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策略论文范文 第1篇

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导入环节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科学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导入课程。良好的课程导入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小学生受年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感情因素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课程导入方面,笔者认为影像资料和故事导入能够起到较好的导入作用。这两种导入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地道战》时,笔者就使用了影像资料导入课文。因为_日久,学生们已经感受不到战争硝烟的残酷,所以笔者在教学前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有关地道战的视频,重点突出战争的惨烈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当学生们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普遍表示对当时中国的情况感同身受。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本内容了。同样,用故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故事题材和内容,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导入课程,这样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小学生年龄偏小,会被课堂外的一点“风吹草动”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保证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于课外,而游戏是教师较好的选择。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喜欢做游戏,与其让学生一直在课堂上惦记着下课之后怎么玩,还不如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这就要求教师把所学知识灵活地掺杂到游戏里,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传播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情感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有意识地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效率,进而提高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虽然当前构建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有效教学策略论文范文 第2篇

二、以高效的教学管理驾驭课堂教学活动

要做到课堂教学管理优化高效,需要教师重视两点:一是强化课堂时间管理,二是强化学习策略管理。从强化课堂时间管理来看,就是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要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努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从强化学习策略管理来看,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学科实际,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努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浅谈有效教学策略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数学课堂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为农村学校教学创设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平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运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愿学。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激趣”、“以景激趣”、“以乐激趣”、“以图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纳税与利率》时,我摄录了一位叔叔到银行取钱(定期)的全过程,并把摄录的过程输入电脑里。在上课开始时,我就把这个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的视角此时充分得到刺激,个个认真观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看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银行为什么会多付给叔叔一些钱?这多出的钱叫什么?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意愿,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

二、运用电教媒体,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出了重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又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一点我至少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就深有体会,空间想象能力应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映出具体的形和体,是很困难的。拿到一个题目,一般不会有图形,即使有,也只是印在纸上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可能无从下手。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教师给出一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用计算机出示立体图形检验;给出若干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在脑子里围成一个长方体,应该选择哪六个长方形,再打出标明长、宽、高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又如,有这样两道题目:①把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②用一根铁丝正好做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对于第①题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他们想象不出具体的情形,我就用电脑演示,让学生看到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增加了哪几个面?对于第②题,学生列出了算式8×4+6×4+3×4或(8+6+3)×4,教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8+6+3”的意义,把长方体框架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长、宽、高一组一组移开,发现了可以分成4组,从而加深了理解。

五、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学生练习和复习。

利用灵活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内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中如ppt课件,电脑变化丰富,能增大练习密度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让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