中国声乐教学要想取得特色化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首先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加以纠正与补充,对影响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要逐个优化、调整。其次还要制定中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这就包含了如何发展、如何进行的具体事例。“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既是思路,又是具体做法;既改善了当前中国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又推动了中国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关于声乐的论文2000字 第3篇

就培养目标来说,声乐表演专业与声乐教育专业之间既有区别同时又有联系。所谓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使授课对象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层级性,即从上到下依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具体到声乐相关专业来说,无论是声乐教育专业,还是声乐表演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培养总体目标。除此之外,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相关专业教育与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从事音乐教育职业的师资力量。因此,从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能够看出,声乐教育专业相比声乐表演专业来说,更加具有“师范性”,即更加重视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相应的,对于接受声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来说,其培养合格后,主要从事的工作为声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如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相比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具有“表演性”,即通过专业的培训与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从事声乐表演职业的人才。相应的,接受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的人员,其培养合格后,主要从事的是声乐表演方面的职业,如各演出团体或各文工团的专业歌唱演员等。

二、教育重点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明确其培养目标之后,首先要明确的是其教育重点。只有抓住了相关专业的教育重点,才能更好地满足其培养目标要求。对于声乐教育专业来说,其教育重点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打破传统唱法之间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歌唱水平与技能,从而满足学生今后声乐教学工作的需要。对于声乐教育专业来说,其教育重点的一大特点就是“坐着唱”的培训方式。所谓的“坐着唱”,通常是指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今后开展声乐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自己能唱能弹以外,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声乐教学法,这也是与声乐表演专业有明显区别的地方。相应的,对于声乐表演专业来说,其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培养专业声乐表演人才上。声乐表演专业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表演风格和演唱特点,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不同于声乐教育专业打破传统唱法之间的教育重点的地方。根据学生自身的表演风格和演唱特点,进一步开展相应的专业教学活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来说,其教学重点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气质、洒脱的表演习惯以及从容的演唱心理。

三、授课形式

众所周知,声乐专业的授课形式与其他专业的授课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声乐专业的授课形式主要有:个别课、小组课以及集体课。在此基础上,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两者自身的授课形式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声乐教育专业的个别课以声音技巧训练和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为主要内容。这也符合上文提到的声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重点。而声乐表演专业的个别课则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为主要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嗓音条件、表演风格、演唱气质、舞台台风以及音域范围等等自身因素,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唱法。声乐教育专业的集体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为授课重点。通过声乐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完善的声乐知识理论架构,从而为学生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而声乐表演专业的集体课则以声乐艺术表演理论为主要内容。声乐艺术表演课主要是任课教师围绕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所涉及的表演形式、表演原则、表演特点、表演基本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基础理论水平。同时,在集体的授课条件下,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心理素质与舞台表演气质,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克服恐惧,为今后从事声乐演唱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声乐教育专业的小组课是属于师范类的专业课程。声乐教育专业小组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来培养学生音乐理论的讲授水平以及声乐演唱的教学水平。通过小组课的相关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自己所学的声乐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全面地声乐演唱技巧。通过互相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他声乐唱法的特点与技巧,这有利于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