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篇

职业就业指导论文

摘 要:

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服务社会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专业化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已经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包分配、包就业”的状况已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愈发显得重要。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此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川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信息搜集、求职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心理等方面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才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够充分,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与教学脱离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高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更多地进行就业的事务性、表面性工作,过分突出就业指导的行政职能,根本无法发挥就业指导的真正作用,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上,由于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计划,基本是采取在大学生毕业前,由学生的辅导员或是相关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灌输,就业指导课不能融入真正的教学计划中,从而也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就业指导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学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招聘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方面。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多为灌输式、填鸭式,通过大会灌输或集中上大课,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就业指导,没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使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不全面,高校就业部门也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导致信息来源分散,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_

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时间误区,季节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临门一脚”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往往是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进行,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仍存在短程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作用的认识,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多为学校就业部门和院系辅导员,他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指导工作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上。[5)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一些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没有实际经验,不能给予学生令人信服的解答,就业指导大多是纸上谈兵,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思想贯穿始终,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全面认识其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深化改革,与教育教学相渗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材,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针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此外,在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列人学校规划中。_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内容多元化,指导个性化

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基本环节,也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是全面而多元化的,通过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招聘信息、传授面试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就业,但仅靠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特点的发展。应当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指导上是不同的,同时在就业指导上也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咨询热线,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贯穿与大学生活始终

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大学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对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在就业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着重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了解以及将来所能从事的职业领域,确定奋斗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结合自己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自己完善,培养和锻炼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应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的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教育部教学【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向专业化的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的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4、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充满机会,也充满竞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国家就业政策,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篇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能够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联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取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潜质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向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这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取的状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天,劳动力的价值务必透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必须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能够透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到达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潜质,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构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资料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必须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联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取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用心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潜质,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用心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潜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就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带给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潜质的现显。这时,你不仅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潜质,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应对市场需求,做出用心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发奋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决定,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构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持续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一样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应对求职失败,就应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发奋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到达目的。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4篇

就业指导大学生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指出了毕业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的具体做法,对缓解学生就业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院校;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高等院校传统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不见面的统一分配制度。目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在政府政策调控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推荐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新体制。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变和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各高等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以至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

一、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考核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因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在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毕业生了解国家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虽然现在各高等院校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很重视,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成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用了专职工作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毕业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指导能力,但是,毕业班班主任因其角色的特殊性,他在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学生对班主任说的话最相信,这样,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学四年,班主任始终不弃不离地陪伴在学生的身旁,当同学们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是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当同学们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是班主任老师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当同学们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是班主任老师及时地为他们排解;当同学们球场上受伤摔断胳膊或腿时,是班主任老师将热乎乎、香喷喷的排骨汤和鸡汤端到了他们的病床前。正是班主任老师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及班主任本身努力做到的为人师表,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建立起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使班主任具有了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量让班主任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将产生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使得班主任的就业指导更具成效。其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综合情况最了解。谁的成绩怎样,谁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谁的性格怎样,爱好特长是什么,谁在学业上有更高的要求,谁想尽快自立以分担家庭的困难,谁适合干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只有班主任才有最详尽、最准确的答案,因此,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具有针对性,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法

毕业班班主任可根据指导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政策性的、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一些私密性的、个性的问题,班主任应通过谈心这种不公开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让学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其职业生涯之中,要让学生知道职业对于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以至如何去成就一番事业。要让学生摒弃求职时只问工资待遇高低,不管自己将来事业发展这种不良倾向,培养他们择业时的前瞻性,拓展他们就业时的视野,鼓励他们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鼓励他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要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要让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等待中错失机会,而应先找一份工作,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重新择业。要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自我评价,做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的能力、本人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要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避免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等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建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概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调整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让他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新就业观念,看准市场,积极、务实地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时的就业现状和当初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给许多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茫然、自卑、焦虑和烦躁,觉得未来难以把握,安全无法保障。对于这些由于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班主任在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单独指导中要重点予以解决,对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过激或性格忧虑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他们正确对待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挫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振奋他们的精神,要培养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另外,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乃至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真真切切地为学生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班主任还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直接的、实在的帮助。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让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做到学有所用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组.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李小鲁.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石瑾.论高校利用优势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肖永.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理论前沿,2010,(8).

[6]张宜.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7).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5篇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6篇

就业指导论文

1、深入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领域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就业前景,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实现顺利就业;

2、深入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所谓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它包括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该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经济地理、国际贸易概论、管理学原理、商务英语、运输组织技术、仓库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

我们要想我们的职业生涯能获得很大成功,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成功的一般规律。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成功,一般我们要首先明白我们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我们在职业生涯领域也是同样。我们首先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行业和工作,然后确定我们的目标,同时对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付诸行动,并且经常的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正,最后坚持到底,定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物流行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第三利润源泉 就业前景喜人。物流业势态与就业前景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

来,在美国、日本、欧洲企业界流行一种形象和通俗的说法:把采取各种办法降低物资消耗称为企业“第一利润源泉”,把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把改进物流活动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仓储服务企业,从事物流系统筹划、运作、管理等第一线的管理工作。如:

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人员

2、从事物流业务处理的客户服务人员

3、从事物流业务处理中的制单、审单等工作的表单作业人员

4、现代物流企业中进行商品配送、运输调度的计划调度人员

5、从事商品资料、配送客户资料等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

6、从事商品流通加工管理与操作的管理人员

7、从事进货、理货、发货等工作的管理人员

8、从事储位、库存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9、现代物流企业的报关员

10、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操作人员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1、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积极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处于就业准备期的'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其则业和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当今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意识呢?大学生应该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2、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则业标准

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式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7篇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一样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务必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务必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潜质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潜质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潜质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潜质,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潜质。以培养学生专业潜质、社会潜质、学习潜质和方法潜质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十分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能够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用心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潜质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一样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一样专业就应到达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资料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潜质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联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搞笑,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带给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思考如何促进学生职业潜质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潜质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潜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潜质。

三、以潜质为本位

良好的职业潜质能使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益,他体现了职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观念。目前,中职教育现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口头上高呼以潜质为本位),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缺乏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追求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传递出去,衡量老师讲课好差的重要标准就是灌输了多少知识,学生理解了多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追求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在潜质方面尽量提高,并不局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如何将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潜质为本位转化,是我们中职教学必做而且要做好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务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营造友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不一样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让学生透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到达培养学生职业潜质的目的。职业潜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同一回事,都是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的“做人”与“做事”培养,只有强调以职业潜质为本位,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误区

论文摘要:目前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一些应该引起关注和需要认真改善的地方,以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就业指导变成了“就业误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带有“时代特点”和长期性的社会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就业指导更具有“方向性”和“教育性”。

伴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李旨导工作,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很多人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过是,平时贴贴就业信息广告,签合同时盖盖章,偶尔联系几家用人单位,学生毕业前做一次讲座而己。有学生形象地把学校就业指导内容描述成“‘老三篇,一一开场白是老师不厌其烦地强调今年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让本来就饱受打击的大学生们对就业又增加了一层恐俱;然后就是教导大学生们要放低心态去就业,拉下脸皮不要挑三拣四;再次就是大谈学校今年宏伟的就业目标,鼓舞一下士气。絮絮叨叨一番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之后,学生们除了灰头土脸地离开什么也没得到。”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高校就业指导本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求耳时支能和就业信息,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平台。空泛无力的“老三篇”就业指导课与学生心中的要求相去甚远,不仅没有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反而让洲门心头蒙上阴影以至更加不知所措。种种情况都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操作不灵现象,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身需要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1.指导时间上的误区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认为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然的,是毕业前的事,其实这是就业指导时间上的一个误区。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只是一种形式,是大学生在多年学习、工作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表现,这种成功的背后包含着许多苦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是十几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在看奥运会比赛一样,我们看到运动员取得冠军那只是一个结果,在这个结果的背后是教练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培养训练的结果。所以全面开展的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应从低年级起就开设,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一般新生一人学就进行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的培养,到大二、大三主要进行专业上的指导,毕业前侧重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让大学生们明确明天的成功是来自于今天的努力,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移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积累,实践表明你付出得越多,准备的越充分,在毕业及毕业后的收获就越多,在就业竞争这个大舞台上才能技压群雄,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亲赖。

2.指导内容上的误区

就业指导内容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重技巧,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应加倍学习;注意本专业学科发展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学科专业的前沿。忽略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有些东西不是靠临时装出来的,修养和知识,是平时的养成和积累。只有外在修饰与内在涵养有机结合,才能在那关键一刻塑造一个真实的、完美的毕业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多的强调技巧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就业是很不利的。学生初人社会,本来就带有着原始的淳朴,过分的修饰,会给人一种不相衬的感觉。再有,对求职中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时,往往不能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使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几年学习,在走向社会之前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即将走向社会,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共识: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永远或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忽略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学生,即便找到工作,其就业压力仍然会转化为从业的压力。

3.指导层次上的误区

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二者的“中介人”角色,简单说就是帮助求职者找工作。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在工作中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这样的就业指导是浅层次的`,狭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层次上的误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选择井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就业或自行创业、并为就业后发展成才,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每位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工作环境好,经济收人高,自己又很喜欢的工作,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个目标与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一至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大学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能更大地发挥他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很好地、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这份工作,因此他的工作效率就高,工作的业绩也就大,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就大,否则工作不理想,每天闹情绪,在工作上很难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会造成工作的失误,这样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所以说个人努力和自己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一致的,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大学生倒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_

4.指导角度的误区

大学生是就业指导的对象,也是就生指导活动的主体。要使就生指导工作富有成效,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就把自己个人的工作意识和喜好者被指导者,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职业的好恶作为择业的标准,引起就业指导角度的错位。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应试指导。长期以来,洲门注重的是升学率、高分和文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又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子,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把就业指导变成了应试指导和应付面试的指导。事实上,只讲择业不讲敬业,误把应聘面试当成一种游戏。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地强调了解燃眉之急,大多是现场传送技巧,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需关系和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未能从J拙朗勺走向和市上到现律对就业深刻釉向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定势,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择业心态上,关注就业的质量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上。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人性化很强的工作,他要求指导者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手把手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那些深奥的彭剑业理论与具体的就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是就业指导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目徽业指导是以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分析,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络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白己的差距。以此足夸遴自己的障碍,成功地把握自己,真正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外因,是一种辅助胜因素,指导者不可能把就业意识、就业观含及职业素质简单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品质,也不可能决定学生的就业方向。学生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帮助下,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提高的过程。

总之,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而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工作任务还是相当繁重,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组织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就业,就好业。以其达到使无业者有业生会就业,就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9篇

1、深入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领域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就业前景,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实现顺利就业;

2、深入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就业指导论文。

所谓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它包括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该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经济地理、国际贸易概论、管理学原理、商务英语、运输组织技术、仓库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

我们要想我们的职业生涯能获得很大成功,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成功的一般规律。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成功,一般我们要首先明白我们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我们在职业生涯领域也是同样。我们首先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行业和工作,然后确定我们的目标,同时对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付诸行动,并且经常的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正,最后坚持到底,定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物流行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第三利润源泉就业前景喜人。物流业势态与就业前景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

来,在美国、日本、欧洲企业界流行一种形象和通俗的说法:把采取各种办法降低物资消耗称为企业“第一利润源泉”,把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把改进物流活动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仓储服务企业,从事物流系统筹划、运作、管理等第一线的管理工作。如:

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人员

2、从事物流业务处理的客户服务人员

3、从事物流业务处理中的制单、审单等工作的表单作业人员

4、现代物流企业中进行商品配送、运输调度的计划调度人员

5、从事商品资料、配送客户资料等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

6、从事商品流通加工管理与操作的管理人员

7、从事进货、理货、发货等工作的管理人员

8、从事储位、库存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9、现代物流企业的报关员

10、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操作人员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0篇

最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惟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问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讲座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细致。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国家形势政策为导向,秉承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适应社会,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1篇

当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强,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等因素决定了其传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加之近几年来,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这些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医学生毕业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创业,是本科毕业就选择就业,还是继续追求学术的上进以后再就业等问题是医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将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业方向与指导等进行分析。

一直以来,读医是很多高考生的目标,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从事于医学工作就是一份保障,但是近几年来,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加剧了就业竞争,就业难度日趋加大。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时代,如何才能成功就业呢?

一、医学生就业问题概述

长期以来,医生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医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但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困境已引起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学校也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遗憾的是,医学生的就业困境至今难见逆转之势。

二、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一)医学人才市场需求相对过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目前,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70余万,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而卫生机构录用医药卫生毕业生人数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繁多,结构较为复杂,学制比较混乱,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医学院校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培养成本低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过多;新增医学专业大肆向人文社科类侵入,法律、文史专业盲目扩招,有的举办外语系,有的举办信息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

(三)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已从统包统分转向了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已经走了20多年历程,但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还远远没有跟上就业形势的发展。首先,一些学校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就业服务的投入不足或者资金迟迟不到位,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就业服务的固定经费;其次,就业指导人员缺编,受条件限制,就业指导老师常常缺编,他们待遇不高,也很少有培训机会,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帮助。

(四)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多年来医学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医学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很多学生把大城市、大医院、高薪、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主要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相当部分医学毕业生对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医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不敏感, “高不成低不就”,结果造成部分毕业生迟迟不能就业。

三、医学生就业方向与指导

(一)考研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人次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升学深造无疑是一个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更好途径。所以继续考研也是学生个人继续追求学术上进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考上了研究生以后相对与本科生而言,就业的几率就会相对提高。

(二) 出国进修

国外医疗行业备受国内同行羡慕,特别是发达国家,医生工资高受尊重,社会地位高,有海外关系或者家里经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欧美和日本医疗水平都很高,出国进修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首选,不过在出国进修前要评估各国的政策和学术水平,如美国将要进行医改,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

(三)考医学专业方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不会受到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无太多的收入风险,且公务员的福利保障比较全面,社会地位较高,一直是群众心中的金饭碗,这当然是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

(四)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的就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卫生事业更是首当其冲,国家对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推出执行,对加强医疗卫生中各项事业的细化管理、法律监督等都需要一支懂医疗会管理的队伍。

四、小结

医学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就业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表现,只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就能使广大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江凌凌等.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9(4):109.

[2]吕世军,马博.对新时期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3):7-10.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2篇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社会价值

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由求大于供转变为现在的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困难,而且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时间都比较短,而且具有较高的跳槽频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越发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高校、个人。课程社会价值指的是课程在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基础上,传播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与价值观等价值理念。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高校通过就业课程指导体系,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运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毕业生的技能体系,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工作。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指导理念不明确。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注重就业率的提高,注重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却忽略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设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不是为了学校声誉,提高自身就业率而让学生不管适合与否都尽快在毕业前后找到工作。没有正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指导理念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就业课程内容枯燥,模式单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遵循教育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课程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可是目前国内高校就业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相关教材,呈现照本宣科的教学状态。单一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所进行就业指导活动。就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是简单的就业理论知识叠加,教学课程缺乏趣味性与吸引性。3)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受到传统提高就业率观念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提高高校毕业班级的就业率,忽略毕业班级学生毕业前的学习状态、择业状态。不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缺乏合理的课程教学安排。有的大学将就业课程设定在大一开学伊始,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有的高校则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毕业前指导。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

1)强化培养大学生生存能力。大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与目标,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理想目标。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为学生在择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大学时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不能该做什么。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2)改革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重视参与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不听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程的实效互动,推动学生就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就能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融入学长学姐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角色互换表现等,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社会调查,通过课程模拟活动,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就业知识体系中,实现就业课程知识的迁移,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3)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教学队伍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新时期打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专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学队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高校必须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具有良好社会观察能力的高资历师资队伍。在加强现有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修养建设,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提高就业课程教学效率与水平。

4)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活动的不断进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每个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则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重点。就业指导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实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四、总结与思考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3篇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必须深该认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和内容,大力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个人的智力、才能、兴趣、爱好、志向和特性,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愉快地走上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工作岗位。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及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广大高校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各个学校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其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已经由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计划分配模式,过渡到在国家有关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新的就业制度、就业方法客观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尽快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其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仅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使学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毕业生作为高校特别的“产品”,其就业状况将直接反映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影响到高校的招生,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校面对竞争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

其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求职择业、谋求个人发展的需要。新的就业形势将高校毕业生直接推向人才市场,毕业生面对巨大压力和激烈竞争。这使得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毕业生茫然失措,加之一些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准确把握,对就业盲目乐观或过于沮丧,对顺利择业失去信心。而有的同学则因为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白白失掉很多就业机会。所有这些都使得广大毕业生对获得就业指导有着强烈的愿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必然会受到广大毕业生的欢迎。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1.及时的职业指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职业并不十分清楚,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不十分了解,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以后的职业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向学生介绍一些职业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科学地处理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科学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的中心环节。

2.合理的思想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环境与成才、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择业时将自身的素质与特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择业期望值,遵守择业道德规范,在人职相配的原则下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_

3.适当的政策指导。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宏观调控和安置毕业生就业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毕业生就业的权利运用和约束条件的结合。是择业行为规范的法规性要求。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体制,使毕业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明确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择业渠道和就业范围,根据政策规定和自己的具体情况很好地权衡自己,少走弯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顺利就业。

4.广泛的信息指导。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在择业过程中,谁能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谁就获得了就业的主动权;获得的信息越广泛,求职的视野就越宽阔;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质量越高,求职的把握性就越大。从哪些地方搜集就业信息,如何搜集就业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如何处理,都是困扰毕业生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就业部门,应当广泛地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整理、汇总后及时向广大毕业生公布,指导毕业生了解就业程序,掌握搜集、筛选、分析、处理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择业提供服务。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4篇

关于就业心理误区的就业指导论文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

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陕西来的陈先生到深圳多年了,他本来在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一份人事文员的工作,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高中生就能胜任的位置,如果让他屈驾于此企不是“浪费人才”?于是,一个星期不到就主动拜拜了。后来几经辗转,他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一家台资厂找到份做行政主管的“美差”,但由于他没有大型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不能顺利开展工作,试用期一到就被老板炒“鱿鱼”了。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一位企业老总说:“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我们公司急需几个具有经济管理人才的大学生,可是他们太傲,动辄讲待遇,眼光这么高,我还敢用他们吗?”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奖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其实,有些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其实,不管在大企业里,还是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识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

行政、人事、财会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众。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实,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此时应该多一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不要过分计较一时的顺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意愿。大学生怎样才能成功求职呢?从信息传播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自己本身是有用之才。是才或非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是高或低,有无其他的如编程、会计、律师等任职资格证书或获奖证书。2是否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如为什么向贵单位求职。专业学习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如文章、论文、作品等。3是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有何特长爱好,当过学生干部没有,是否吃苦耐劳,是否是_员、三好学生等。

第二,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没有共同之处,自己比较适合的那类单位有没有聘用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指标。若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那么,至少应有两个条件: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尽管求职技能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对大学生而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两h”:一会写自荐书信,写出的自荐书信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二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干扰大学毕业生正常求职的因素,目前还不少,如不正之风,设骗欺诈,信息泛滥等等。因此,大学生成功求职,还应具备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能够较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防止受骗上当;二是能够捕捉最佳决策时机,防止因脚踏两只、三只船等丧失最佳机遇。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5篇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现状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2.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6篇

建筑系就业指导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认为,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度;高校需要调整、完善就业指导方案;大学生需要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出现,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同样的,对于建筑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讲,其在求职时必定为面对十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部分的毕业生则会呈现出一种十分迷茫的状态。与此同时,部分毕业生还会由于自身择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使得其在求职时会长期的处于一种焦虑、困惑与失落的情绪之中。因此,为了解决建筑类毕业生面临的此种就业现状,给予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原因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毕业生想要就业的单位一般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大学生又不想到基层部门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又在逐年的增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地位。

2、学校的原因

受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近几年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建筑类的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也将其教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而所谓的择业,是学生从填报志愿就开始的,而建筑类高校的领导者为了推动新专业的发展,往往会将一些服从调剂的学生调到新专业中,将热门专业留给一些补录的学生,高校这一招生行为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部分学生择业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态。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较低,所以,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占据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在大学学习期间了解到社会就业现状,导致其在毕业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自身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建筑类毕业生都没有在大学期间树立起正确且明确的择业就业观,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基层工作并不是十分的'认可,从而导致其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对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也没有确切的打算,一直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就业心态和行为中。

二、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困难就是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对高职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建筑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的发展并重视高等教育,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中资金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做好政策建设,不断的完善并落实各项对毕业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关大学生创业、参军等方面的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被落到实处,从而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与良好的就业体制,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校建筑类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此外,我国部分的用人单位也应该要改变自身的用人观念,保证其用人标准可以同其所需岗位实际需要相符,以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政府也需要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从而促使用人单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用人观念。

2、高校需要调整、完善就业指导方案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体系。对此,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以用人单位当前急缺专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并预测,从而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各个专业招生的人数与规模;并且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高校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对培养学生专业和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领导者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并改进同就业指导有关的工作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学校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当其录取了服从调剂的学生后,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重新的选择专业;并且,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也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使得毕业生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要求。此外,高校管理者还需要适当的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同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书考试与技能培训活动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该不断的加强同用人企业的合作,尽可能的与用人单位建立起长期并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建筑毕业生。对此,高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订单式”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以企业对毕业生实际的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基地,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将自己对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来告知各大高校,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其学生可以获取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时间。此外,高校也应该鼓励一些教师深入到企业的一线中去进行实践与锻炼,从而使得自身在教学时能够制定出更多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案。

3、大学生需要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首先,当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填报志愿时,需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当前我国各建筑类高校来看,其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实用性强,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及建筑装饰工程中的施工、概预算、投招标、监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装饰设计方面的初步工作。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去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从岗位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建筑材料、采暖、工程预算、测量型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不要总是去看中一些所谓的“热门职业”,而是要从基础部门做起,从自己专业的本职工作做起,通过长时间在建筑类企业工作来不断的积累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建筑类高校大学生之所以会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其主要是由学校、社会以及其自身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的。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就业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长期共同努力。当建筑类学生面临此种就业现状时,一定要看清社会发展形势,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去面对这种就业压力,进而促进自己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安民,申让平,杜永峰,常振山.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 陈纯华.论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

[3] 孙琳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4] 杨宏光.浅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

[5] 陈大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所面临的三大研究课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7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数量等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是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单一,教学内容空泛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效益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就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教学;路径

高校开设大学生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让大学生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为大学生提供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就业中的权利,不要盲目的为了工作而放弃自己的权利、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就业形式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适当的为大学生讲授一些就业的方法以及自己进行创业的途径,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的能力、近几年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虽然很多高校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在认识层面上对就业指导课却并不是特别的重视,甚至认为该课程并没有设置的必要、主要是因为在一些高校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单纯的认为是一种社会实践课,认为平时已经开设了实践活动的课程与该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还有的高校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帮助大学生完成就业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准备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些知识讲授,几节课就完成的,一定要提高认识将大学生就业长久的抓下去、1、2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创新度不高虽然我国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课,但是都是各个学校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还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而且在讲授的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缺乏学生互动的过程,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开设了这个课程,但是大学生却不能从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任何有用的知识、而且开设的课时也比较随意,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

1、3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上来说,讲授的内容还停留在对就业形式的分析,如何选择职业等的范围,内容过于陈旧过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一些需要,总是进行一些空泛的理论讲述,而忽略了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大学生都需要不同的就业指导、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缺少个性化和多样性,应该努力扩大教学范围,将大学生的能力测试,职业规划等内容纳入课程范围之内,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

1、4就业指导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的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知识体系,而且由于高校的教师长期没有与用人单位有接触,也会导致在就业指导的时候由于知识的过时而导致指导的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大学生指导课开设的有意义,国家特别规定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咨询师的资格、但是由于职业咨询师在我国才刚刚兴起,人才的缺口还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各大高校对于职业咨询师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校对于该课程的设置还是由本校的教师来兼任,由于这些教师没有专业的职业咨询知识和经验,仅凭借自己的一些工作经历来讲授,很难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1、5就业指导课德育教育效果不高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内容仅仅局限与就业的技巧等应急的方案上,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只想着要求工资待遇,双休等的要求,而忘记了任何工作都需要自己的付出辛苦的劳动,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之间的一些矛盾,出现了待遇好的单位挤破头,而待遇一般或者是二三线城市却出现人才缺乏的情况、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2、1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指导队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教师、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讲授效果、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要加强对于本校的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培训,丰富这些教师的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并且让这些教师更多的涉猎一些关于就业心理学,公共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的解答和梳理大学生对于就业所存在的种种疑问和迷茫、并在这些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中进行选拔,选出一些有志向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愿意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这些骨干教师来带动其他的教师共同进步和提高、其次,积极聘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人,经理等涉及招聘人才的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就业指导的顾问,让大学生可以获得关于就业指导的一些更加专业的回答,而且可以更多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可以有意识的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都有一定的清晰的认识、高校还可以定期的举行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讨会,让一些专家与大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提高其面试时的经验。

2、2以全过程就业指导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丰富复杂的课程,由于在我国这门课程才仅仅是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这方面的教师进行刻苦的钻研,以便建立一套完整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包括毕业生在就业之后的任职情况进行收集,明确毕业生在就业和就业初期最容易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还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和招聘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更看中大学生的哪些素质,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些信息的收集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我国就业形式,本专业就业情况,包括大学生能力的分析,职业的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就业指导课对于大学生的实用性、这两方面的努力都可以为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该仅仅在快毕业的时候才开设,而是应该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然后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长期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2、3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由于就业指导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使得单一的教师的讲解模式不能完全的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需要,尤其在一些公共礼仪,人际关系这样的问题上,要尽可能的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值得学习的良好的榜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礼仪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演讲,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可以更多的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模拟来进行教学、比如,将大学生就业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拿来当作案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个情景进行模拟,可以模拟面试的过程,也可以模拟入职后的一些场景,让大学生对于就业时的情况有个更加真实的体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体验,让大学生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避免将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总之,教师要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来让学生参与到就业指导中,真正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而且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大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因为专业不同在就业指导上运用的方法必然也存在着差异、还有对大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认真分析和解答,除去大学生对于就业的困惑、

2、4实施校企合作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高校要积极利用校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于企业的了解,对于自身专业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方便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时的择业选择、而且在校企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得到企业中的专业人士的知道,更清楚的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有效的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社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高校还可以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去了解与自己所设置专业相关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情况和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培养,包括思想上的教育也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企业请到学校中来,让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来为大学生讲解有关职位的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与企业的之间交流,让双方都对彼此的需要有所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必须要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师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为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并且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企业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发展要求,也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8篇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参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择业 现状 对策

近年来 ,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努力变挑战为机遇.走好自己未来的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能力问题。

首先,大学校园里,真正抓紧时间与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不多,玩物丧志的学生不少。一部分学生荒废了学业,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高,没有一技之长,面临上岗时便会出现不能“上手”的情况。另外,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是一方面,大学四年认真学习的专业知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面临跨行业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之一。

其次,大学生往往工作经验不足,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大学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工作过程中感觉发展前景渺茫,一些职位需求能力难度高,自己无法胜任。

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心态问题。

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大学生缺乏勇敢面对严峻现实的勇气。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比较悲观,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良好,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不抱什么希望只是走一步算一步。这种悲观的就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认为自己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实现盈余。在市场模式下.很多大学毕业生盲目跟潮,就业比较倾向于发达的大城市.他们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有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又好的工作。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大学生不愿意接受工资低于期望值的工作,更加不能接受没有前途发展的职业,这必然导致了择业的困难。

2、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学校的教育进度往往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最近几年职业需求比较高的专业往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如果教育只是跟着社会发展热点走,那么教育将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育系统对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够达到有效的配置。

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供大于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一种必然。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3、社会问题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困难,裁减冗员。

在整体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运转出现问题,失业率高,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在金融危机浪潮中尚不能坚持,对于一名涉世不深专业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相对于待业人数来说就业岗位数就是杯水车薪了。

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出现地区差异。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关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社会环境如何是客观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与其抱怨各种条件的苛刻与不公平,不如下定决定艰苦奋斗。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正视现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要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进行相关改革。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的能力。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帮助每个同学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择业能力,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其次,建立学校推荐就业,学校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来校招聘,推荐毕业生参加专业实习。

3、政府部门履行相关职责。

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建立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3

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旭.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与职业.20xx(6)

[2]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19篇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就业指导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要求,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路子,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构建就业指导体系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联的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否顺利、合理、充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已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形势及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任务就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落实到求职道德、择业标准、成长道路等方面。第二,注重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指导。通过相关的政策及信息宣传.使学生了解国家和有关部门、学校制定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牛消除择业困惑;向学生及时公布就业信息.指导学生掌握主动搜集需求信息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第三,注重就业技巧指导。由于毕业生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对各种具体求职择业方法、技巧缺乏必要的了解的问题,通过指导避免一些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_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指导对象局限于大学四年级毕业生。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的内容比较肤浅,具体表现为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成功的多,讲失败的少;讲面试技巧的多,讲排忧解难的少;泛泛而谈的训导多.个性化、人性化的指导少。总体来说。第一,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晰,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第二,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连贯性:第三.就业指导教学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需要。主要体现在:l,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有待于调整。2.就业指导教材陈旧,难以满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要。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财、物配备严重不足。4.由于授课教师受到所学专业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上比较欠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等。

二、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

(一)从思想上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的工作是育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这把尺子既是对学生个人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社会、家长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志。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就业工作同学校整体工作的关系,摈弃那种学校只要能在现有资源、规模上多招生,并保证学生能如期毕业就行了的思想,摈弃学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的事,跟学校无关的思想,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大学生渴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指导

当前,高校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过高的期望值及对于择业理解不全面有的学生期望值过于理想化,过分注重收益、地域、单位性质;有的学生择业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感到恐慌和紧张,缺乏自主、目强的信心;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合性缺乏应有的了解等等。同时就业指导的层次化、体系化、规范化等方面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内容、方式等方面急需加强。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使大学生能够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积极面对社会的选择;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潮流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并结合学生个体特征,进行个人事业发展策划及管理培训,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构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个工作体系。它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完成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理论进步。形成了成熟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指导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就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凶此职业指导工作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地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因此,学校的生涯指导应贯穿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始终.承认每个人的才能是有差别的.重要的是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并发掘个人的潜能,给予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他的才能。协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与职业环境.考虑比较灵活和弹性的方式,以达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_

从以上要求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与之相差甚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完善并努力实践,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的组织保证。根据要求高校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建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领导小组”的就业工作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体现在对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的重点支持。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使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由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指导和服务。形成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三)建立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体系

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引导和服务。所以提供咨询,开展就业心理、技术训练,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问牵线搭桥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工作。第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布。第二,和用人单位密切联系,推荐毕业生。召开大型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将各级各类单位请进学校;邀请公司,私、民营企业的老板或负责人来校与毕业生交流,彼此增加了解;发挥学院全体教职_工的聪明才智,使全体教职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扩大毕业生就业空间等等。第三,实施就业心理、就业技巧训练。引导毕业生及时调整择业过程中的焦虑与不适心态.明确就业方向,使学生了解求职择业的准备、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序、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如何利用网络求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如何签定就业协议和就业协议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等.及时解答毕业生的困惑,开展个性化的择业指导.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帮助、指导。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邀请近年在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有建树的我校历届毕业生回校谈他们就业及创业的体会;邀请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举办就业专题讲座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积极有序地帮助毕业生完成各种资格证书的申报、审核、发放。鼓励本科毕业生“考研”.鼓励专科学生“直升本”或成人“专升本”,缓解就业压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四)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和开发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从内容上看,是一个与高校其它活动相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连锁循环中的一环。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不能脱离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它所反馈的信息又是高校确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方向。进而提高就业指导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它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将触角向社会纵横渗透,并注意那些为学校所遗忘、所忽略的空白市场地带,这样才能紧贴市场需求变化,随时把握市场脉搏.使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真正适应社会实际。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丁程,不单单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问题.同样受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要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尽快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与时俱进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0篇

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

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

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1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联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发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xx—20xx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xx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xx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xx年212万,2004年到达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也不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2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对策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突出,教师灌输性教育较为普遍。在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较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在设计方面处于探索和摸索时期,在教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兼职化”较为普遍,任教《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往往不是科班出生,对于适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法的摸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在一般性的课堂上,教师一般采取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掌控课堂进度和课堂氛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

(二)教学课时较短,学生学习系统性不强。就目前高校而言,《就业指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侧重点为高年级学生的实用性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环节;一种是新生入校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整个课程分四个年级阶段不同,加入了职业规划内容,以职业规划促就业能力提升;两种开设情况,虽然整个课程下来会有56个课时,但就每个学年而言,《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显得较少,比如分四个年级开设的高校,一般的排课量会在14课时/一学年,占学年总量分量较少。学生在学习了一学年的课程之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接触到此类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系统性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三)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本意是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就业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获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考虑到了实践操作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场地约束、如政策获得滞后、如教师能力欠缺等,使《就业指导》课程强理论性,弱实践操作。一般来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当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就业实践”等三个部分,由于开设学期、课时、教师能力等多方因素,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往往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更多接触到的是理论性的知识,比如要如何面试,面试需要准备的衣物、材料等等,但是这些理论性上的了解与现实有一定那个的差距,不具备因材施教的特殊性。

二、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迷茫和忽视课堂不协调。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年代,学生在一入校时便有了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明白的知晓就业压力,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产生彷徨和焦虑心理。但是由于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课程设置等原因,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并不依赖,高校的考评体系,也没有将就业能力纳入一个比较明确的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还停留于成绩的高低上,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或者是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学习和英语过级,对就业指导课程并不重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离大四和就业感觉较远。

(二)教师课堂知识组建与就业市场现实沟通不充分。目前,在高校任教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一般来自高校招生与就业机构、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基层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以兼职老师为主,师资条件较好的高校会配以专职教师,但是数量不多。任课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就留校,或者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模式,教师对市场的把控多来自于书本和案例,较少有亲身经历,对于市场竞争和就业现实,教师大多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接洽、实地走访、参观学习等途径获得,亦或是通过培训和进修进行知识获取,缺乏多层面的亲自求职、亲自面试等经验,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学生的特殊性没有很好的把握。

三、改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重实践轻理论。高校应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修改,认真落实《_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文件中对就业指导的具体要求,对本校的就业指导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基层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要和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方向及内容;二是用人单位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三是任教教师现有的教学法和可以借鉴和提高的教学模式等等。

(二)增强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校企培训。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培训工作,高校教师大多在校门里苦读诗书,通过文字总结经验,对于实际操作环节中的一些事项仅仅是通过案例或别人的故事来进行提炼,并无备亲身感受的实际存在。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学校层面为主,学院联系为辅的联系就业合作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定期公派教师赴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创造条件让任课教师参与企业招聘,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要求;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环节,了解企业对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需求方向,以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适合企业用工要求的毕业生,缩减学校和市场的距离,更为有效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

(三)调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对象,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多种模式和载体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比如典型案例分析课、模拟招聘课、政策解读课等等,并通过飞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深化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思路,开辟多个教学阵地满足学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学习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放置在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涯,如何做好求职准备上,而不是政策宣讲和就业理论的灌输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和校外企业的接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现状,了解社会需求,更好的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答卷。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3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日趋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就业就得引导好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自己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前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转眼间大三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崔老师在大三下学期共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大学毕业。毕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属于书声琅琅的校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4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大学生急剧增多,同时就业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缓解就业社会压力,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经历许多阻碍与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出发,提出系列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

当大学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在大学生修习时,帮助其树立正确择业观,包括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自主创业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避免在择业就业时茫然无措,甚至痛失良机,造成遗憾。

1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指导的作用

根据历年的数据,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14万人,则达到了145万人;与此相应的,、20大学生毕业数量分别为699万、727万,而去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的765万人。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继续增长,据专*预测,,大学生毕业数量将达到骇人听闻的937万人!这已接近千万的数字背后,除了中国大学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中国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外,还隐藏着社会日益严重、根深蒂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20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同时还表示,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当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尹蔚民指出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化解过剩产能使部分员工下岗,扩大了待业群体;第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用工不足;第三,高校毕业生数目持续增加。面临这样的环境,就业指导必然需要发挥其作用。作为一种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性格特点,分析和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的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可以合理配置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就业需求两个市场,达到供求信息对接,促进人才的充分就业。

2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高校管理部门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高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工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学教育的广泛开展,每年产生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长,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得不尽如人意,使得社会上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说,高校管理部门如果可以清楚认清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意义,实际情况会更加乐观。

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利器,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征聘也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高校内就业指导机构缺乏正确规正引导和国内高素质人才(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匮乏,往往体制内人员龙蛇混杂,使得我国高校内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使得很多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向纵深向发展。这样一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加大毕业与就业的“需大于供”的矛盾。

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大学生就业的'成功需要进行多方面、系统性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势和内容相对简单。就指导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其他中介组织;就指导方式而言,主要包括各类政策、就业平台以及讲座性质的大学就业指导公开课。政策方面主要以公共部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就业平台就性质可分为政府和民间两类;大学就业指导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主。相对简单的形式与内容是制约就业指导一大原因。

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性不高。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自己对就业指导的意义认识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强调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大学生沉浸在象牙塔的美梦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未来堪忧的处境和学习就业指导的紧迫性、重要性。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那些平日成绩马马虎虎的同学身上,缺乏对自身正确认识,无法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到头来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如何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

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体自然是各个高校内部,且每个高校都已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习体系。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任何组织或机构都离不开监督管理。同样的,高校内的指导工作,理应由四部分组织共同完成监督,以期达到理想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分别包括高校自身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大学生的监督。只有强化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使指导工作发挥功能与作用。

扩充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一个高校如果想提升自己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水平,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扩充本校就业指导团队的师资力量,用素质的提升来带动水平的提升。为此,除了多招聘一些具备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才外,还应该利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能力培训,提高专职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其次,要重新修订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等,对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和计划也要进行重新定位。

建立完善丰富的就业指导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当高校对在校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理应且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首先,通过进行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扩散思路的活动,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其次,加强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训,毕竟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提升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增加就业求职中的砝码;再者,发扬“以创带就”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勇于开辟自己的事业,同时创业产生就业岗位,可以更好地带动身边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需要和政府以及一些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完成。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5篇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到达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20。8%,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个性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6篇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提高了对各行各业的要求。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各大企业想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校为了向各大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就必须要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从而引导高校学生正确择业和成功就业。首先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人才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高校想要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加强重视就业指导问题。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较为常见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有全程化职业指导路径、个性化职业指导机制、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理念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选择适合的指导模式有效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观念较为落后。在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当中,就业指导教师受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影响,很难及时地转变指导观念,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仍旧偏向就业安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将学生成功送出校园,在短时间内追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量,却不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这无形之中提高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是选择先成功就业,在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发展倾向和职业期望重新择业。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在企业和单位当中长久工作。这使得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频繁失业,也加快了用人企业和单位的人才流失。用人单位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之前,需要花费财力与人力、物力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因此,人才的快速流失也会给用人单位和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故而,用人单位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一味追求就业成功率,而不考虑学生专业与岗位是否对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就业指导当中的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

2.指导形式单一。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由高校组织统一的就业动员会,然后大规模地向应届毕业生灌输部分就业指导知识,或者由教师提出与就业形势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成就业形势报告,然后再统一地举行报告会。就业指导主要是采取灌输的形式展开,力图让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但却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个性特长、就业倾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惑,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难以发挥成功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即将跨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情况之下,面临众多岗位的选择,往往很难客观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或者心理矛盾,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辅导。

3.指导内容更新较慢。在当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并不面向全校学生。而对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也仅限于双选期间,并没有从始至终地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专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解,并对就业形势进行专业的分析和介绍,然后在先后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培训、规定的诊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并没有统一地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科学、具体、全面的安排,这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性,就业指导的内容更新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并不能够起到正确指导高校学生就业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局限性相对较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择业能力、就业观点、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这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就统一地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就业指导严重缺乏全程化和人性化,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4.队伍专业水平较低。在实际的高校就业指导过程当中,大部分的高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辅导,而是由在校的其他教师兼任就业指导工作。这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体系,就业指导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严重地缺乏职业化、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不能够全面地发挥指导就业的作用,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形同虚设,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反感。另外,高校兼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就业指导,同时还要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将教学任务放在就业指导之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师资的就业指导能力和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展开。高校想要全面地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视,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全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二、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措施

1.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为了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质量,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价值观,并协助高校学生完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在完成就业规划的过程当中,会正视职业问题,并深入地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从而能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职业。例如,美国教育机构在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就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而在国内,往往只会在大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由于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快速地掌握职业发展理论以及职业规划教学。为了在短时间内全面地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在校阶段全面地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2.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互联网络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同时也在市场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据资源库、网上招聘、网上指导、职业测试、法规制度、信息发布等领域全面实行信息化的当下,高校的就业指导也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准确性、适用性。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络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全面创建就业指导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全面的构建职业资源库,及时更新各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信息,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发展情势。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在职业资源库、职业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当中获得综合所需的职业知识,更好地了解典型企业、典型职业以及各种全新发展起来的职业,从而为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真实具体的参考依据。

3.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可以加强和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由高校向先进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则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切身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水平。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由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订单,而高校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全面培养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和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全面地构建“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由高校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就业指导队伍,全面地建设校企之间的就业指导交流平台,有效地加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外出实习这两个重要阶段的就业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贯穿高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还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全面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培训、开展就业指导主题活动,并聘请企业优秀的工作人员到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进而全面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指导质量和指导水平。

三、结语

随着各大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越发困难,想要摆脱这一困境,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全面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保证高校教师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当中的指导就业作用。这样不仅能为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创造良好的优势,同时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静.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19):145-147.

[2]袁颖.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175-176.

[3]张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3):38-41.

[4]王晓青.浅析高校辅导员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际,,(14):197-198.

[5]赵健,_.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4):220-221.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7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口趋激烈。在新的形势,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这一高度来思考就业指导工作,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充分认识和克服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重视技巧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创业教育、职业规划、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误区或问题,从而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手段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有关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分阶段落实就业理想

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班,如果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把现实问题交待给学生,恐怕他们一时就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应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刚入校,实施在全过程,构建以职业生涯辅导和学习职业角色技能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模式。

1.从新生一人学就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刚刚进入高校成才意识强,而对专业知识肤浅、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教导他们认识到成才与就业、创业的道路必须从现在开始,引导他们从就业和职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正确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素质准备,才能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职业,把成才理想和就业观念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技能、爱好、社会需要和专业,进行差异性的就业咨询辅导,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不同于他人。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职业分析,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对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寻求与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职业适应范围,进行人职匹配的自我评价,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稳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与就业相联系的知识面,明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角色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多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肴贡培养科研和实践教学方而的能力,实行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人体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确处理社会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关系。

此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强化岗位角色训练;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聘请校外在岗人士作职业素质相关的系列报告;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职业要求,拓宽职业专业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品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四时,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把重点放在招聘的模拟训练和角色的转变上,使其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为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根据毕业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战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在指导方法和手段上,可通过集体辅导、分类辅导、个别咨询、模拟讲座、演练实习、技能实践、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各种适合自己大学的职业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

(一)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指导

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有意识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就业机遇总是青睐于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据对找到工作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卜部和是否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_(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强化就业观念指导,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就业观念指导应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1一帮助毕业生转变“四个就业观念”,即转变“铁饭碗”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到私立民办教育单位就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先生存后发展;转变“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脚,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估量自身条件,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培养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发展。近几年我系就有相当比例的毕生到山东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苏北等地区的中学任教,有的毕业生在这些学校担任了非本专业的英语、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员等教育教学几作,实现了就业,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2.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和自信心,树立自我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要使学生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业应聘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得谦虚有度;谦虚过度,给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觉,自信过度,又让人感到狂妄;在应聘中还要积极主动,勇几推销自己,勇于竞争,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的创业,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在求知择业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和困惑,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虑、临阵怯场;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种心态:一是以经济实惠为条件的急功近利心态;二是对大城市的追求和对基层及厂矿艰苦条件的冷漠心态;三是担心不正之风冲击平等竞争的忧虑心态;四是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五是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而引发的依赖心态等。

针对以上矛盾心理、心态,就业心理指导要因势利导,努力帮助毕业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应帮助毕业生从自我素质方面做客观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客观社会环境和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有利条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应试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各种正常的反应方式;同时对落选的毕业生要引导他门重新评价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树立信心。

(四)做好择业技巧的指导

求职是一门艺术,求职择业技巧对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影响极大。是否很好就业固然主要由毕业生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决定,但适当的择业技巧会使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更加锦仁添花。面临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择业技巧。择业技巧的指导应使毕业生掌握白荐、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在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编写自荐材料,如何胸有成竹地参加面试、笔试和口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才能等等方面加强指导,从而提高求职择业的实战能力,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8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高等学校 就业创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gets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would be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ystem.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guidance is not good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s of lack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1 学科研究不深

一些高等学校没有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大多高等学校也没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仅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突击性质的培训,忽视了对低年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展开,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有效的宏观指导。

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便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的信号。而且我们知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高就业率。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存在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要求、单纯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问题的直观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观念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等学校像国外那样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等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清,也因此对其难以给予太多的重视。这自然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发挥出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明灯般的指导作用。

部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观念落后,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单单重视管理功能,却忽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即教育和服务功能。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满足个性化要求。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想对大学毕业生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作基础。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大都没有相对规范的材,所采用的教材普遍是自编、参编以及翻译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上课教师常常拿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便去授课,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2 课程时间较短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确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启发,大多数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课后自学,但现有授课时间很难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启发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取消,教师在授课时也只能给大学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常以“考研辅导”、“专家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形式来作为补充。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大四学生,这样会忽视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的要求,更没有建立起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临近毕业时才开课,开课的时间太晚,应该在大一时就开始,一直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诉求。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

3 教学内容单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关于择业技巧指导、理论性指导的理论较少。有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俨然成为了应试性的指导和对付面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过度强调就业的技巧,忽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过度重视面试和包装的针对性,直接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采取欺骗性的手段攫取机会实现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授的重点,停留在针对毕业班大学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仅能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无法达到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讲课的过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老师讲、大学毕业生听的形式,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课等。

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现实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轻视,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放在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始终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式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也变成了“自习课”,成为大学毕业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4 师资力量不足

就业创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流动性很大,积累一定经验和有理论思考的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轮岗调离原先的工作岗位,这便造成了资深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失,便直接影响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就业创业指导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长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畴,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大多是由各学院的部书记或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必须的专业化知识理论背景,以及正规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经验,虽然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职业化。在指导工作开展时的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对比较单一,同时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因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程度。

5 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作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的实时传递和以及相对应的网上招聘和手续办理的阶段。这种认知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介绍社会职业的发展现状,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职业测评、网上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

而部分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化服务依然相对缺乏,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许多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目的,在建设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物理建设的硬件投入相联系,忽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自然不明显。

部分高等学校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看成简单的形式化过程,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单纯地建设表面工程,并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极大的浪费。有些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味追求硬件设备上的高配置,但与这些硬件设备在购入时的高投入相对的却是再投入实践后极低的使用率。高等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配置硬件设备的功效,从而造成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失衡,即资源上的浪费。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物理建设上的高投入还会造成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更新的资金匮乏,更加阻碍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宇.坚持以“四拓展”为核心,实现学生充分就业――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13.

[2] 周云霞.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14.

[3] _.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4]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6] 潘|.新闻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青年报》就业报道的十年嬗变[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29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的办学方法、社会职责、学科定位等都亟待改变与完善。时至今日,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一所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为着眼点,从更新办学思路、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等方面,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学生就业办学思路教育自主创业

引言

从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能够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高校的评价之中,大学生就业率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产生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在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需求相对缩减的状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那么作为一所普通高校,就应如何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本文试从几个方应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1、更新办学思路求发展

准确定位办学思路已经成为各个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办学适应社会需求”、“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实现专业设置由追求扩大招生效果到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转变,明确以行业、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为主线,以同类专业转向为补充,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平衡供求关联,实现健康发展完成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舆论阶段向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阶段的转变,构成传道与育人的结合,课程设置与技能考核标准同步,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与就业管理并重,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接轨的良好格局。

2、统筹兼顾,构建和谐校园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至上而下的齐心协力,更需要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与默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我们用这个核心来统一思想,实现各项措施的相辅相成,围绕中心工作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联。我们要认识到把社会调查、研究与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提高办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把专业评估与专业建设及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的科学性把新生人学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金量把学生日常管理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

3、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如今,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其实,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这天,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相对而暂时的难题。对广大高校学子而言,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摆正求职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取”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既蕴含着参与竞争的无限机遇,也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就业环境的挑战;既意味着个人拥有选取工作的主动权,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和风险。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好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好与别人盲目攀比。

4、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潜质

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潜质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发奋和参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潜质。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调整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第二,坚持特色育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第三,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5、鼓励学生勇于自主创业

为发奋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发奋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高校能够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潜质与创业知识,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6、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设置独立就业指导机构之外,还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所谓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应由一批具有学科前沿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这种模式的用心作用在于:一方面,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能不断依托科研来系统总结就业经验,进一步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更全面、更系统,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

7、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与服务机构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这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型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在面临就业等一系列困难和挫折时,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便会发生,从而产生迷惘、烦躁、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现象,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心理障碍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有效指导者。对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毕业生而言,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他们倾诉郁闷的地方,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老师是他们的倾诉对象。具有熟练心理辅导技巧和就业指导知识的心理教师可根据毕业生求职的身心感受,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忙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使他们坚定信心,再鼓勇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竞争竞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8、开展就业拓展教育

就业拓展教育就是依托就业工作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系列就业教育,我们能够通过检验就业拓展教育的效果来评估就业工作的效果,这对发挥就业工作潜能,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好处。普通高校能够通过就业工作建立学生实训中心等机构,为学生带给优质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潜质。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保证学生的就业,带给提前一年熟悉岗位的平台;依托校内外讲座团、网络课堂、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为学生带给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对学风建设构成有力支撑;就业拓展教育能够成为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就业拓展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9、桥梁和纽带作用

由于党员毕业生通常都能较早落实就业单位,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协助老师开展就业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每个党员对口几位就业弱势的同学,及时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意向和求职心理,带给就业信息并解决思想困惑。另一方面,由于四年级学生大多数都处在离校实习阶段,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不通畅,此时学生党员便充当班级的就业联络员,利用网络等信息平台将学校的就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发布给到需要的同学。

总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的定位,对学生的就业具有直接决定性影响,学生能否就业关联学校的生存力和发展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用心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_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深远愈义。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随着高校扩招,全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现全体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用心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0篇

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到达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超多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环境标语)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但是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用心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个性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好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潜质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刻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必须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期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潜质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潜质。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思维狭隘,动手潜质差,语言表达潜质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带给政策支持(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超多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用心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带给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一样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一样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潜质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用心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贴合社会需要。高校务必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料,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透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忙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用心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带给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务必自觉地透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绿化环保)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1篇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2篇

浅谈高校毕业生为何就业难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阶段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2005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约万人,2006年这一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就江苏而言,2007年约有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当年毕业初次就业,仍有约万人在毕业当年失业。2007—2008年间,江苏地区累积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总量超过万人。高校毕业生的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产生以下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用心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课题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理解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中小私营企业、部分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实现这一“惊险一跳”。此刻,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必须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理解高等教育,个性是理解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理解教育的状况进行选取,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上大学成为城乡居民理解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取理解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这一概率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状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十分旺盛。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此刻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在江苏省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足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江苏省2005年职工1746。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苏北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500元。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多数青年不能理性地选取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城乡居民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透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潜质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取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带给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贴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江苏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江苏省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正因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证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务必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苏北地区,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很强,存在“有业不就”现象,即有些大学生在现有岗位或职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择业理想时,主动放下就业。在这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驱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过分偏好高薪、高门槛的工作,排斥低门槛、低报酬的工作,结果落入失业的境地。

二、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奋,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务必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思考。

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超多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必须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此刻的就业状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亿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约7000万,高级技师只占,技师也只占。而另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则证明,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却有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失衡。现阶段,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将是第三产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都流向了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时期的就业是与必须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与相应时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第二、三产业都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主要仍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仍然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三个产业增长的绝对数字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体增长较快。但如从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相比较来看,中国的GDP增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则不到1/3。而发达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他国家都恰与中国相反,GDP增长的2/3以上甚至90%以上都是由第三产业的增长带来的。应当看到,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产业,其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三、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状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能够自由选取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状况下,如何选取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理解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此刻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此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此刻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个性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理解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挡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至2004年底,江苏省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一部分人觉得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去就业,挡住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处。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透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状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理解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比较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3篇

高职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作业心思疑问

要害词:作业才干 心思本质 作业政策

内容摘要:

即将面对作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希望值的格外集体,一般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个将来作业希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需要也很高,这使我们面对很大的心思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思状况,也发作了许多心思利诱。关于这种作业心思疑问进行分析,并找出调适作业心思妨碍的办法,对推动大学生质量健全打开和充分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文:

大学生们即将从十几年一贯日子的象牙塔走向不晓得的社会,去为了自个、父母和社会的希望而奋斗,这使大学生面对很大的心思压力,这种压力跟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闪现,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进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只仅是古书上的兵法,一样适用于我们的求职之路,更是现代大学生择业之路。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敌对和疑问,我们首先要正确晓得和评价自我,明晰自个往后的作业打开方向,从作业打开的角度分析最适宜自个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规划。第二,深刻反思自个所承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在以前的日子里学校的政策锁定在升学率,我们的政策被家长们锁定在效果上。为了高升学率,无视对学生意志质量和心思本质的培养。在大学的作业辅导课上偏重思维教育和政策教育,也会对我们的求职才干的培养,作业心思的教训、作业诀窍的培养上花一些功夫。有些家庭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思妨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级教育的底子政策,可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思维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曲折教育引导不可。使许多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养成依托感,没有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托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作业环境和虚荣心的满意,一旦不能如愿便自怨自艾,惧怕不前。因此,客观晓得自个,晓得自个所承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作业心思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作业教育便是关于毕业班学生打开的一种教育,它与非毕业班的学生无关。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我认为,作业观念的树立与人才的培养有着接近的联络。学生学习的结束目的便是为了作业。没有明晰的作业观念就不会有明晰的学习定位。所以说把作业教育提前打开,不只需利于引导非毕业班的学生格外是重生有效地方案自个的在校日子,拟定自个的学习方案,也有利于帮忙他们规则学习心境,激起他们的学习斗志。作为08计算机系学生,在入校时刻曾问过许多同学,发现许多同学不晓得或不清楚自个所学专业要学啥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教育,明晰其所学专业的学习需要,奉告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需要,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活泼主动地去考取相应的证书,这对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作业观,营建浓郁的学校学习空气都是十分有利的。

跟着中国高级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作业的内涵现已发作了很大的改动,大学生的作业出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作业的布局性敌对也日益闪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布局性敌对的发作,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习需要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作业进程便是毕业生处置自个与社会之间联络的社会化进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便是作业力,心境抉择效果,性格抉择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作业,取决于毕业生的作业观念能否跟着社会的不断打开改动,主动作出习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须处置好自个与社会的联络,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盲目遵照恪守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晰实习岗位的重要性和作业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作业岗位时要把自个的喜爱、喜爱、专长与社会实习需要有机共同起来,极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自个寻求的交汇点。[1]以自个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置国家、集体和自个打开之间的联络,在正确的择业观辅导下完结作业志向。

出色的心思质量和健全的质量特征是成功作业的基础和保证,在大学生作业心思本质教育中格外应注意以下质量特征的培养:豁达自傲、活泼进步、善于协作、勇于创新、意志刚烈、谦善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度自个的心境等来增强自个的作业心思才干。[2]大学生作为各种作业压力的

实习承受者,谁也无法防止一些意想不到的失利,可是能够选择对待作业失利的心境。作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剧烈盼望,可是,家境的清贫、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利的困境。可是,在实习世界里心灰意懒,步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梦想”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自个一无全部却胆敢“梦想成功”时,他就具有了一份慎重而理性的思维办法和豁达自傲的心思状况;这种理性的思维办法能使心智不断行进,而活泼的心思状况,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思领会,并不断催人奋进,这便是自傲给人带来的力气。由此可见,豁达自傲是推进大学生顺利作业的心思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出色的意志和刚烈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思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个刚烈的意志和抉择方案的决断性,防止在要害时优柔寡断、丢失良机。性格是质量中最重要的心思特征之一,大学生大约充分晓得到出色的性格关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活泼参与集体活动,在实习中防止和打败怯弱、自卑、孤僻、狭隘、抑郁、狂躁等心思。

作业生计方案和作业打开观念能够帮忙大学生判定自个的人生轨迹。作业生计是指单个作业打开的进程,一般是指一生履历的.全部作业打开的进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一样的时间,明晰每个时间的特征和任务,做好方案,对十分好地从事自个的作业,完结人生政策,十分重要。

构建合理的知识布局,便是根据作业和社会打开的详细需要,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布局,最大极限地发扬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布局是满意现代社会作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底子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只需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一同还大约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身手,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行进技能有机联络的办法,根据现代社会的打开需要,描写自个,打开自个,不断习气现代社会作业的需要,使自个能够习惯科学的行进,时代的打开,择业的需要,极力行进作业才干。

我们读一回书,希望自个找一份志向的作业,我们都是这种心境。可是关于“志向”有些同学知道出现误区。那是一份“即省力,又不辛苦的,薪酬又很高的”作业。而实习这样的作业底子就找不到,所以学生心思有一种落差。觉得上当受骗了。因此,即使学校给学生找到了作业,学生也不会珍惜,由此而带来的敌对也恰当的尖锐.学生底子不珍惜学校千辛万苦为他们争取来的作业时机。所以,在脱离学校之前一定要告诉自个正确的看待自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自个,只需我们自个创造价值,才干为自个取得恰当可观的酬谢。大多数同学根据自个的实习状况,活泼学习,表现就会得到公司的认可。但有的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个,过于低沉失望,或许过于自傲,以至于不能找到适宜自个,让自个满意的作业。

所以,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念,调整好作业心态。当取得一个志向作业的机缘还不老到时,应采用“先作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作业进程当成取得自个作业生计履历的重要履历,通过作业不断行进自个的社会生计才干、实习作业才干和作业打开才干,仰仗自个的极力,通过合理的作业活动,逐步完结自我价值,取得作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1] 陈核来.论大学生的作业观

[2] 刘慧.浅谈大学生作业心思本质的培养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4篇

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 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从指导课中,我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制定好近几年的职业,并拟定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认识自我表现,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步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写谋职信,自荐信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写谋职信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是你所求的工作在信中的以明析的表达。

2.写自荐书信时,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

3.在简历中真实的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利用各种途径求职:

1.校内途径

a、参加校园招聘会,这是应届毕业生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b、学校推荐,这种途径的求职成功率很高,但选择的余地不大。

2.社会途径;

a、参加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其规模庞大,招聘单位众多,行业范围广泛,给求职者较大的空间。但用人单位多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且其在组织管理、安全保卫方面有所欠缺。

b、社会关系介绍,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广交朋友建立关系。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搜集就业信息和进行求职活动,许多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

c、电话求职。

d、直接登门自荐,成功率高达47%.

e、中介机构代理。

4.综合求职:

a、上网求职,充分利用网上招聘信息,把自己的简历挂在网站人才库中通过电子邮件投递到相关企业争取更多机会,这以是大学毕业生十分重视的求职方式。

b、创意求职,成功率86%.

(四)面试时要注意的几点:

1、举止大方,谦虚热情。进入面试场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主动和面试官打招呼致意,在主试人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 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从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制定好近几年的职业计划,并拟定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认识自我表现,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步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写谋职信,自荐信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写谋职信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是你所求的工作在信中的以明析的表达。

2.写自荐书信时,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

3.在简历中真实的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利用各种途径求职:

1.校内途径

a、参加校园招聘会,这是应届毕业生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b、学校推荐,这种途径的求职成功率很高,但选择的余地不大。

2.社会途径;

a、参加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其规模庞大,招聘单位众多,行业范围广泛,给求职者较大的空间。但用人单位多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且其在组织管理、安全保卫方面有所欠缺。

b、社会关系介绍,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广交朋友建立关系。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搜集就业信息和进行求职活动,许多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

c、电话求职。

d、直接登门自荐,成功率高达47%.

e、中介机构代理。

4.综合求职:

a、上网求职,充分利用网上招聘信息,把自己的简历挂在网站人才库中通过电子邮件投递到相关企业争取更多机会,这以是大学毕业生十分重视的求职方式。

b、创意求职,成功率86%.

(四)面试时要注意的几点:

1、举止大方,谦虚热情。进入面试场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主动和面试官打招呼致意,在主试人没请你坐时切勿急于落座,坐下时应道谢,整个过程要保持良好仪态。

2、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并适时点头、答话,一般不要打断主考官的说话,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时要轻松自如目光对接;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声音适度,语气适中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忌用口头禅,同时要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语气和陈述内容,或转移话题,引对方的注意。

3、自信,坦率诚恳。在回答问题时要据实回答遇到自己不知或不懂的问题,不要闪烁其辞,默不做声,牵强附会,不懂装懂,应该诚恳的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表示自己曾经学过但一时想不起来,这样反而会赢得主考官的理解、信任和好感,千万不要夸夸其谈,更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会给人不安分守己,难以管教的感觉,会觉得你难以合作,会造成一种抢饭碗的威胁。

4、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该说、详说那些,那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五)珍惜每一次次面试的机会,抓住时机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推销给应聘单位。

(六)在各种方式应聘中,要注意各种欺骗手段,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

(七)职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收到书面拒绝信就心灰意冷,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收到回绝信在今天已经是很普通的事。

越是有竞争,越能体现自我,不要为压力所难,应化困难为动力!作为一位应届毕业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地上本没有路,只要我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没请你坐时切勿急于落座,坐下时应道谢,整个过程要保持良好仪态。

2、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并适时点头、答话,一般不要打断主考官的说话,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时要轻松自如目光对接;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声音适度,语气适中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忌用口头禅,同时要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语气和陈述内容,或转移话题,引对方的注意。

3、自信,坦率诚恳。在回答问题时要据实回答遇到自己不知或不懂的问题,不要闪烁其辞,默不做声,牵强附会,不懂装懂,应该诚恳的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表示自己曾经学过但一时想不起来,这样反而会赢得主考官的理解、信任和好感,千万不要夸夸其谈,更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会给人不安分守己,难以管教的感觉,会觉得你难以合作,会造成一种抢饭碗的威胁。

4、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该说、详说那些,那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五)珍惜每一次次面试的机会,抓住时机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推销给应聘单位。

(六)在各种方式应聘中,要注意各种欺骗手段,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

(七)职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收到书面拒绝信就心灰意冷,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收到回绝信在今天已经是很普通的事。

越是有竞争,越能体现自我,不要为压力所难,应化困难为动力!作为一位应届毕业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地上本没有路,只要我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5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理论实践模式

论文摘要:我国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已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为缓解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已在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其成效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通过鉴别吸收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探索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

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纷纷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虽然也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但由于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制度体制、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并未形成完善、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一)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二)就业指导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市场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三)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剥离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目标,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集中毕业生或者集中各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笼统指导。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但由于忽略了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鉴别性吸收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故相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它是世界上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多种理论派系中最为基础、应用最广的也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提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为后期的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需要论、职业选择发展论、行为论等。这些理论派别,尽管模式不同,见解各异,但各理论派别之间互为补充。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各国的就业指导各有特色。

(一)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在大二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己,从而能选好专业;等到了大三,再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比较深入的实习,为将来求职做充分的准备;大四则会对学生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组织各种各样辅导学生就业的活动,并不定期通过E-mail告知一些与求职有关的活动。最后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析测评结果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应的职业种类,然后通过多次面谈帮学生确立就业意向。_

(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指导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6篇

高职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作为一名就业指导老师,深知就业指导课程对我们的学生今后顺利走入社会、融入职称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调整,毕业生就业难以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就业的竞争和压力,学生们对就业指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正是上述的机遇、需求和条件,为就业指导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高职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然性

关于高职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必然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的论述:

第一,对于国家来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多。通过开设相关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

第二,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学生就业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的结合点,通过就业指导课,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高校应树立开放、系统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这就要求高校将职业与择业相关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第三,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就业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不会介绍和推销自己,往往走了许多弯路而失去了良机。构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高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现状解析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的论述:

首先,高等学校的重视不够。虽然各个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就业教育的内容,但是大多数学校安排为选修课。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难以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其次,就业教育教学队伍亟待加强。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完善的就业教育工作体系,没有一支专门的就业教育教学队伍,而就业指导部门则多陷于日常事务中,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第三,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多数高校就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而本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安排在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课,学期结束后再没为学生制定职业探索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学生学完后很难按当初自己规划的目标和计划坚持走下去,以至于目标的实现率很低,让学生觉得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根本没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对于一年级学的求职技巧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求职碰壁在所难免,中间的断层影响了就业指导课开设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积极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体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以及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应当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课程指导体系呢?

(一)转变就业指导思想意识

高职院校要想构建积极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就业指导思想意识。只有转变了就业指导思想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高职院校中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目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以及高职院校中的教师,都应当提升自己对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认识,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用。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构建积极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应当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呢?

首先,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在聘用就业指导教师时,应当注意教师的专业素质,尽量聘用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真正理解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将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内涵传输给学生。其次,作为高职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认识,确保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以及促使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中充分发挥其效用。

(三)抓好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如何抓好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呢?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以及形式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加强他们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为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加强其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升本、参军等就业方式的指导为主;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加强其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规划以及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实践为主。

(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也是构建积极有效的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与教学模式,只能是事倍功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是模拟式。模拟式可分课内模拟和课外模拟。课内模拟是指设立一个虚拟的就业市场环境,来锻炼学生,提高学生对积极就业的认识,而课外模拟是指设立课外模拟市场,创造一个准就业市场的环境,供学生锻炼学习。

二是交流讨论式。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讨论题目,如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充分发表观点,通过讨论,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构建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就业。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必须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就业指导课的学科建设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就业指导课全面化、立体化,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新模式,促使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晓宇.充分就业目标下高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08,(03).

\[2\]董文娜.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8,(17).

大四就业指导结课论文范文 第37篇

1.通过职业指导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课程就是职业指导课,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形成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教育,总体而言,都是在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首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的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身和医学职业的前景分析,让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国家、政府政策和医学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通过职业指导,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自身的工作责任,使他们认真审视自己本身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托。在职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本身的客观认识。医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咨询的方式,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使自己摆脱本身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顺利就业。

2.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医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

职业指导人员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得出一个人在素质各方面指标上的高低,可以知道一个人优势与劣势,有助于将个人特点与特定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就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定位。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医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职业指导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环节中,在课堂上,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个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无处不在,从大一到大五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几点。

(1)职业指导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在校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一定的内在人文素养。从古至今,医生这个职业与之相对应的形容词一直都是高尚、仁爱等温暖的字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却是不断增多的医闹事件,使得社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道德问题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除了看病贵、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没能正确处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业内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重技能、重知识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还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用于行。[4]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分析和发现这些问题,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懂得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质量的就业评定不仅仅只是实现就业这一个方面,并且还要看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状况及社会的评价。

(2)职业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现代的职业市场发展情势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再只是专业成绩好或是专业素质强,他们更希望求职的大学生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能力,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市场需求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欠缺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包含了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一内容。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每年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求职、面试、实践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师的职业指导中寻求答案。通过对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及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对自己在求职择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意识的去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统一起来,从而真正的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实现高质量就业。

4.职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起桥梁,学校和医疗单位深度融合,也能够及时的为医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

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通过与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往来,对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用人单位最新的招聘信息。因此,职业指导部门能够充当学校、学生和医疗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度交流,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医院的要求,学生找到满意的岗位,医院招到合适的医生。另外,医学院校通过与多家医院建立起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应聘,不但帮助医院提高了招聘效率,招到合用的人才,而且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也提高了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