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1篇

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

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由此,红旗渠精神诞生了。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

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

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

怕吃苦,吃一辈子苦。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

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

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

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

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

当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

我想,这就是红旗渠精神,一种让人类从生活中幻化出更美丽的精神!一种让人类从生活中洗礼自我的伟大精神!

从前,苍鹰笑傲一方长空,白鹤独享一片苍穹,长鲸逍遥沧海,猛鲨一海称雄,还有猛虎雄霸一方,巨象乃陆之领主,后来呢,有了人们的开拓创新,种种提升威力的武器出现了,种种的工具让人们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开天辟地,断山截流,将些飞禽走兽收拾的俯首帖耳。

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2篇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名叫《红旗渠》的影片,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这一刻,我深深懂得了为梦想而奋斗的重要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一天下大雨,一个叫李小龙的男孩和一个叫李小龙的女孩儿,一起到了一条红旗渠上面去。因此,他们的衣服被雨淋湿了,他们只有在大雨里面打伞。

李小龙是个小男孩和李小龙的女孩儿,她是一名中学老师,因为他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不能陪在女孩身边,只能跟在女孩儿身后,但是,李小龙的父亲在外面工作,只要他一下雨,就会被雨淋湿。李小龙不能陪在女孩儿身边,所有的家庭都是他一个人,所以,他只好在外面等她爸爸回来了,爸回来后,李小龙的.父亲就开始打牌,他不想让李小龙的爸爸看见他这样,于是,李小龙的爸爸就把李小龙的衣服弄湿,李小龙的爸爸就打了起来。

他们一直打呀打呀,他们打到了很晚。

我看到了李小龙的父母在外面工作,所以他们打了很多牌。

我看到了李小龙的爸爸妈妈很累,所以我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初中,报答他们!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3篇

周五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看完以后,我深受感动。

以前都说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的时候洗一次,成亲的时候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甚至有很多村子为了一桶水打架,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过上不再缺水少食的生活,十万林县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用原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建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为了修建红旗渠,80多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包括外乡来的技术员。还有数不清的人落下了终身残疾。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教育着我们。

影片最后,年轻的女副市长带领救援队的小伙子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延续,是林州人民不忘初心不忘本的体现。

今天的林州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种红旗渠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青少年一代的使命。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4篇

首部表现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将于十二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进入新时代,一部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影作品顺时而为、应时而生,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影片自20xx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时间,通过精心打磨、专家论证、实景拍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该影片将于十二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著名青年导演李正伟执导,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制作发行。该故事片主要讲述了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5篇

《红旗渠》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时代的事。这部电影以红旗渠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史实为根据,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中国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画卷。电影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红旗渠的建设者、工农红军的领袖、农民群众的代表、红军的儿子,他们的事迹深深震撼在我的心灵。

《红旗渠》中讲述了一个红军老彭的儿子,一个平凡的农民,在长征时期曾经被红军的儿子骗到了一个红柳桥洞里,他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但是他还是把这里当成地下党的工作地点、哨所,在村子里他一点也不害怕,反而和红柳树、稻草人一起走路,一边走一边聊天,他不仅仅仅和红柳树、稻草人一样会说话,还会做游戏。他在红柳树下的一块木板上刻了很多字,他还会做“红旗渠”,他还把红柳树叫做“渠”,他还把红柳树叫做“天桥”,这一切的行动都让红柳树充满了力量与勇气。

看完电影的时候,心灵感到很震惊,我想这就是红军长征的精神吧,因为这种精神让红军的红色不再孤单,这种精神让红军的红色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6篇

1954年5月年仅26岁的杨贵调任林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林县严重缺水、极度贫穷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改变现状,他说:“我们都是_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地里旱的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无动于衷”。经过深入充分的调查研究,他以超前的思想、过人的魄力做出了引漳入林的决定,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绝壁上靠人工凿渠引水,在设备落后、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建成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规模宏大,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目光远大、思想超前,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人民缺水的困难,这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和灵魂。红旗渠工程建设中,面对艰巨的任务、落后的设备等重重困难,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仅靠自己的双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苦干巧干拼命干,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具体表现。红旗渠工程建设中,从领导到群众,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抱着“人心齐、泰山移”的决心,围绕大局,齐心协力,不计个人得失,倾其全力扑到建设一线,更有80余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7篇

自“国家记忆——红旗渠”观看后,至今画面还在脑海中浮现。美丽雄伟的“红旗渠”背后还有一段振奋人心的故事,也使我感到了修建“红旗渠”时的无比艰辛。那绵延数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钢铁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当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有史以来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变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乘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嘛,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联想到今天,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面对困难,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历时10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

我们要学习“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工作上不推诿、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构建地铁文明窗口、铸造冰城保安品牌”创造美好的明天!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8篇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安阳地区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纪录片《红旗渠》就真实反映了在那个无比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完成红旗渠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英雄事迹。在分局统一组织的党员大会上观看完影片之后,林县人民给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动,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仰。我认为只有踏着先人英勇的足迹,勇敢立足基层,艰苦奋斗,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才是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名分局基层工商所唯一一名兼任内勤和注册登记业务的新工商人,自身的工作任务固然繁重,但是也为自己立足基层,充分发扬红旗渠精神,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今年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实施改革之后,在“宽进严管”的大方针下,市场主体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并且取消了一切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群众办理营业执照,开办实业的热情。因此,注册登记窗口工作任务相较于以往就更多了一些。在所内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打造群众满意、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我一方面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虚心向分局、所内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辖区地域范围广,经营户较为分散的实际,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时间,积极与个体户联系,实现“送照上门”,让那些行动不便、路途较远等存在困难情况的个体户足不出户就能领取新版执照,充分发扬了“立足辖区……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9篇

全剧开篇,告诉了人们: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庫见底。同时,由于缺水发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尽。二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

面对天灾人祸,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代表人民的利益,县委提出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又艰难的水利工程。当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如7800米的渠首拦河坝工程,太岁山炸一座山,长616米、宽米、高5米的狼崖洞,后改为“青年洞”。

当时,林县的家底,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落后,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物质匮乏,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没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总之,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尤以_员、水利技术员吴念祖,从一开始的没计、测量,到牺牲时仅有27岁,一直战斗在工地上。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到红旗渠工地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篇章的镜头,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学生吴念祖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担当起技术总监,并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剧中还演出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更凸显了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让石头爷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50万人民谢罪。

剧末,林捷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工地而被审查,当时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_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剧中还介绍了红旗渠总投资6866万元,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质和资金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85%,巨大的工程,少许的资金,靠的是全县人民,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的义务奉献,干下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工程。这不正是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实体现。

剧尾还介绍了红旗渠,从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由原来的2万亩水浇地,发展为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来,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岸脊梁,将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10篇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B)——河南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观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第11篇

观看《红旗渠》后,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彻底震撼和折服。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林县人民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成功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宣告了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到了今天,50多年过去了,仍然给人很多感触。林县人民为何能创造奇迹,靠的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靠的是林县人民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韧劲;靠的是林县人民甘于奉献,朴实无华的辛勤劳作。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如果当时的林县县委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不会有红旗渠,更加不会留给中华儿女如此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立足石棉“蓝天映衬、群山环抱、碧水环绕”实际,按照“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提升”的城市建设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抓铁有痕的作风,抓紧抓实每项工作,构筑一副“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的“蓝天、白云、大山、森林、河流、城市、花草、人们”融为一体的城市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