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观后感1000字左右 第1篇

有理想的人,会珍惜全部的时间,留下来的,是无遗憾的一生!就是,我们的小主人也太不懂得爱护公物了吧。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会变成一个宽容大度、严肃认真的爸爸。”听着队员们带有微微稚气的声音用自己的热情唱着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也被这种小小的热情大大地触动着;

悲剧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动人心弦的错误。富家少爷——周朴园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与女仆——鲁侍萍堕入爱河,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身为大家门户的“一把手”是公然反对这种交往的,认为这种交往等级过分悬殊,封建思想都是要找门当户对的。所以,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活生生地将侍萍以及那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赶出了周家,但是他们却留下了第一个儿子,即悲剧开始的原由形成了。

年轻时的周朴园爱上侍萍,或许可以说他的感情还有一丝纯洁。可自年三十晚,他在听任家中长辈将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久别三十年后,当他又重新认出侍萍时,那无情的表情,分明不是久别后的喜悦,而是怀疑与恐惧;那虚伪的做法,口口声声说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保留她的习惯,珍藏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衫,分明不是对她的爱,是虚伪支配了他的理性,都是要彰显他那已经不存在的良心,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可言,即便是有,也已经在三十年前早已灰飞烟灭了。对于他那些种种做法,补偿给她的支票,承担她所有的开支,却是为了让她永远不要再踏进周家的大门,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为了树立自己虚伪的形象,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维护;为了金钱,又开枪打死多少小工。那是多么的残忍,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啊!这个资本家的代表,已经在商界的“熏陶”下,变得血肉模糊,心狠手辣。

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一生都是坎坷的,自己曾经是周家的女仆,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做着和自己以前相同的事情——在周家做女仆,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发生了关系,这是多么的令她伤心,难过啊。但是她却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和无形的生命,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虽然一切的罪过并不是她造成的,但是却不愿放手,非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又是何苦呢?

想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不悔改,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

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是纯洁的,但却沾上了亲情这种不该有的关系。两人身陷爱河,但最终却没有好结果。这对本应该是一对幸福的鸳鸯,却被抹杀了。可怜周冲,单纯的少年,却也被封建思想埋葬了。面对现实,四凤不幸被电死,周冲拉了一把也不幸死去,周萍听到这个晴空霹雳的消息,也随之而去——用枪自杀。徒留下身为长辈的三人。

雷雨观后感1000字左右 第2篇

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 《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 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 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婚后的周朴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往的种种温柔都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丈夫”只成了一个能证明繁漪在周公馆里身份的标签。偌大的周家大宅没有家的温暖,却成了困住心灵的牢笼。寂寞的繁漪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等待死亡。忽然一丝阳光透过层层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轻气盛的周家大少,周萍。这个比繁漪小了少许年岁的男人,用他的叛逆与热情彻彻底底得唤醒了潜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爱的灵魂。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火热的地下情。繁漪抛开“继母”这个称谓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地与周萍暗地来往,以为终于等到了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周萍在爱上女仆鲁四凤后,却开始躲避她,甚至要与繁漪撇清关系。这让繁漪再一次地崩溃了。谁都有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为什么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与抛弃!她开始紧逼周萍,低声下气地哀求,无计可施下的威胁也多次被搬上台面。她只是想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爱情,难道这也错了吗?

繁漪,是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对爱情的执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掏心掏肺,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被无情的鞭挞着。女人在爱情里不是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得到幸福。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那种处处以利益为准则的心理,也只能预示着繁漪的悲剧了。

雷雨观后感1000字左右 第3篇

《雷雨》周冲人物分析——坐在船头望着前面丑恶的世界

在《雷雨》_有八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最具“雷雨性格”的蘩漪、明明是伪君子却又表现得极慈祥的周朴园……周冲从表面上看大概是最平淡的一位,好像从里面删掉也不会惊起太多的波澜,可就是这样的人物给了我最真实而又深刻的感受。

富有幻想力的周冲出场像个孩子,这与罪恶又黑暗的周公馆实在不和谐:现在他的眼睛欣喜地闪动着,脸色通红,冒着汗,他在笑。左腋下挟着一只球拍,右手正用白毛巾擦汗,他穿着打球的白衣服。

这个出场像是闷热烦躁的夏天里忽然吹起的一阵清风,给沉浸在鲁家人压抑的冲突中的观众片刻的轻松。在这以后,他的又一个可爱的行为给周公馆带来活泼的色彩:周冲把头由门口缩回来,做了一个鬼脸。面对严厉的父亲,他也像孩子一样胆怯。

而在剧中,周冲在面对他的父亲做出开除工人的决定时,他却一点儿也不胆怯,甚至可以说,他表现出了另外勇敢的一面。他说:“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该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大家庭里的少爷,接受的自由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他的转变在喝药的一幕中已经体现。在他见识到父亲是如何逼着母亲喝下药时,他才真正看清楚了父亲威权笼罩下的家庭,看清楚了这个大家庭里所有人的地位,于是这个天真的孩子哭着跑了下去。第三幕中他来到四风的家中说道:“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他的理想社会裂开了一道缝。在那之后,周冲向四风描述了他理想的世界,包括他理想的爱情——

“我想,我想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他的城堡初次展现时,便被现实一次一次攻击着。鲁大海的侮慢让他发现自己与身边人的格格不入,可他还是顽强的拼搏着:“你能同我拉一拉手吗?”然而鲁家的态度让他放弃了抵抗,任凭打击。他发出了最后的感慨:“谢谢你。大概以后都不会有我这样傻的人了。”

而之后雷雨之夜的爆发将他残留的堡垒彻底粉碎。伴随着滚滚的雷声,全剧进入高潮。当他亲眼看到自己心目中慈爱的母亲为了胡扯的情爱变得疯狂,疯狂地喊叫……周冲的许多憧憬,对社会的,对家庭的,对爱情的,被一根名叫现实的铁针逐个点破。至此,他夏日里不真实的梦完全醒了过来。他的孩子气,他的善良,他的礼貌,他的敢于反抗,在雷雨中完全死去了。

可怜的周冲独自坐在船头,望着前面,望着前面丑恶的现实世界啊……

雷雨观后感1000字左右 第4篇

先得讲讲曹禹。其人原名万家宝,出身于一旧军官家庭,其父极专制,大概也是《雷雨》中周朴园的灵感之源吧?曹禹写此剧时时值1933年,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影响较大,不少“洋物”出现在剧中,多少决定了剧情发展。有人说这是一篇悲剧,这我到是赞同的,确实故事结束三人死去,两人发疯,而这一切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同时地发生了。这样的结局多少有点令人震动。

故事牵涉到的是两家人,其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鲁家丈夫鲁贵,妻子鲁侍萍,侍萍婚前曾与周家老爷周朴园发生地下感情,当侍萍生下大海和周萍后被周朴园所抛弃,便与鲁贵结婚,生一女曰鲁四凤。周朴园与蘩漪结婚生下周冲。而后鲁贵、四凤为求生计,至周家作佣人。蘩漪勾引周萍,而周萍却衷情于四凤。其间人物关系到四幕结束终于真相大白。四凤受刺激跑出门不慎触电线,周冲捡电线,结果两人触电而亡。周萍随后自杀,留下两家做妻子的双双发疯。对于周朴园来说,在那个雷雨的晚上,这个可恨的男人被惊呆了。他一切的掩饰被撕得面目全非,经营了几十年的大厦瞬间坍塌,他只好呆呆地望着半疯半颠的侍萍、蘩漪,自杀的周萍,触电而死的周冲、四凤,离家不再回来的大海。他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命运的惩罚在他身上显现,可以说,雷雨中他品尝的苦果,点燃的火苗摧毁的不仅是周公馆,还有他所代表的那个必然要灭亡的阶级。

曹禹写这部戏剧,字里行间对悲剧的结局有所铺垫。文中两次提到花园中的电线落地,正为四凤与周冲之死张了本。由于这部四幕剧只发生在一天之中,必穿插了天气变化,从第二幕开幕,天气开始起风,一切都有要下雷阵雨的预兆,而全剧四分之三的情节在压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怎不令人心情压抑?

正如曹禹所讲的:“《雷雨》所显示的的并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残忍’。这确实为一部‘残忍’又不得不发人深思的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