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1篇

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梁衡,在今日这个似与巨匠诀别了的时代,也算是哲人高手。小学课本上便摘、节了他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一篇《夏感》。当时读之,不以为然,只觉《跨越》一篇枯燥无味,倒是《夏感》还有些韵味哲思。读罢这两篇后,便与梁衡在精神上又断了联系,还是不以为然。

直至今日,才与梁君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_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读来大有金戈回响、荡气回肠之感,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诗词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梁君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且犹以“山川如我”篇最重。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梁衡自以为得意的“六年磨一剑”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酝酿过久以至匠气太浓,除了题目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意,倒显得文章平庸了。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2篇

叔本华说,“智力和意欲的关系就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何解?前者依存后者而生也.梁衡的文字和他的背景在我看来也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高中阶段就有阅读,非常喜欢.至少其大境界突破了一些传统的局限性.某日在书城瞥见《觅渡》一书,阅读良久不肯归,于是在某一个假期将其买下.

有一些观点和视角是要在梁衡这个位置上才能看清的,有一些疑问和背景也只有在梁衡的位置上才会产生.“意欲”之为“意欲”,非为个人,实为团体也;“智力”之为“智力”,非为团队,亦属个人也.

不过,在梁衡大境界大阅读手法掩盖下的,却是一些从属关系过强的意欲表征.我们只能说,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觅渡,觅渡,渡何处?到现在为止,梁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高中老师亲情推荐得知此书,我是看了三年用了三年,从中抽走无数作文素材,条条对得上阅卷老师的口啊.高中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论据有时不太好找,大众化的无非司马迁、爱迪生和鲁迅,毫无亮点.这本书里有着很多历史伟人的故事,也有着对大江大河的凭吊与感慨,包罗万象,能应对不少作文的类型.优美的笔法再加上情理与感悟合成了篇篇散文,摘抄几段很是受用.极具艺术感的文字又不显浮夸,题材人物虽都是众人皆知的,但深刻的见解又使之不落窠臼,绝对好的作文书啊.我也是因此书开始喜欢上语文的,感觉文学艺术颇具魅力,其中写李清照为乱世中的美神的一篇文对我影响颇深,开始喜爱李清照词,直至今日.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3篇

觅渡中的经典句子

1、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 ----《觅渡》

2、但幸福又是个动态的东西,如想要独立高峰,就只有一座接一座去攀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享受。 ----《觅渡》

3、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把栏杆拍遍》

4、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石头上所体现的最好标志就是一块石头由加工其他产品的工具变成被其他工具加工的'产品。 ----《觅渡》

5、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觅渡》

6、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驱壳,它就会有永远的生命。 ----《觅渡》

7、神仙虽好,没有烟火。 ----《觅渡》

8、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则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 ----《桑氏老人》

9、你接受了某一种观念,就被搁置到了某一层的某一个箱子里。 ----《觅渡》

10、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觅渡》

11、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 ----《觅渡》

12、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于课堂,从从容容地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坦然而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以读书为己任,才可以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 地润泽学生也默默地葱茏自己。 ----《教师与读书》

13、爱情这东西实在属于土地,属于劳动,属于那些无产、无累、无任、无负的人。 ----《觅渡》

14、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 ----《觅渡》

15、什么东西都怕老,一老就有了资格,有了说法,有了附会、寄托和慰藉。 ----《觅渡》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4篇

《枫林渡》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说实话,曹文轩的书我还真没看过几本。

故事中的主人公蓝蓝是一个可爱、亲切、不因为自己的外婆是市长而骄傲。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看到最后我也会落泪,或许是因为这本书太感人了吧。蓝蓝的妈妈在我看来一直扮演着一个坏人的角色,一开始不让大杂院的孩子和蓝蓝、童童(蓝蓝的弟弟)玩,然后私自让蓝蓝和童童转到别的地方,后来又把童童教育成了一个仗着自己的外婆是市长就看不起别人。蓝蓝的奶奶和外婆,奶奶是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外婆则分得清的好坏,用一个巧妙的办法将仗着自己的外婆是市长就看不起别人的童童教育成了和蓝蓝一样的人。

稻虎哥(蓝蓝在乡下时的哥哥)回枫林渡了,蓝蓝的奶奶回枫林渡了,兰兰最后也回枫林渡了,但为了救蓝蓝而变成短尾巴的猫却再也回不来了。短尾巴成了童童捣蛋的替罪羊,最后被汽车给压轧死了。(语文迷 )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5篇

这是一场人生的觅渡。_,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给历史留下了多少光辉。他,一位文弱的书生,似乎天生就是为文而生的。坐在觅渡的小船中,行驶在人生的河流上,作家、翻译家、治印家、医生,这些名誉就在彼岸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多少次,就在秋白离这些名誉只有一步之遥时,一根无形的线,一双无形的手,又把他拉了回来,回到了这“历史的误会”上,回到革命的事业里。

他完全可以像梁实秋一样,在抗日的热潮中仍做一个纯文人,怀着闲情逸致写写文章,以“杀人不是菜刀的使命”为由躲开这次劫难,难道有人会为此责怪他吗?长着一副苍白的书生面孔的他,在这柔弱的身体里包着怎样的一种英雄的骨气,在这全国人民在水深火热里的时刻,他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和坚韧的意志做一把菜刀,将自己投入了这个革命事业中去。谁能想到,真正将秋白推上断头台的,却是自己人的“左”倾路线。在_里,这位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忧心天下的学者,变成了视死如归的革命家。

人们从此记住了他,因为“他偏偏在临死前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这真的多余吗?秋白看淡虚名,在别人在为自己的历史打包装时,他告诉大家他不是完美的。在他的人生中,他一直在追求真实的自我,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多余的话》一点都不多余。在这不断求索的人生中,他可能失败了,但后人仍然尊敬他,因为一个像秋白这样,把革命和正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他的精神和人格给历史留下的痕迹,远大于他的功名留下的印记。虽然他有十分的才华,为了革命,可能一件事都没干成,但人们仍然敬仰他,因为人们敬仰他的,是他自我剖析的精神和他不断完善他的灵魂的力量。

秋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他是一张什么都没有写的白纸,他也是没有一丝风的湖面。他是生在狂风暴雨中的一朵雪莲,给人正义和希望;他是一座让人望一眼便会肃然起敬的高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和力量。“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这真的是一个悲剧吗?生命结束在一个追寻的路上,有时实际上挺好的。或许,秋白已经找到了那个归宿,我们只是不知道,或许,他的归宿就是一个名叫“觅渡”的港湾。人生就是一场觅渡,就是一个追求心灵的好码头的旅程。

人生不是一个名誉,一个我们一时作的艰难而又仓促的决定,而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这个寻找要花去一生的时间,伴随着许多犹豫和错误。犹犹豫豫登上一辆错误的列车,撞墙之后再回头,改变主意,再反悔,登上一辆新的列车,再撞墙,这没关系,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灵魂,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收获了很多。秋白还没有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码头时便永远停在了那里,但这并不是悲剧,因为这时如果他往回看,会发现他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痕迹。我们虽然可能留不下太深的痕迹,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心灵的港湾。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6篇

《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连---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 阅读复杂,写作也就复杂。满足休闲有闲话、笑话等读物;满足信息有报纸;满足知识有专业的或普及的读物。而满足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层次,可以是专门的思想理论和美学读物,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类读物中。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但必须见美见理。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页的还书条上赫然印着12月13日,挺舍不得还的。

有些书或许只与你有一面之缘,有些却在一面之缘后,令你心愿让缘分继续。

读过梁衡,可能说他的有些文章题材,那种历史文化背景我并不着迷也未曾接触,但综合起来我不得不敬佩并喜欢他的思想。很难用几个形容词表现他的思想、他的笔锋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他打动我,似乎让灵魂有路可走,找到了一条优雅的道路去走。他写《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和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丽》;写《杏花村访酒》,访到这个小山村在天地之间不可挪移的韵味;写《节的联想》《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热炕》《忽又重听走西口》,思考生活的道理,思考艺术的境界,思考事业的价值。概括来,我能够感受到他的许多观点是我感同身受的,其实也是打动我的。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7篇

觅渡小学生作文

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或是笔墨中的一种优雅,又或是自然的一种恬淡。

诗经中的美是一种纯洁无邪的美。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字一句,四句一顿,悠扬的琴声与吟诵声仿佛就在耳边回荡,悠扬动听,旋律的美妙不绝于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音调的上扬与下降构成了一篇美丽的乐谱,它不是现代人追求的摇滚与古典音乐,它的韵律似唱非唱,似通非通,给人绵长之感,大自然的空阔。它没有上下的起伏,只有人以宁静的心来觅渡,来得以发现这朴素绵长的韵律之美。

一位女子站在河的对面,追求她的.君子正倚靠在河的这岸,目不转睛盯着她,眼中满是爱意。这样诗情画意的情节在诗经并不少见,情节的美感无不流露在一字一句中。杨柳的摇摆,芦苇的摆动,在君子的眼中,无不是美丽的最好写照与衬托。每一句的描写,每一处的刻画,都得以让人觅渡到内容意境之美。

诗经朴实无华却动人的语言正是它美丽的主要源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于归,宜其室家。”一幅幅和谐美丽的场景在语言的描述下更加亲切动人,对仗句的整齐,上平下仄的音调无不是语言美丽的最好情节。

我们读过很多古代的诗词,了解过很多古代人物的生平简介,也探究过其中的美。的确,美存在于古代,但也潜伏在我们身边,潜伏在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过程,只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觅渡……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8篇

书以《觅渡》为名,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开篇,就是为了写_一个人吗?看着一篇一篇文章,讲述者一个一个青史留名的人物,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微传记,让人能时刻想起他们的所作所为。

英雄是孤独的,只有英雄与英雄之间才有共同语言。_和鲁迅两人的深厚感情,就是建立在两个人共同的志向上的。文章中有句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类人的思考角度从开始就与常人不同,他们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高度,这是我们可能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达到的,而大部分人甚至都触及不到的高度。就如同站在巨人脚下和肩膀上看问题,自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我们看来,_舍弃了自己的生活,投入了革命,而在他自己看来,革命就是他的生活。他就是为了革命而生的,这种注定的命运,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历史上,总会有推着车前进的人,也会有阻挡历史前进的事,推车的人也总会有脱离队伍的那一刻,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后人看到车辙和脚印,就知道,推车的人是谁,贡献了多少力量。我相信,_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日理万机,平易近人,最后怎么会有百姓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举。我看到了,在历史的车辙后面,有一串深深的足迹,压得比车辙还要深,消失在了1976年1月8日。

“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一篇《祭鳄鱼文》,铿锵有力,代表了韩愈为民除害的决心。文章短小,却义正言辞跌宕有力。虽然有以上书_为生的言官,但是说真话一向是大多数古代官员最害怕做的一件事,韩愈不怕。耿直的性格固然好,但是带来的后果可就不好了。纵然如此,韩愈依旧在困境中,说实话,做好事。这让我想到了孟子的“不为也,非不能也”,前有无数代官员,却无人解决问题,韩愈一人就办了,这必然也是后人尊敬他的地方。有官如此,只可惜皇上的慧眼没有擦亮。在文学上的成就,从现在的视角看来,是独特的。能在大流中脱离出来,就是一种突破。罪臣,文人,好官,这些身份的重叠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居于现状,但不安于现状。身躯可朽,但事迹不朽。

书中说林则徐是块破砖头,这点我不能苟同。我认为林则徐是一块璞玉,皇上看不透,就以为他是一块石头,扔到了百姓手中,在这里他大放异彩,显露出了宝玉的光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在危亡时刻,他受命禁烟,在百姓群中,他垦地开渠。宝玉的光辉逐渐被整日的劳作盖住了,但幸好朝廷又重新启用,只可惜,没干几年,这块饱经风霜的玉石,在潮州普宁破碎了。他无愧于文忠这个谥号。罪臣,功臣,一切都有历史评定。

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国王,这话不假,但是想要成为国王,也是要付出一番努力的,否则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戴上虚幻的王冠。这臆想可以成为你的王国,但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土地。空有一番想象,是成为不了国王的。

节,接也;节,结也;节,截也。节,节也。每天都是平淡的节日,发生着该发生的,庆祝着该庆祝的,失落着该失落的。纵然对每个人来说,每一天的节意义都不同,但还是坚持下去吧。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9篇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_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几十年来,描写秋白、纪念秋白、评价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是第一个从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层层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心中搅起了轩然大波。难怪此文一出,先后有百多家报刊,难怪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记得当年《觅渡》一出,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的人,便不约而同,相互推荐。此后的几年里,我读此文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觉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总觉得和秋白有说不尽的话。秋白一生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梁衡的《觅渡》是一篇读不尽的散文。

梁衡评价_的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许,这句话是最能概括整本书的内涵的,也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以_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想: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梁衡在《读韩愈》中写道:“他(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枉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韩愈

在大一统的江山上被金銮殿上的御笔指来划去,他的生活或许不像_那样是主动放弃轻松安逸,多少有点无奈与悲凉。但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消解他善良的心灵,他的心中仍然是有那么一种精神,一种目标。虽然这目标比之于在朝廷上辅佐君王、治理江山小得多、卑微得多,但仍是符合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的良知的,那就是既然为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舍其事而成其心”,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一颗善良之心,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安宁祥和。所以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己于他人都为有利。

梁衡说过:人生的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目标的出现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的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曾一次次地被杨善洲的事例深深感动。做了一辈子的地委书记,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本应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舍其事而成其心”,在一个目标完成以后,再寻求到了新的更艰难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是植树造林。老人走了,换来的却是翠林青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一个人定不会空虚,而且定能快乐长久。所以说,一个能够“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能够不断寻求目标体现人生价值的人,是能真正体悟生活美好的人。

但我并不是说要“成其心”必须“舍其事”。我们之所以铭记_、韩愈、杨善洲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苦难而增添了些许的更为人夺目的光芒。但是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仍是有的,比如歌德一生养尊处优、荣华富贵,也照样能独领一帜,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上的明星。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想要成其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假惺惺地去受点苦、磨点难是不行的,关键是那颗心是否坚定、是否本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愿吃苦,没有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是一味地渴求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余秋雨曾说过:“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更愿意把这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说成是文化人格,它所支撑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不苛求我的文字能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改观,但至少,我们应该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唯其如此,才不致于使灿烂的民族精神沦于黯淡。

“舍其事而成其心”,短短一句话,承载的是很多很多??

觅渡观后感350字 第10篇

《觅渡》是一本影响人一生的好书,也是帮助我们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的好书。梁衡是着名散文作家之一,他的经典散文作品,语言规范、情理交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读完了梁衡的散文,我有同感,我在想,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读者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在复旦大学附中任教的黄荣华教师说的好:握笔之人必定早与笔下之人有过精神上的冲撞、思想上的交汇,才可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才能期待另一颗心灵的接引,引发读者心灵的颤动。黄教授说的多好啊。梁衡的文章就是这样,篇篇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振聋发聩的历史叙述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

他写山水的散文集《名山大川》,虽说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依高岩而挺立,但我看过之后,也并不以为意。因为古往今来,写山水的散文千姿百态,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比比皆是。然而,对他这本集子《觅渡》,一经过目,便觉怦然心动。研读之后,感受更深。我敢大胆说一句:当代散文,就我看过的而言,恐怕还没有人能超出他的艺术水准和思想的深度。为什么这样说呢?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那么绝对,可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要说不是绝对,那只能说,是我一家之言,总之,我和我的博友一起诵读他这些文章,有一种总也说不尽的东西。

第一,从体式来看,可谓“别具一格”。当梁衡的散文《觅渡,觅渡,觅何处》、《大无大有_》在文坛上兀突而出、众口传扬时,我曾思考过:梁衡的这些文章算什么体式?是政论,是人物,还是抒情?读完了他的书之后,使我找到了答案:他自己在文章中最后表述:“我写之前没想过这些,写过后也说不清楚。”后来,有评论家说他这些散文是政治散文,这大概是想和他过去写山水的文章有所区别吧。这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这些散文中,篇篇都与政治有关。但若据此就说是政治散文,我看不大科学。若有政治散文,势必还要分军事散文、经济散文……那散文的分类就会没完没了。况且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这些散文,主要讲的并非政治。有论者又说梁衡的这些散文是人物散文。这也有证可据。如《觅渡,觅渡,觅何处》、《大无大有_》、《读韩愈》、《读柳永》等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在说人。但细细品味,他又不是在“写”人。如果是“写”人物,那就要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写人物的丰功伟绩,如司马迁之写《项羽本纪》、写《陈涉世家》,如穆青之写焦裕禄,如徐迟之写陈景润。然而,梁衡在写他的人物时,在音容笑貌、丰功伟绩方面却很少涉及,常常是一笔带过。照我看来,他是在“评”人。而评人,又不是干干巴巴做几条评价。所以,若说他这些散文是人物散文,恐怕也不准确。

其实,对梁衡的散文,大可不必硬冠以什么政治散文、人物散文、抒情散文等等。我认为,散文无非是相对韵文而言。除去诗歌,便都是散文。古往今来,一些大政治家所写的政论,便是优美的散文。一些大文豪所写的记、序、传、书、墓志、杂文等等,便是优美的散文。梁衡的这些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前写后均没有考虑过到底算什么形式。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是“文无定体”的散文,也可说是“梁衡体”的散文。在我看来,他并不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或者先有一种激情,然后再依托一个什么“觅渡”的载体喧唱出来。他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散文,似乎是“可遇不可求”之作。他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这样的散文,你说它是政治的就是政治的,你说它是抒情的就是抒情的,你说它是人物的也是人物的……真是说来说去说不尽。

他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_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梁衡认为这是一种最大的无私。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梁衡认为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用勇敢、坚强已无法概括他,秋白是“达到了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几十年来,描写秋白、纪念秋白、评价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是第一个从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层层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心中搅起了轩然大波。难怪此文一出,先后有百多家报刊,难怪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记得当年《觅渡》一出,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的人,便不约而同,相互推荐。此后的几年里,我读此文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觉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总觉得和秋白有说不尽的话。秋白一生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梁衡的《觅渡》是一篇读不尽的散文。再如《大无大有_》,照我看,是恩来百年诞辰纪念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一篇。为什么?恐怕也是因为写了总理的人格。总理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有?是因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之德?还是因为他的见贤思齐之明?……这当然是人人皆知的缘由。梁衡的散文,却绕过这些,独辟蹊径,为总理归纳了六个“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这六“无”,层层逼近总理人性的最高境界,这就在亿万怀念总理的读者中,引发了刻骨铭心的、新鲜而无尽的话题。

其他如评价韩愈的《读韩愈》、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成为一幅幅读不完的名画。

第三,从思想来看,可谓“深沉”。散文靠什么取胜?单靠描写?议论?诗意?抒情?恐怕不行。照我看来,散文的取胜之道,主要在于思想。这思想,就是言别人所不敢言,道别人所不能道。古往今来,凡大家之作,莫不如此。读《出师表》,读《谏太宗十思疏》,读《岳阳楼记》,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无不感到有一种思想在冲击着你,启迪着你。有时只言片语,竟能使人幡然顿悟。读梁衡的《觅渡》,就常有这样的感觉。言别人所不敢言,是梁衡的胆,道别人所不能道,是梁衡的识。可以说,《觅渡》中的上乘之作,都是胆识之作。

读《大无大有_》,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_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起段劈头一句就是“_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 、“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等等。多少年来,怀念_的文章千千万,说到劳而无怨,都是总理为国为民,不辞辛苦。惟独梁衡的文章将“辛苦”改成了“苦”。一个“苦”字,本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梁衡硬是用一枝笔,挑破了这层纸。一字之差,石破天惊。围绕一个“苦”字,真真让人一读三叹!在《红毛线,蓝毛线》中,讲到_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改工作会议,梁衡又直言写道:“会场没有沙发,没有麦克风,没有茶水,更没有热毛巾。这是一个真正的会议,一个舍弃了一切形式,只剩下内容只剩下思想的会议。今天,当我们看这个小桌,这个会场时,才顿然悟到,开会本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工作,大家来到一起是为了接受新思想,通过交流碰撞产生新思想,其他都是多余的,都是附加上去的。可惜后来这种附加越来越多。”面对时弊,这段议论又能引发多少话题!类似上述的直陈胸臆的文字,在《觅渡》中还能举出许多。虽说当今世道清明,但要实话直说,也不是没有忌讳。没有胆量,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梁衡写人物的篇章,常常是由人及理,由事及理,由情及理,而又信笔所至,生发出一番议论。这议论,不管是片言只语,抑或是洋洋洒洒,多能做到言必己出,见解独到。拿起《觅渡》信手翻翻,就可以找到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段落。比如“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中国这个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习惯一统的国度,总是喜欢有一个权威来减化行动的程序,省却思考的痛苦”等等,这里透出的见识,不同样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么! 梁衡不是思想家。但在我看来,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觅渡》一出,引起轰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