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1篇

1、组织的新概念

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关于甚至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的“行政工作”。比如,某些形式主义化的考核和评估活动,不仅增加了大量的行政工作负担,也耗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时间与精力。现代国家的所有机构,包括大学在内,都需要合理的管理与考核评估。但是在大学,由谁、根据什么原则与标准、以什么方式开展考核与评估,这是一个治校理念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我们的治校理念仍然是“行政主导”。有关教学和研究的所有重要标准和原则几乎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多数高校基本还是属于一种传统的组织类型,在这样的组织中,信息以命令或指示的方式,从上层传递到下层。作为行政人员往往是起着传递这些信息的作用,如国家最新的政策,科研项目工程的开启或评估考核的指标等,而教师往往是接收信息的一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行政人员被认为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教师是被管理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行政人员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师的领导上司,有指挥和管理教师的权利,而教师是学校较为底层的员工,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这种认知是导致教师与行政人员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组织,应该采用一种扁平化的形式,即信息应该水平传递,组织成员间均可平等地共享知识与技能。其结果,将使组织从上意下达型转变为网络沟通型。企业与高校同为组织,虽然价值与目的有所不同,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不乏存在共性。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传统企业中较为常见,担负起传递信息的任务,在企业中是一群中层管理者来完成,而在高校中就由中层处级,以及院系中的科级行政人员来完成。那么根据新型组织的观点,企业中的中间管理者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大学中,也不禁得到这样的疑问:大量的行政人员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管理者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从传播器转为所谓的沟通者。谁拥有哪些信息,谁合适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取得,通过何种方式传达最为有效?将信息用活,适时地运用和提供,以此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让组织的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才是中间管理者所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组织成员所要做的工作比以往更多,责任也更重。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行政人员并非盲目控制和减少其数量,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数量比例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是一种现象,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入手只是浮于表面,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因此不应该在看到夸张一点的数据就直接采取打压的手段,而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做出适当的决定。

2、定义事业

事业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但有很多组织(企业)往往对事业的定义不明确,而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组织在谈及事业的时候,似乎认为有些多余。因为很多人认为,高校的事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促使社会科技进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然而这只是高校的性质,是一个根本属性,而并非事业。论本质,所有的高校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服务社会。而论事业,每所高校就应该各有不同。在这里,事业,亦可理解为战略,是一个组织健康发展赖以依靠的信仰,事业是指挥组织这艘大船朝一定方向行驶的灯塔。大多数高校在定义自身事业的时候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其实是缺乏新型的管理意识所造成的。一个成功的战略,是能够为组织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国家对高校寄予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目标,高校似乎只要遵循即可,但其实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下,高校仍然十分有必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目标,使自身在这个环境下能够获得最有利的资源,以增强各方面的竞争力。定义事业取决于三个要素:环境、目的与使命、优势(图1)。作为制定一所高校的发展战略来说,认清当前的环境将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包括国家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甚至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现状等都应该加以充分考虑。基于这项分析进而研究自身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能够举足轻重的问题,通过解决它,使今后三年到五年,甚至十年都能够获益。最后需要对自身进行非常深入且客观的分析,以此判断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与使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只能做到政策的制定,而不能为每个高校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高校制定战略其实与企业一样都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对于企业来说甚至是致命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如今的高等院校之所以在行政与教学之间产生如此大的矛盾,正是缺乏合适的战略事业所暴露出来的一个方面。很多院校只是在国家政策的条框下机械地执行着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因此整个高校组织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与主动性,尽管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被十分有序地“管理着”。要使上述三要素有效发挥,即有效制定高校发展战略事业,应当符合四个条件,而其中最为基础的则是“必须让组织全体成员清楚了解该事业的定义”(图2)。从根本上来讲,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冲突起源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对高校认知的不同上,且不谈高校事业的认同程度,甚至对高校性质的认知都是不一致的。大学教师将行政人员定位为为己服务,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发展学术,追求学术自由,排斥权威;行政人员则把大学组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提高大学组织的绩效作为直接目标。在对大学性质和使命不同认识的前提下,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商业化的时代,管理超越学术称为应对激烈竞争性市场挑战的主要管理模式背景下,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术权利受到了行_力的侵蚀。因此大学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从环境、自身的角度去全面而谨慎地定义事业,将学术自由和大学秩序,组织绩效和追求真理,个人成就和组织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大学价值和使命的不同理解交汇起来,突出教师所追求的学术事业价值和行政人员所追求的公共价值的一致性。

二、案例分析

论述到这里,再回到设计这一特殊的学科领域来看教学管理模式。设计本身是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Design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是从目前所使用的“设计”这一翻译来看,还是非常贴切的,并且,设计一词在中文中的意义与英语中“Design”的意义都是非常接近的,均指计划、谋划。从字面的意义来看,就已经为设计赋予了一个意义:即-对某一件事物或是事件的完成的一个规划、计划的过程。这个意义决定了设计应该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过程,无论这件事或事物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决定了设计的广泛性。从天文、地理到机械工程,毫不夸张地说,可以是涵盖了几乎人类目前所涉及到所有学科。目前存在的所有学科体制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根据设计的最本质的属性来看,设计正是将所有这些学科的成果最终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设计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连接各种学科与人类生活的一种媒介,正是设计让所有的自然发现,技术被不断地用于生活。正是设计的这种广泛的关联性,使这个领域变得如此特殊,无论在教学上和管理上时刻都需要创新的精神。随着大学的发展,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大学组织的发展。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使大学正在日渐失去往日活力,成为一种机械的运作。这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状况,这也是设计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始终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设计的特殊性,综合性院校本应该能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学科支持,为它的成长提供更营养的土壤,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却对这门学科的发展造成了阻滞。相比之下,设计在专门性院校的发展仍然是成功的,这里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中如何处理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在设计学科领域中,一种理想的人员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并归纳提取其成功的原因,以为新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提供启发。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其设计学院的科研水平在国内设计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学科建制、科研能力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超越多所综合性院校。南艺是纯艺术类院校,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向的集中性,它的成功可以很好地解释一种好的,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与行政办公人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是南京艺术学院最大的一个院系,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设计业绩优异的师资队伍,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0余人次获部级与省级表彰及多种荣誉称号。现有教师85余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2人,在国内外30多所知名学府获得不同学历。同时聘请1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南艺设计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荣誉感,在“闳约深美”理念的感召下与长期的实践中,以对学理的追寻与实验的精神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活动,以反思的态度与批判的意识进行理论研究,以艺术的态度对待设计,以求异的精神展开创意,以诗化的手法处理形式。这正是上文所述的“事业”,南艺设计学院定义的事业随着时间的累积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成员的内心,并形成一种学院特有的文化。行政人员在设计学院教职工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却是一个效率极高的群体。该学院的行政人员多数由本专业毕业或受过专业训练、或继续在本院深造,对学科行业非常熟悉了解,因此与教师之间容易沟通。除此之外,行政业务熟练,效率颇高,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教学管理系统,成绩登入、选课等事务均由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大大缩减了教师在这方面所需花费的时间,而行政人员由于对这些业务有很高的熟练度,往往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不难看出,设计学院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之所以相处融洽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学院的发展有共同的认知,因此能够各尽其职,在沟通上没有障碍,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而正是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使设计学院的发展蒸蒸日上,无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教师与督导:教学督导人员是教职工人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由在职在岗的教授、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二是由具有一定学识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组成。另外,还可在教师、学生中聘用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与高校内已有的教学评估、教务管理工作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其差异性是教学督导职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首先,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前者侧重于对教学工作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指导,以促使其向预期的目标前进;而后者则主要对某一时段教学工作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以观察成效、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学督导有利于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另一方面,教学督导同时也是教学评估的继续。在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整改目标,而教学督导工作正好满足这种客观要求。其次,教学督导也不等同于日常教务管理。日常教务管理是教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学单位与个人执行规定、完成任务的行为,具有行政性、强制性、单向性等特点;而教学督导本身却不具备行政管理功能,它讲究商讨性、指导性、交流性。很多院校的督导一职通常由退休教师来担任,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教学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但是对于时代的变更,教学方法的更新,有些督导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常常与年轻教师产生意见分歧。在综合性院校中,督导教师通常来自不同专业,在进行监督之前对新专业并非十分了解,而一味按照自身专业的教学与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任课教师,督导工作的商讨性与交流性越发倾向于日常教务管理的强制性与单向性。南艺设计学院在督导工作方面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院非常重视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组织安排学期末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在会议上一起讨论,将发现的问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欢迎教师提出个人意见及建议。如在本学期才结束的座谈会中(图3),吕文强教授提出了许多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一一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不忘征得各位老师的意见甚至反驳。令人印像最深的是,在座谈会伊始他便强调:“我喜欢作督导的工作,因为每一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年轻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开的课程都让我耳目一新。”因此他尊重并接受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尤其是在教学的有效性上,教授的过程上等进行指导,而在会议之后,教师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询问各自课堂状况,期望能够得到宝贵的反馈意见和指导。督导就是教师上课的一面镜子,将教师上课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来,而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在督导人员与教师间彼图3座谈会现场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三、总结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班导师 沟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要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储备相适应的人才。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顺畅的沟通,老师可以及时准确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及努力方向,而学生更可以向老师作出反馈,这样才有利于任务的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沟通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以及手势,彼此交流各自的额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知识等各种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对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的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来说,师生沟通更显得尤为重要。沟通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师生之间“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不少班导师意识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方法,缺乏沟通策略和技巧。

1.当前师生沟通的主要途径

个体沟通

个体沟通主要针对个体进行,每个班级不可避免地都会有比较特殊的学生,日常生活中也极其容易发生一些棘手的事件,因此,针对个别情况,进行个体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沟通方式。个体沟通的方式主要有――面对面(face?to?face)的沟通、电话沟通以及书面沟通。

①面对面的沟通

面对面的沟通,简而言之就是两个人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下,师生进行比较私隐的沟通。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的形式是:由班导师或是由学生选择一个令学生能感到安全的地点,在较少人的情况之下,为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把那自己心里本不想让人碰触的东西,倾诉出来。采取这种方法固然是最直接的,可以从信息源直接出发,来了解整个事情发生的经过,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让彼此都获得心灵上的放松。

②电话沟通

电话沟通要求班导师当针对不同对象从不同角度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必须做到几个要点:要尊重学生隐私。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给学生定下要求。要征求孩子意见。要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电话话别方式。繁杂的事物中,“电话沟通”有助于免去登门家访,省下一些时间。而且有时一些不方便当面讲的东西,电话沟通相对会更好些。

群体沟通

在班级人数庞大的情况下,“个体沟通”变得寸步难行。班导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它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群体沟通能基本地解决这个问题。群体沟通一般分为“话语沟通”与“书面沟通”。群体沟通的对象是全班同学。班导师拥有主动权,也可由学生掌握主动权,但引导者最好是班导师。

①班会

群体教育是指针对群体大部分学生出现的状况、或者一些必须针对全班同学开展的爱国、集体主义等教育,面对全班学生开展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升华内心的想法。群体教育有助于节省时间,同时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去开展,但是也只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而不能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

②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团结、学生进步的重要活动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分为校内外举办的活动。班导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踊跃参与课外活动,从而提高自己,帮助自己多方位发展。班导师要做好引导、指导工作,注重启发,把握好班级整体发展方向。

2.师生沟通策略研究

师生沟通中的口头语言

做好有效的师生沟通,除了要懂得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来说话以外,提高自己说话的艺术水准也许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这是区别一个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位优秀教师其实都是不同风格的语言大师。要掌握好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言、含蓄的语言以及适当使用反语、模糊语言和沉默等形式。

师生沟通中的非口头语言

对教师沟通的口语艺术和师生沟通的体态语艺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做好有效的师生沟通,除了要懂得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来说话以外,提高自己说话的艺术水准也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接受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语言交流更为重要。人们可以一时停止有声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态有意无意的不断发出信息。教师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沟通,姿态有意无意的不断发出信息,教师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沟通。

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沟通中建立的,而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一位教师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技巧,才算真正的消化了理论,才算真正具有教育能力,也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付艳.《浅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更新》[C],2005

[2]贺国庆、华筑信主编.《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海穆 基诺特(著)、许丽玉、许丽美译.《师生沟通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3篇

领导贯穿于社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即贯穿于计划、组织、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之中,领导是社会活动管理的灵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人文意义逐渐增强,公共组织日趋多元化,领导的作用更显突出。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一、管理的基本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

二、领导的基本含义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_·罗宾斯说:“每个组织都包含人。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人就成为管理工作,这就是管理的领导功能。当领导者激励下属、指导组织成员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卷入了领导工作。”

三、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

在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日趋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解、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性。各行各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领导者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日常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艺术院校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教育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分系统,而艺术院校则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存在着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多重人际关系。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中必须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备了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即thc技能。

(一)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

技术技能是指正确地掌握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技术技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4篇

学生发展;家校沟通;班级管理

G41

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由于与家长沟通不畅,因此常常发出“不仅孩子难教,家长也难缠”的抱怨。对此我们该怎么办?毋庸讳言,现在的教师大都学历高,有识见,讲技巧,甚至不缺情怀,但独独有一样他们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教育其实就是个服务行业,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技巧,因此把身段放下一些,把姿态放低一点,更有利于传道解惑和家校沟通,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为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时时注意几个原则。

一、当众表扬,强化学习动机

刺激-反应理论(S-R)认为,学习是某种刺激(S:stimulus)与某种反应(R:response)的结合。按照这种理论,学习就是某种习惯的获得,而其必要的条件是动机的强化[1]。因此,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某种强化(如得到好成绩、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学生如此,家长也一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与家长谈话尤其是有旁人在场时,要尽量多表扬,让家长感觉到愉快和被尊重,从而相信老师的教育、支持老师的教育,并进而把这种情绪传导给孩子,使孩子产生想学愿学并享受学习的积极情绪。反之,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只有反效果。

二、同感同理,成就良好沟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J・W・Whibaut)和凯利(H・kelley)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2]。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应该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也是“彼此相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双方的主体地位。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师是互动的主动方,决定了互动的发起、进行和结束,而家长属于被动方,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长,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地位的平等,是成就良好沟通的基础。

有位班主任曾经与一位家长水火不容,原因是他经常当众批评其孩子,甚至对这位家长本人也经常不留情面地给予批评。这样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完全处在不平等位置,沟通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换了一位班主任,新班主任与这位家长沟通时特别注意平等互动,且对其孩子很有耐心,家长甚至亲眼目睹其蹲下来为自己的孩子系鞋带。这让他非常感动,因此对这位新班主任相当信任,且积极配合。在这种良好的沟通互动中,孩子不断进步。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可见,在与家长沟通时,只有尽量做到同感同理,才能成就良好的沟通。

三、家庭访问,实现环境互动

以布郎芬布伦娜(Bronfenbrenner)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派认为,个人的成长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发生在同一层环境系统,也在多层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每个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系统互动,且复杂地影响着个人发展。[3]家庭与学校虽然属于个人成长的不同系统,但如果把它们看作没有交集的独体,那是不可能真正促进孩子发展的。事实上,这两者也必定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心理发展。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功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每个家庭因为种种因素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果,并进而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对此,教师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详情,了解孩子,进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学生小坤,人聪明,可是爱搞恶作剧,让老师们头疼。家访后得知,小坤家是书香门第,一家人知书识礼,但孩子备受溺爱,极不懂事。为此,我先对小坤的长处进行了一番表扬,然后把小坤的课堂表现照片给家长看。家长们都相当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竟是这样的。此时我才说,上课时不去影响别人这个要求合不合理?家长表示合理,于是我们一起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从此,小坤的课堂表现彻底改变。

可见,只有实现了教育环境的有效互动,孩子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这也告诉我们,家校之间的诚意沟通不但必要,而且极其重要。

四、认真倾听,尊重人际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4]因此,在社交生活中,一个跟你交谈的人对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事情和问题感兴趣得多。这时,你应仔细倾听,因为这是他所迫切需要的。可见,认真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显然,一个教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养,都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一个家长无论学历高低,也都可能有比教师高明的地方,而且作为家长和教师教育的旁观者,他可能更容易发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权威”,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有一年,我担任一个六年级班的班主任,有一次开家长会向家长们征询意见。结果,家长中的一位中学名校校长建议,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去他们学校参观,感受那里的学习氛围与文化底蕴,得到其他家长的热烈响应。于是,在那一天,我们早早地来到那所名校,看到那古朴的校舍,浓厚的文化氛围;看到那些正在攻读的高三学子拿着书本步履匆匆,奔向灯火通明的教室……我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无疑,这种教育的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那一年,这班孩子考出了出色的成绩,很多都进了这所名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年,孩子都不一样,家长同样如此,为了更好地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只有诚心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现科学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王振宏,郝文武,栗洪武.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6.

[2]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

[3]蔡晓明,蔡博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79.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沟通;策略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1)有助于及时发现幼儿存在问题。幼儿在家里和幼儿园由于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表现也不同,幼儿教师和家长往往只能看到幼儿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误解,加强沟通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幼儿,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2)有利于增强幼儿自信。幼儿刚刚离开家,忽然间没有了家长做依靠,会显得很无助,此时幼儿教师的关注就十分重要,幼儿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抱抱,都会让他们感到安心。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会让幼儿觉得老师是关注自己的,自己在班级里是不一样的,这样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助于幼儿成长。(3)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能力。由于年龄小,很多幼儿是没有或欠缺独立能力的。有些事情做不好怎么办?担心、焦虑时刻困扰着这些小孩子。幼儿教师和家长取得联系,就可以知道孩子的生活习惯,怎么照顾他,引导他。而幼儿也会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鼓励,从而增加独立生活的信心,自觉培养独立能力。

二、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1)关注话题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关注点有些不同。幼儿教师喜欢从孩子是否调皮、是否听话以及生活中的成长等角度去与家长沟通,可对于有些家长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于是就造成了,老师的反馈是孩子很乖,家长的询问是成绩怎么样的尴尬局面。(2)沟通非对称性。幼儿年龄小,自主意识不强,幼儿教师本应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班级孩子较多,幼儿教师精力有限,很难兼顾到所有孩子,从而对表现优异的孩子,或者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或者是家长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孩子投以更多的关注。[1]这种非对称性对待就会造成一些被动,家长无法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幼儿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难以实现。(3)沟通途径不畅。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一般有几种途径,一是面对面交流,二是网络微信交流,三是幼儿传话。在这几种沟通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是面对面交流,可一般这种交流受时间限制较大,仅限于送孩子和接孩子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又是幼儿教师最忙的时候,于是面对面交流就会变成简单的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深层次的情况。在网络微信交流过程中,时间是灵活的,可是家长主动和老师沟通时会斟酌发信息时间、斟酌发信息的用词,而且受书面语所限,家长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教师在使用微信的时候也会受限于书面用语,而且由于是非面对面交流,无法深层次地谈论孩子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幼儿传话的途径更是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幼儿表达能力有限,根本难以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其次,幼儿传话仅限于简单的事情交代,无法传递复杂的情况。三是,幼儿由于对教师有本能的畏惧,即便想说的话也可能不敢说。总之,幼儿传话无法完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任务。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策略

(1)相互尊重。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首先就要双方相互尊重、主动沟通。教师尊重家长,不论家长工作性质是什么样的,也不论幼儿家里是否有钱,都要一视同仁,要有教师是为幼儿服务的,是为幼儿负责的意识。[2]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看孩子,更肩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家长和幼儿教师都要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把培养孩子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2)因人沟通。各个家庭环境不同,家长对幼儿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家长对幼儿的培养抱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很重要,要根据不同的家长因人而异进行沟通,重要的是能深入地交流对孩子身心成长方面的看法。[3](3)注意表达技巧。在表达上,幼儿教师也要注意技巧,在家长主动询问孩子的表现的时候尽量回避“都挺好的”“放心吧”之类的话,一是这样的话让家长觉得教师在敷衍,二是这样的回答仅仅肤浅地表达幼儿的表面状态,三是这样的回答也让家长无法深入询问,从而导致沟通失败。应该明确告诉家长幼儿的具体表现,哪里表现突出,值得表扬,哪里表现一般,应该加强。在沟通时要注意语气,不要让家长感觉在告状,从而导致孩子回家被训斥。

四、结语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对幼儿成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教师和家长都要积极主动,并相互尊重。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理解家长的意图,因人而异地进行深入沟通谈话。在表达技巧上要注意不要肤浅地谈论幼儿表现,而是要和家长深入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盼.浅谈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陈丽萍.浅谈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技巧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5.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6篇

为西班牙摄影节工作之前,赫拉尔多与摄影的关系并不大,受他邀请前往西班牙共同策展的侯瀚如和黄笃也都活跃于更大范围内的当代艺术领域。或许艺术创作是有载体区别的,但是策展人工作却没有明确的界限,于是许多艺术院校才会开设策展或艺术行政专业,而非具体的“摄影策展专业”或“油画策展专业”。在赫拉尔多看来,策展人必备的素质并非专业背景,而是“极强的视觉感受力(Visual Sensibility)”。凭借这种感受力,策展人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才能评判艺术家的作品,并与艺术家进行沟通,从而形成展览的主题。有了主题,有了艺术家,才会有展览。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工作分别是什么?

赫拉尔多:我认为确定展览的主题是最重要的。展览都是有意图的,策展人通过展览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定好主题后,策展人需要据此选择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不过,我希望今后不再是一个策展人做单一决定,而是有比较丰富多样的主题和策展理念。在当代艺术领域,只有单一策展人未必是健康的策展方式,需要集思广益。

作为总策展人,您是如何确定展览计划和主题的?

每年的7月,马德里的民众都会期待西班牙摄影节的到来,去观看摄影展。2011年马德里接待了80万的观众,是历史上观众人数最多的一次。西班牙摄影节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举办展览,每届大约都会有70个左右的展览。

每一年的展览主题都是由总策展人拟定的,2011至2013年由我来确定主题,这三年的主题将是各自独立的。另外,由于组委会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展览场所,每年会向市内各艺术中心或博物馆租借场地,因此每年的选题也会考虑各展览场地的偏好、经营理念和受众范围。

能否详细解释一下2011年的主题?您为何选定这个主题?

2011年的主题是“界面:肖像与交流”,我们探讨了通过肖像交流的可能性,肖像是一种古老的,经常被艺术家使用的创作主题,也是摄影最重要与最广阔的拍摄题材之一,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在展览中我们并不是将肖像作为艺术活动的结果,而是视为一种交流的渠道。

肖像既是个人身份的主要承载者,同时也反映着一种特性与个性,每一幅肖像都是面部特征与个人表情的结合,人类对于个人脸部描绘的热情使得肖像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得以存在,宗教,权利,记忆,身份识别、自恋等等都与肖像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肖像的记录,从而实现对个人肖像的精确再现,肖像也是一个沟通的工具,而摄影则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引领我们进入肖像时代,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肖像了解许许多多无法面对面去认识的人,肖像作品的大量产生主要是因为其所具备的沟通的特性,界面指的就是这个意思,2011年西班牙摄影节试图通过分析,研究肖像来探索“界面(interfaces)”所隐喻的意义,从沟通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同时探讨这一沟通工具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今后两年的主题将有什么变化?

在下面的两届摄影节中,我想观众能够有更为灵活和自由的角度去接近和欣赏摄影作品。作为2011到2013年的总策展人,我希望观众不仅可以领略摄影的魅力,也能感受摄影背后的东西。比如,2012年我们的主题将是“在这里,背景以及国际化”,展览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将高于艺术性,因为我希望摄影节和它的展览能够更加国际化,将之前被它所忽略的地区容纳进来。比如我慢慢将眼光投入亚洲、投入东方。亚洲的当代艺术崛起非常引人注目,而且是有非常新鲜的血液的。在2011年,我就邀请了侯瀚如先生参与策展。2012年,我还将邀请中国的黄笃和日本的南条史生参与筹备展览。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摄影已经和其他艺术形式交叉在一起,不可能再单独看待摄影。比如,有些画家运用照片作为素材,可以称之为基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而如何利用网络展示也是今后西班牙摄影节的发展方向之一。比如在《脸谱交流·北京》的展览上就有一家叫做“美丽的痛苦”的网站所做的视频项目,它录制了人们在时的脸部表情。

一般您是怎样选择参展艺术家的?

这取决于展览,所以我刚才说展览的主题是第一位的,当然,有的时候策展人也会受某些艺术家的启发而形成展览主题,策展人与艺术家要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并熟悉他们的作品。策展的过程就像与艺术家的一次对话,我会与艺术家沟通和交流作品的意义,向他们解释我对展览的看法和初步的展览安排,并认真倾听他们的期待。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艺术家也会不断地反馈,有时时间会长一些,有时可能很快达成共识。

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策展人的工作包括确定主题、邀请艺术家,制作展品,布置场地、撰写评论,进行讲座,以及处理展览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可以说,策展人就像导演一样,安排展览中各种事项。其中,筹措资金大概是策划展览过程中最困难的,组织工作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包括选定展览场馆、收集展览作品等,都不容易,需要一定组织技巧,因而,我认为策展人有时也像一名外交官,需要沟通和处理诸多棘手问题。

一个展览不仅要面对艺术家,也要面对公众,我在策展时总是试图通过展览内容回应所有人。策展人不仅要关心作品和布展形式,也要考虑展览所处的社会环境,观众的期待是什么?你要在展览中表达什么?所以,策展人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中想象,要对周遭环境做出反应。

您认为作为一名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对我来说,一名策展人必须具备极强的视觉感受力(Visual Sensibility)。以贝多芬举例,他虽然中年之后听觉出现问题,但依旧创作了大量伟大的音乐作品,就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凡响的感受力。对视觉艺术而言也是如此。不过视觉感受力是一种天赋,没办法学习,此外,策展人还需要了解艺术和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社会文化。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当前,针对很多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势在必行,首先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出发,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一、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简析

总的来说,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指导家长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3.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只有当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让家庭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不少学生的家长将教育视为教师和班主任的义务,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同子女沟通,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保证外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闻不问。

(二)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子女心理疏导

很多家长只关心子女的成绩高低,一旦子女成绩有所下滑便给子女施加压力,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考高分才证明子女优秀,却疏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班级中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三)教育方法刻板,重视惩罚教育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多为简单说教或者打骂式的惩罚教育,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犯错和成绩下滑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单纯的惩罚性教育非但难以达到家长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班主任要善于同多种类型的家长沟通

班主任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向每一位家长发一份调查问卷,让家长在调查问卷上填写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家教思想等等。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详细分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家庭的特点出发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对工作繁忙和子女沟通较少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通过案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采用多种方式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当前的学习情况等等。

(二)班主任需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

家长和教师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其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教师乃至家长自我提高具有一种互补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以尊重家长为前提,不因家长的职业高低贵贱而另眼相待,只有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家长才能更好地接收班主任所传授的教育方法。在媒体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班主任仍然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能拉近家长和老师及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班主任要在家访中多向家长和孩子肯定孩子在校的优点,传递积极信息,然后再给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运用语言艺术,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班主任同家长的高效沟通,家校教育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班主任必须要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接纳,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班主任的指导。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增强班主任同家长的互相了解。比如,针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失衡等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改变家长的言行,而是要运用语言的艺术让家长认识到不当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班主任可以通过案例描述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惩罚教育对子女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先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然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中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桥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大幅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雪丽.巧用信息技术,携手共筑育人梦———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智慧与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7(13):27.

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论文 第8篇

广大艺考生家长们具体该怎么做?做些什么呢?不要慌~详细资料

一、掌握本省艺考政策

对本省艺考政策的熟知是家长最基本的常识,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帮助,自己首先要是个艺考通,政策大势是家长首先要下手的地方,闲暇时经常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或省招办)的官网浏览艺考最.新消息和政策,从中掌握艺考时间、报考时间和流程、考试地点、文化课录取要求、与往年的变化等相关信息。

掌握要点:1、高考的相关信息,包含报名和缴费的时间、地点、网.址、方式,以及体检的政策等。2、联考的相关信息,报名和缴费的时间和方式,考试时间、考点、科目、内容、时长,查询成绩和分数线划定的时间。3、校考的相关规定,如大致的时间安排,考点设置等。4、艺考录取规定:艺术类录取批次设置、志愿设置、投档及录取办法(平行志愿还是费平行志愿)等。

二、查看简章筛选信息

家长要详细解读各院校艺术类招生简章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一般各院校简章12月中旬以后会陆续对外公布,查看简章时要注意筛选那些重要些信息。

掌握要点:招生省份、招生计划、报名及考试安排、考试内容、录取规则、文化课及外语单科要求。同时还有一个细节,在招生简章中一般会有艺术类专业和艺术院系介绍,可以仔细看看这些专业的具体专业方向,就业方向,同时可以看出学校在艺术领域的实力强弱。

三、了解录取批次

巧用院校间不同录取批次是选学校时必备的一项技巧,孩子在挑选学校时家长要对孩子学校所处的录取批次进行了解,争取让孩子所选的院校涵盖提前批、一批、二批、三批等不同批次,这样既能保证录取的最.大化又可以冲一冲好学校,各个批次的数量根据孩子的统考成绩来定,统考成绩好可以少报些,不好的话就要多报些。

掌握要点:一般各个批次3-4所院校即可,校考选学校是大事,学校选对,校考就成功了一半,家长在这方面要下些功夫,不要因为不懂而逃避责任,孩子多个人商量也就多了些把握。如何知道某所大学是在哪个批次呢?非常简单,向去年毕业的学生借一本考生所在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书籍,里面包含了最详细、最准确的信息,如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录取批次、学费、学校联.系方式等。

四、查询往年录取线

院校往年的录取信息是最能判断出是否适合孩子报考的重要因素,一般院校每年的录取情况变化都不会太大,根据往年专业或文化课录取分数上下浮动10分基本上就是今年的分数线范围,如果孩子自身情况差距较大还是果断放弃的好,毕竟学校那么多没必要在一个上面浪费时间。

掌握要点:首先要确定这所大学在本省是安排在哪个批次,其次是这所大学的专业成绩是使用校考成绩还是统考成绩,再次是该校是按照考生所在省份的投档办法进行(主要是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定执行。

五、调节孩子的心态

虽然孩子忙着备考不经常在身边,但是时常的电.话沟通是不可少的,与孩子多沟通,掌握孩子的备考进度,并给予适当的鼓励,紧张的备考节奏让艺考生的压力很大,家长要做好后勤工作并想法调节孩子的心态,有时你的嘘寒问暖会让孩子更有动力,不要怕孩子嫌你唠叨不厌其烦的挂掉电.话,这是紧张心理下的正常发泄,当然电.话沟通要掌握住时间段,不可打扰孩子学习。

掌握要点:多鼓励、多关心,少抱怨、少唠叨。

六、了解文化课现状

众所周知文化课是大部分艺术生的短板,随着教育部艺考新规的逐步实施,文化课在艺考录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大院校的文化课门槛也相应提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文化课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越早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对学生越有利。最.好是能统筹规划文化课和专业课同时进行。如果家长们在统筹规划学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问题上有什么疑惑,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的话,可以微信添加武汉国艺画院资深艺考教学校长(黄校长)的微信进行咨询,她将给您一对一专业的指导艺考升学之道。力争通过美术艺考让一流的学生成为尖子,让中等的学生成为一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升,圆梦理想大学。

掌握要点:专业课和文化课缺一不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录取才是我们的终.级目标。

七、了解志愿填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