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非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_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恋爱心理是人们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必将经历的一个环节,它是在人们生长发育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意识的标准。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偏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变化程度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可以正常的发展,消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因此就有许多学者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

目前,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根据大学生恋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任务大学在恋爱过程中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能力强、理想色彩十分浓厚;第二,无婚姻取向,无法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相对的不成熟,也不太稳定;第四,自控能力比较差,;第五,感情比较脆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十分的复杂,人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中可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矛盾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明显偏差

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时代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大学生恋爱心理也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因此使得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主要是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道德以及恋爱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恋爱动机失真、恋爱行为不当的结论。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进行判断,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注重于观感上的满足,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这就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感觉自身缺少被爱的条件,存在着一种自卑的问题;其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对人际关系认识不深刻;其三,对婚前的性行为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恐慌心理;目前,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对恋爱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我们只有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适当的纠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调节好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困惑,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健康的发展。

四、出现偏差与困惑的原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上,有的学者认为,“校园内宽松的文化环境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虚荣心理的重要原因;“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和“自我评价不当”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单一化的学校教育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是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当”和“恋爱观念开放化”是导致性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五、纠正心理偏差和调适困惑的对策分析

在纠正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对策分析上,我们认为,“恋爱预备期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恋爱观;恋爱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应有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交往方式;恋爱是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要有可能失败的准备。”而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纠正策略主要的方法有:加强爱情真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性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此外,人们针对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提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如下: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歼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实证分析之上,而缺乏对恋爱心理这一概念及恋爱心理问题的深层探析。在恋爱心理的理论构建上,有待于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科学界定和结构剖析,探讨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活动规律,为展开对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在变量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视角,没有严格对量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尚未形成心理测量学意义卜,较为权威的量表,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实证依据,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测评领域里尚需深入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目前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从对恋爱心理的事实描述向针对问题而积极探索调适对策的转变,但在研究的逻辑层面上大多拘泥于微观领域的考察,而缺乏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因此,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七、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项目。它不仅要结合大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将目前的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健康发展

大学生恋爱观的相关调查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前东晋时代的“梁祝”;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但局限于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局限,只能算是个例。后,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影响一时。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加同志式的恋爱主导社会;改革开放后,多种多样的恋爱观犹如春草,一步一步蚕食着每一个角落,以致成为现在大学生校园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调查述评

(1)大学生恋爱观现状研究

马晓利等认为大学生恋爱较以往展现出恋爱动机多元、恋爱行为开放、恋爱低年级化等新特点。[5]邵昌玉、胡珍开展的针对全国 53 所高校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显示,仅有小于10% 的大学生不支持大学恋爱。[2]

(2)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

吴继红、蔡振京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约 的大学生能遵从内心意愿,因彼此产生感情、性格契合而恋爱,因从众心理而恋爱的大学生占25% ,因寻找精神寄托、弥补心理空虚而恋爱的,大学生占5%。[3]

(3)大学生恋爱择偶偏好研究

择偶偏好一直是学者格外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彦华、袁立等认为,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更看重男生的人品、能力和权势,男大学生在择偶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女生的品德、能力和外貌,并未将女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主要的择偶标准。[1]

(4)大学生观研究

潘丽萍研究表明,的大学生认可婚前。向晋辉等的调查显示,已发生婚前的大学生占调查总体的 。[3]进一步调查得知,多数大学生是从网络、书籍、朋友交流中获取知识,少数经由家庭获取,极少数从未受过性教育,且不了解性病预防和避孕知识。

就以上研究触及到的问题来看,它给我们提供了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参考依据,但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上述研究仍存在方法及视角的不足。尤其是当前大学结构以地方性院校为主,几乎每个地势都有一所本科院校,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潍坊学院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分析

潍坊学院作为一个二本院校,在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它既有上述学者所发现的共性问题,也体现出地方院校的一些新特点。

(1)功利色彩渐浓

人们常说,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真诚的,这种不搀杂任何物质利欲的纯真是步入社会后所无法拥有的。但曾几何时,社会上所谓的“唯物”、“实用”主义之风让这一方“净土”也开始变得浮躁和功利。32%同学选择“白手起家、共同打拼”的爱情,68%的同学则认为恋爱的首选条件在于,是否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对方的家庭背景、钱财等能否成为自己通向成功、享受安逸的捷径。“因为爱情”的纯洁而神圣的校园爱情开始蒙上一层现实而功利的外衣。

(2)虚荣心理膨胀

真正的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相悦。但在谈及为什么谈恋爱时,78%的大学生们却认为能交上朋友是自身能力和魅力的体现,“没人爱”是让人瞧不起的。且其中43%的同学一味追求面容姣好、经济富裕的恋爱对象,而不关心彼此是否相互爱慕;为了面子,博得旁人的艳羡,不顾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水平,花钱大手大脚,看电影、进舞厅、下馆子、送生日礼物,都要讲排场、摆阔气;更有甚者,以频繁更换恋人来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不可阻挡”,玩世不恭的“快餐式”恋爱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

(3)对“性”的轻视

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以及当前社会中鱼龙混杂的性文化的泛滥和长期以来性知识教育的淡薄,使得大学生们的性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53%的同学默许赞同婚前、预支、主张“试婚”,15%的同学对婚前不以为然和无所顾忌,仅有32%的人不赞同婚前性行椤0滋病已是潍坊防疫工作的重点,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大学生恋爱观的应有意义

(1) 社会交往的需要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恋爱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仔细道来,恋爱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由衷的倾慕,同时,双方都渴望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归根结底,恋爱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2) 爱情的升华

恋爱是为了爱情,所谓真爱难求,真正的爱情是双方恋爱发展的自然升华。它是一种纯洁、复杂而又崇高的感情活动,由男女双方的心灵的共鸣而产生,彼此倾慕,情投意合。陶行知有言: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我们可以由此而对爱情的专一性有所了解。爱情不是如昙花一现短暂,而是如亲情般具有持久性。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发展、深化以及升华的过程上。莎士比亚曾说: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

(3) 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恋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恋爱史构成了人类史的一部分。恋爱是人类最美好最深沉的感情。歌德曾说:“哪个青年学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纯至洁的感情。所谓恋爱,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的、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

四、大学生恋爱观的构建

(1) 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借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最向往的爱情,回看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乱中的爱情与满腔的热血情怀同在:_与_“志同道合、比肩而立”的革命爱情,鲁迅与许广平“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不渝爱情,无一不是值得我们称颂学习的经典。

(2) 西方思想糟粕的剔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思想的融汇日益密切。西方思想文化侧重经济和现实主义,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其扭曲的恋爱价值观必须收到抨击并加以剔除。

[参考文献]

[1]刘彦华等.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 教育科学,2007,(4) .

[2]杨学,茶利强,王玺.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7):240-242.

[3]邵昌玉,胡珍.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5) : 58 - 60.

[4]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 社会心理科学,2005(3).

[5]马晓利,王鑫,卜慧楠 .90 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 3 ):40 - 41.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90后大学生;婚恋观

一、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解读大学生婚恋观:一是大学生对高校婚恋的支持态度;Knox & Zusman 认为,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PaigeDMartin的研究显示,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很积极,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生的责任并对不良婚姻持否定态度。二是从性观念探究婚恋观的开放程度,研究显示无论是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大学生对待婚前都比以往更加开放。三是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Feigenbaum 等人认为,家庭结构(是完整的还是破损的)、个体性别、年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交流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态度及。Deniz Gokengin 认为,婚姻观及性观念与上个体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年限等显著相关。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一是通过调查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恋爱动机来探讨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态度;二是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性观念研究,他们认为恋爱中非常普遍,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元;三是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他们认为个人素质、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互动。

二、概念界定

(一)“90后”

“90 后”是指 1990 年 1 月 1 日至 1999 年 12 月 31 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这代人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 后”独生子女较多。

(二)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及性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属于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它回答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有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了团体和社会,在社会中互动着的个人的价值观形成根据不同的情境发生变化,存在不同的符号意义。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人群群体的价值观,也借此理论研究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因此,借助于“符号”和“互动”等概念,以米德为首的符号互动论流派社会学家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对话,试图在符号互动论和价值观形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90后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一)恋爱动机多样

90后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加多样化,追求各个方面的满足。寻找人生伴侣、打发无聊时光、受周围同学影响等因素都可能让90后大学生进行恋爱。恋爱不仅仅满足了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心理慰藉。

(二)择偶标准更注重个人能力

在中国,“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择偶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费孝通曾在《生育制度》中提及“门当户对”的标准。90 后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品行和能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高层次的恋情。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看重内在涵养,轻外在表现;重个人素质,轻家庭条件。这种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择偶观充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的现代意识。

(三)婚恋观和性观念趋于开放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加快,大学生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并表现出婚恋观趋向开放,传统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的倾向。90后大学生对于是否谈恋爱、结婚年龄、裸婚、离婚问题逐渐理性化,认为可以接受的居多。从这一结果看来,随着大学生身心的成熟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待婚姻的理性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婚前同居等非婚持宽容态度,对于_、婚外恋等现象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性观念开放,两性关系趋于宽容化。

四、90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机理分析

将影响90后群体婚恋观的因素根据生态系统分布和符号互动信息流通的程度进行分析(如图),图中圆弧面积代表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虚线单箭头表示单向弱互动,实线双箭头表示双向强互动,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机理展开分析:

(一)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类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互动形成的,大众传媒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大众传媒通过社会符号的塑造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模特”供人们进行模仿,影响受众的心理和思想状况。

(二)同辈群体是最亲密的影响群体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90 后”大学生在独立、有主见的同时,也喜欢模仿身边的朋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大学校园中的住宿制,使得朋友和同伴成了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学校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人们通过学习意义和符号去锻炼思考能力,开展互动。在婚恋观教育方面,“90 后”大学生没有或很少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

(四)家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符号互动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汇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缺失性教育角色功能,对子女的婚恋等方面有着偏差引导。

由于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与各影响处于共同生态系统圈内,各因素间都有着或强或弱的符号互动,正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互动和性格塑造等的流通信息,影响着90后的婚姻观以及主体社会化程度。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第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一定的影响,这几种因素也存在影响强度的不同。其中大众传媒的波及面和影响面最为广阔,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反过来对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也产生一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婚恋观教育在不断变化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也跟随90后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有所调整;第三,大众传媒、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学生个体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和互动,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第四,大学生的婚恋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符号根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义,婚恋观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情境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婚恋观发展由过去的注重政治因素到改革开放后注重物质财富再到现在的注重能力和精神层面,主导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下一个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的形塑。

(二)对以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符号互动论强调两个问题――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是怎样逐渐变得具有社会性,人类是怎样获得和内化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化本身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基础,关注互动中符号的重要性,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互换。本文中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米德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于价值观形成的阐释不够完整,加之笔者个人能力不足,所以还存在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美]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第3版)[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潘星容.关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13(1):176.

[4] 张凯等.大众传媒背景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3.

[5] 滕立新.当代中国大学生婚恋现状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4-96.

[6]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 左红梅.当代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9] 施爱民,苗青.论大学生婚恋教育素质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

[10] 许龙,厉成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J].科教导刊,2012(16).

[11] 邓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大学生;爱情婚姻观

“没有爱,人类就不能存在一天。”弗洛姆曾这样说过。从古至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女大学生们,她们的爱情和婚姻观已和她们父辈们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究其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女性文学的冲击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爱玲和琼瑶是女性文学大军中受人关注的两位人士。这两位作家用她们的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恋爱婚姻的见解。下面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谈谈两位作家作品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婚姻观念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先从两位作家的相似观念这个角度来看,对当代女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功利意识的淡化这两点上。

1、女性文学增强了女大学生爱情自主意识

2、女性文学淡化了女大学生爱情功利意识

张爱玲与琼瑶可视为她们那个时代的异类,在婚恋的意识中有超越时代性的体现。两位作家都极力的向传统挑战,不断地发出新的声音,提出新的观念,比如:《窗外》中那个敢于挑战“师生恋”的青春的学生;《还珠格格》中那个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紫薇,那个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皇族身份地位的五阿哥……他们不在拘泥于形式和门第,更在乎的是心灵的相通。

她们二人用她们的作品让当代的女大学生思考爱情和婚姻,使大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爱情真谛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新的恋爱婚姻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超过九成的女大学生希望能像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找到一份单纯的爱情,不要掺杂太多的物质因素,希望对方不要对自己有所图。爱情不该是飞蛾扑火,也不该是纯粹地奔着功利而去。爱情本没有功利之分,它原本就让人愉悦,在两人互相支持、共同成长中,朝着幸福的方向,实现爱情的双赢。

二、消极影响

张爱玲和琼瑶在风格上的不同,也对一些当代在校女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两个方面,即悲观的情绪和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1、女性文学感染了部分女大学生爱情悲观的情绪

“苍凉世界,落寞人生”有人曾这样评价过的张爱玲。毫无疑问,在张爱玲所处的那个年代,四处弥漫着落寞、悲观、颓废,这些时代病也影响了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悲剧意识,在她在她讲述的那些故事里总是透露着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情绪。张爱玲的这种悲剧意识也同样带给读者以影响。现在的一些80后和90后大学生们不再相信婚姻,有些只谈恋爱不结婚,有些结婚却不相信爱情,离婚率也比他们的父辈高了很多,社会上也出现了众多的剩男剩女,这些现象固然有它多种原因,但对于喜好文学的当代女大学生来说,张爱玲在作品中无意识地透露出来的悲剧色彩也自然地带给她们以影响。

2、女性文学让部分女大学生对爱情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琼瑶更像一个写爱情童话的高手,她用彩色的笔给我们描述一个又一个凄美的、曲折的、但又有着美好结尾的爱情童话。在琼瑶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俊男美女的组合,如《一帘幽梦》中汪紫菱和费云帆,男主人公无一不是高大帅气俊朗,似乎完美的爱情必须要由这样一位男士才能成就。这让部分女大学生对爱情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部分80、90后女大学生中出现一些找对象一定要找高富帅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些学者认为琼瑶的作品是一种思想,引导现代的青年们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琼瑶,她们的作品都带有那个时代以及她们个人的一些影子,对今天女大学生们来说,还应客观的对待。时代在发展,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女性的思想意识也将更加丰富多元。

参考文献

[1] 杜素娟. 烟雨愁人——琼瑶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6篇

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

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7篇

【摘要】

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都曾是每个人青年时的主旋律。它使每个人浅尝甘甜,但同时爱情这朵带刺的玫瑰也带来了很多忧伤。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对帮助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以结婚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一般把爱情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和传统的恋爱观差别不大。向往童话式的爱情,并且对爱情忠贞。此类学生更为注重对方的品德,他们彼此相互依赖支持,不仅不会对学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而会为了彼此的未来而一起努力,还能起到一定的动力作用。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

以过程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对以后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青年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爱情都有一定的向往,有恋爱的需要。因此,他们的恋爱只是为了暂时的需要。其恋爱动机具有多元性,有的注重的是功利价值,有的是注重物质享受等。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

以享乐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自制力较差,对行为不负责,只是为了排解孤单、寂寞,满足好奇心等。这类学生恋爱比较随意,观念开放,过早地发生性的行为等。

二 不同恋爱观形成的原因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的大多是传统型的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其自制力较强,不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类学生大多家庭较幸福,父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过程为目的恋爱的学生,虽然他们还不成熟,想问题仅限于其所处阶段没有长远规划,但这类学生大多是属于比较有主见的学生。他们的恋爱观形成的原因完全出于自身需要。其恋爱观有多元性,能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灵活性较强,但是原则性较弱。这类学生大多是成长在放养式的家庭,父母不对孩子过多地干涉,因此其受外界思想影响较多。特别体现在把爱情也当作实现功利和物质享受等手段。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享乐为目的恋爱的学生大多缺少父母关爱,在缺爱的同时他们没有家人在生活中予以引导,他们需要陪伴,需要排解寂寞,因此他们就随意找伴儿。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对爱情、对性好奇,因此其追求性刺激,追求享乐,不顾后果。

以结婚为目的、以过程为目的、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以外,在社会刺激、学校教育、学生个人素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影响尤为深刻重要。因为,每个学生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基本相同,在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之分,显然,其产生错误恋爱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家庭。

三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恋爱观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对以结婚为目的恋爱的学生,我们给予其肯定的态度,对其引导我们只要起辅助作用即可,在其需要帮助时给予引导而不做过多干涉。因为这类孩子通常都是有分寸的,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童话故事的美好纯洁地发展自己的爱情。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对于持过程恋爱观的学生,我们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社会方面,应加强思想引导,引导到真善美等主流思想上。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引导课程,抵制不良思想。在个人方面,在坚持自主性的同时,加强自身是非观教育和自身道德教育。要在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同时,对他人的人生负责。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时刻关注孩子,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对孩子的.侵蚀。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应建立在家庭以及自己努力的基础之上。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呼吁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孩子个人应接受意志磨炼教育。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恋爱观的方式方法

虽然家庭的教育引导在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方面最深刻,但在家庭努力的同时,社会和学校及学生个人也应积极努力。对于学生来说,引导其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家庭和学校。

(1)家庭和学校要做好青春期教育。首先,进行性道德教育。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学校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或专题活动等,使学生知道道德是一个人之为人的底线,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其次,进行性保健教育,了解性生理心理知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最后,进行心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定期进行心理教育。

(2)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能填补孩子们业余时间的空白,而且能丰富其精神生活,使之遇到西方不良思想影响时能抵制不良诱惑。其次,加强校园环境管理。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管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宿舍管理方面严禁校外留宿。每天做好宿舍检查工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后,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完善管理,不让学生抓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空子。

五 结束语

只有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青春的花朵开得更美、更艳,帮助每一个大学生走好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后备军,在校期间,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以及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容易走入恋爱的行列。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该如何正视原因,直面问题,正确教育大学生,使其正确面对恋爱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又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1.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个人主观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生理上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尤其是性器官和第二特征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心理不断觉醒,导致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从而产生接近异性的强烈愿望和冲动。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其次,大学生迈入大学的校门后,脱离了家长和学校对自己过多的约束,被压抑的性意识开始萌发起来。特别是初入大学的新生,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生活中有许多的不适应,便会产生寂寞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异性对其多加关心和帮助,则会一见倾心,内心的寂寞感加上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性萌动。

2.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客观因素

首先,从大环境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完全成型,还处在成长和不稳定状态,所以,极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青少年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追求新潮,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恋爱思想。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因此,大学生的交往媒介不仅仅局限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而越来越多的是通过网络,通过虚拟的空间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现实局限,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再次,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同之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影响了还处在发展徘徊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容易发生扭曲,恋爱的动机不纯。最后,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相对高度集中的地方,年龄相仿,朝夕相处,专业一致,兴趣相投,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还不定型,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恋爱,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日趋成熟,而且由高中的闭塞环境到迈入大学里的自由和轻松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恋爱,因此,他们也受高年级的影响,或者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一旦有一个同学迈入爱情,当代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显现出来,再加上课程的相对轻松和心理的空虚,更是加大了这一趋势。其次,恋爱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发展的而越来越多元,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恋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是为了排除寂寞,把恋爱当作“消愁的甜茶”等。再次,追求理想和浪漫主义的爱情。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意识上已经比先前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能阻拦大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而且当代大学生又是充满个性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这就使得他们在追求浪漫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就很容易在恋爱过程中,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心理措施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波逐流的,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学校应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要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主要目的,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恋爱观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范畴,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再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讲座。最后,教育学生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升华爱的行为。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9篇

【关键词】恋爱观;90后大学生;分析;教育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已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与生理的双重早熟

90后大学生恋爱普遍性和年轻化现象,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与生理的早熟有关,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提高以至于青少年生理成熟提早,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更加成熟,接近适婚年龄的他们对于恋情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早熟有关,由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频率、交流手段丰富、交流空间距离缩短,加上影视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认知的手段、能力、水平方面得到空前提升,在恋爱认知方面也趋于早熟。

二、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既有独立性又有从众性

大學生恋爱的独立性很强。他们把恋爱作为自己的私事,有的同学表示不会与父母坦诚相待。需要征求意见时,占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占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家庭亲友的意见,占认为可以征求闺蜜和伙伴,占认为没有必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此外,90后大学生恋爱又极富从众性。容易受班级氛围、受寝室氛围的影响。此外,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的从众性要强于男大学生,女生易受影视小鲜肉、流行标准、帅气年轻教师等的影响而从众。

三、90后大学生恋爱与学校氛围、学习紧张度等有关

恋爱中的大学生属于211、985大学的占,其他普通高校的占,高职院校的占;新生和邻近毕业的大学生恋爱较少,反之较多,大一大四的大学生占三分之一,大二大三的占三分之二。初步推断,90后大学生恋爱与所在学校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有“校园恋爱传统”的,大学生恋爱比例较高。那些校园文化传统优良、学校学习紧张、大学生竞争热烈程度高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大学生恋爱相对较少。

四、环境因素不良影响增强而学校家庭教育偏弱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影视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90后受网络外来文化、情色文化等不良影响逐渐增强。生活与学习的周边环境中和电视里的一些功利性案例与表现,使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功利性也有较强体现,认为傍大款、找个有钱情人就富足快乐,相当一部分认为工作单位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很重要,是恋爱的首要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及时进行良好的引导,减少学生走人误区。

(一)完善学校多元化教育机制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网络必修课制度。开辟网络课堂,录制相关视频,将该网络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体系。通过此种方法普及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开辟相关网络论坛,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充当坛主,供师生交流互动,给予教师与个别大学生特殊问题的交流引导,以及供大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分享婚恋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在应该不应该的讨论与争论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掌握处理两性关系的技巧,提高90后大学生在婚恋中的责任感。

其次,统一协调和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有关联的课程,如思政基础课、心理健康课、相关选修课等,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有新意,形成合力,协调一致深化教育。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独感。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往往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难免会觉得孤独、寂寞,进而寻求精神慰藉谈起了恋爱。对此,学校应当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二)规范大众传媒,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90后的大学生基本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他们对大众传媒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要通过传播媒介。大众传媒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加强媒体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真善美教育,科学的恋爱婚姻观教育,坚决杜绝一切不健康的尤其是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的东西。

(三)建立与完善家校联动机制

学校要及时把学生的情况汇报给家长,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效沟通,解决好关系冲突。对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也要积极引导,强调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关心爱护的教养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传输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0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爱情观则是一个人面对爱情应有的态度、观点和方法论。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不可能不面对一个如何看待爱情,如何处理爱情的问题。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是选修课中的一门必修。虽然都是花前月下,但是心态截然不同。

一、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

大学生恋爱现象由来已久,它曾给大学生带来过好的结果,有很多青年由此结合,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和严重的。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现象是正常的,不容回避,也无须视之为猛兽,高呼猛打,而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客观的分析产生的原因。仔细观察会发现恋爱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寂寞型,纯粹只是想找个人来安慰自己。

2.虚荣心作怪型,既然有人追了,答应吧,让别人看看自已也有了男(女)朋友。

3.随波逐流型,大家都有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找一个?

4.花心型,趁着大学机会多,多谈几个是几个,以后没机会了,此类多见于男生。

5.心计型,大学老远离家的,找个人帮助自己。此类多见于女生。

6.真爱型,双方都不想玩玩而已,都想在大学里找到能陪自己走下去的另一半。

不能说到底哪种恋爱是对的,哪种是错的。毕竟感情的事不是可以用数学公式去衡量的。今天笔者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来一舒己见,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二、正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原因

有的人四年过的很舒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除了玩什么也没学到,恋人也各奔东西,曾经的海誓山盟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最后一次吃饭,最后一次散步,最后只剩下回忆。而后开始埋怨社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社会多么残酷……其实扪心自问,我们四年是怎么过来的?对的起自己么?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都不负责,又怎能奢望别人重用你?因果轮回,不无道理。

感叹终究不能解决问题,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们,如果有志于自己的梦想,应该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三到五年的生涯了,而不是仅仅将职业生涯规划当做一篇论文,敷衍了事。一个人在逆境当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当你觉得自己过得很舒坦时,一定是自己在走下坡路。三十岁之前没有人赋予我们停止奋斗的权利,而在我看来,大学是最好的充电塑造自己的地方。

笔者寒假去老师家做客,老师说,大学里不要谈恋爱,如果真有志向,好好努力,等到三十出头找一个二十四五的女孩,很容易,现在社会,女生很现实……确实,两个同龄的人,大部分男生没有女生成熟,而女生又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大学里找一个依靠不排除是某些女生的想法。而当一个事业有成、成熟的男人出现在自己面前,很多女生是会妥协的。当然老师的这句话我也有另一方面理解:那时女生看重的是那个人的成就还是那个人就难说了。

三、应树立怎样的恋爱观

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的有机结合。

首先不管男生女生,我们都要培养爱的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意识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另一个是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笔者走访了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和他们谈话探听到一些现代人的感情观。一位在海底世界打工的二十四岁的女士说:谈对象先看家里,有房有车没。不能说势利,只是觉得现在女生很现实。但是她们坚持只有富足的经济才能满足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在这个社会上真的不容易:买房、买车、应酬、还要有能力去维持好整个家。

在对同班同学共有20人做了填表调查,男生7人,女生13人。他们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理想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

2.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永远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3.对于大学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4.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

5.对于分手后的态度,有6人表示会伤心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

6.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理想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相信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相信也不会网恋。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也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也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也许AA最好的消费方式,毕竟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只是一个人来承担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最现实的方式。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这便是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即是一种意识活动。与其他人类意识一样,它起源于物质,爱情从根本上源于人类男性与女性之间为生育后代而进行的物质性活动。其出现之后,就用来指导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就是说超越了两性为生育后代在纯粹肉体上的那种物质_流,而是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精神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接触、交融和交汇,最终实现两性关系实现整体的和谐。从这个结论来说,只有真正实现了意识层面之上的精神交流才能称之为爱情。其目的如果用经济学的话讲,是物物交换,市场交易。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不要将爱情观定位为以物质为基础的情感,那样的情感称不上是情感,只是一种交易行为。

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以上才是笔者认为的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75-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XJK06QDY005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为理论界广为聚焦的问题。我们在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整理,可以捕捉到当今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所思、所感。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随机对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25份,答卷回收率8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年龄为18-24岁之间,其中男生184名,占43%;女生241名,占57%。文科学生225名,占53%;理科学生200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均衡性。本次调查主题主要为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动机、态度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等

大学生恋爱状况统计表(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近85%的大学生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恋爱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大学生恋爱呈现一种低龄化,18-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

表2显示: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的态度有肯定、否定和说不清三种。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67%。其中,认为是大学生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2%,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的占6%,认为大学恋情很纯洁,不存在功利,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占19%。持否定的态度的,如会增加生活开支,增加经济负担,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占总数的22%。而说不清的占5%。这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仅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而持肯定态度。而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不好和不清楚利弊。大学生的婚恋态度(表3)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同意“恋爱与婚姻、家庭密切相关,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同学高达86%,不同意的仅有14%。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而在“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所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问题上,同意的为45%,不同意的为55%。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这就表明,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多数大学生也不赞成“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说明大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恋爱,并不是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而是真诚的渴望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谨慎的恋爱观,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会把恋爱看成是大学生活的插曲,他们恋爱只为了丰富较为单调的大学生活,暂时满足其身心的需求,或者简单就是为了追时髦,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如此游戏爱情与第一项谨慎恋爱和追求美好爱情并不相配。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问题的态度是模糊和矛盾的。

表4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调查的大学生中为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5%,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大家都谈所以我也谈的从众心理等等。而更少的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婚姻。

表4中还显示,为爱情和婚姻而恋爱的大学生中,女生占了28%,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只有18%。而男生中,空虚、好奇的心理较女生普遍。而女生在从众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味的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放任态度并不是大学生们希望的状态。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渴望与学校行政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从以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主流是好的,但但立足于爱情的实质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科学恋爱观,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现行恋爱观出现了明显的偏离。

首先,恋爱与责任的偏离。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恋爱态度、恋爱动机还是恋爱方式上都呈现出随意和盲目的趋势,恋爱与责任分离的现象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其一,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恋爱双方追求的是暂时的快乐或狭隘的自我满足。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频繁恋爱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魅力;迅速恋爱是为了满足从众的虚荣心,大家有的我也要有才行;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上的欲望,而借恋爱之名向异性提出非份要求,玩弄感情等等。其二,对家庭不负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可有的大学生一味的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早把父母的辛劳和期望,以及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恋爱的各种花费,编造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其三,对社会不负责任。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恋爱双方都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有的大学生似乎就是为“爱情”而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旦恋爱受挫或失败,就轻率的选择自杀或是精神颓废,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还有的学生财迷心窍,在恋爱的幌子下,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空气,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其次,恋爱与道德的偏离。恋爱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爱情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产物。但在调查和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恋爱行为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其一,表达方式不文明。受现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举止行为轻佻开放,婚前同居和现象屡见不鲜。其二,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选择上,看重的是金钱和权势,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格格不入。其三,感情的交往方式不文明。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味的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而有的同学在拒绝对方追求时,往往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和隐私,将对方的求爱信或是一些热烈的话 语到处散布,甚至还挖苦、奚落对方等等。

其三,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如果说前两者只是因为大学生稚嫩导致行为方式上的不成熟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现行恋爱观中渗透出来的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则是一种观念意识上的错位,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的一种情感活动。恋爱的归宿是婚姻,这是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而有的大学生却只把恋爱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没考虑到将来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直接关联和递进。不愿为恋爱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自己恋爱随意性的挡箭牌。而有的同学,特别是一些低年纪的大学生却简单的将恋爱等同于婚姻,对恋爱时的海誓山盟信以为真,认为反正都要结婚的,所以先行同居也没什么,以此为他们盲目的寻找借口。

最后,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爱情的自然基础是,但爱情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然而,在一些影视文化作品的熏陶下,在西方一些思想观念的冲击中,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样羞于启齿了,“羞答答”的玫瑰已然热烈的盛开在大学校园。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缺乏认识,认为爱情就是性,盲目的进行;有的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任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有的则是怕对方变卦,主动的与对方发生关系,更有甚者完全是受到“黄毒”的侵袭,出于好奇等等。不论其动机如何,结果怎样,轻率的都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需要,也无益于爱情的健康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会给自身心理和生理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现行恋爱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宏观的社会因素和鲜明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恋爱观出现以上偏离的大学生在主观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因而在思想意识上出现空虚的状态,整天无所事事。学习上不求上进,生活上没有计划。在这种状态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游戏”第一时间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以此来消磨时间,打发寂寞。

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态度,一旦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舆论的压力,就容易出现从众和跟风的现象。既没有真诚的动机,又没有认真的态度,使得有的大学生的恋爱极为肤浅和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认识。在这些大学生看来,恋爱只是为了排除寂寞,寻求刺激,把神圣的爱情视为儿戏,简单的看作是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觉的愉悦。

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的恋爱都是以自我排遣、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为中心;或者只看重外表,不注重素质;只在乎感觉,不在乎实质;只讲究过程,不讲究结果等等。这样的主观因素支配下的恋爱过程既不能体现自尊、自爱、自律、自重。也无法体现他尊、他爱、他律、他重。更无法提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了。

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欠缺。恋爱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受到挫折,或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如果缺乏道德意识的支配,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的话,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等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这时,他们往往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因而无法正确的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因失恋引发的自杀和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轻易的采取一些冒失的行为,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同时,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处理一些恋爱纠纷中,轻易的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或是造谣中伤,或是打架斗殴,这些武断的方式不仅使得大学生恋爱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因此锒铛入狱,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其次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而大学生恋爱时刻受到来自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的准社会化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干预等,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矛盾和盲从中选择和建立自己不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这些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在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些极大的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从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各种现象中,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之后,所产生的个体道德素养的差异。

庸俗影视作品的泛滥,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原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也就是严肃文化逐渐趋于淡化,甚至被人们遗忘。大众的审美情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人文精神有所失落。这些无疑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又为大学生爱情观、恋爱观的偏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学校管理手段的相对软化。现在全国高校除了军事院校明文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外,其他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缺乏有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方法和途径。虽然也有“不提倡,不禁止”的相关指导性政策,但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多半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有恃无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起到了无言的助长作用。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二)正视艺术类学生恋爱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的“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3]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宽容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大学生的恋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长的第六阶段(从18~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个时期,青年人的困难或烦恼都愿意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诉说,而随着性意识的发展,对亲密朋友的概念和对象缩小化,变成对异性的意识的改变和增强,由此产生了恋爱的情感[2]。

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特征,如果人为的阻止或干预这种心理成长过程,将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正是处于成长的第六阶段,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通过这种方式远离孤独,顺利渡过心理危机阶段。因此,大学生的恋爱,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反对和批判,而应当意识到这是大学阶段中必然的现象,大学生只有经历这个亲密对孤独的阶段,通过与异性的接触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而避免孤独感,顺利地迈向社会。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我们应适当加以引导,不可放任自流。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恋爱和同居只能通过行政或教育的手段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甚至有些学校或教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避而不谈。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探讨两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可以看出,马克思指出爱情的本质是社会性,强调爱情中的道德与理智,认为人类的爱情应当受到人的理性、意志与道德的制约。

人类的恋爱具有社会性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大学生的恋爱,更是融入了学习、信息的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审美观、责任感等内容,因此我们要适当加以引导。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正视恋爱和情感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情感的正确的释放,使恋爱在他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补互利的作用,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三)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

1.多学科研究的方法

所谓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各学科的观点、方法考察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即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大学生恋爱观引导中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把握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目标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智能结构和伦理品质同步和谐发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机敏才智的新人。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书画、摄影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焕发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感到一种非常愉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而且能催促他们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趋近;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关爱情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辨别美丑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处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指导大学生的恋爱实践,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成才与爱情的关系。正确理解爱情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前提,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爱情的含义。马克思说过:“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过早的亲昵。”[2]_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1]。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大学生要摆正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作为第一重要的任务,要使爱情成为一种推动力量,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2)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句话:“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爱是一种能力,是在心中有了爱之后,能及时准确地分析,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爱的能力,以及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大学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有健康的恋爱的价值观,要尊重别人的情感,也要学会拒绝爱,还要培养爱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中双方必须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信任、宽容对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

三、结 语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观,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为人师肩负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将主导了家庭的发展趋势,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社会,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有益于维护未来社会的稳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已不仅限于学业上,还包括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是为人师的重要职责。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恋爱不应回避,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与引导,使学生明确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协调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_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2]韩云萍.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看在校大学生恋爱问题[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4,(1):78-80.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婚姻观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_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2.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_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3.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4.物质至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2.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3.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4.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5.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己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

参考文献

[1] 王洪波,石德时.当前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9):23.

[2] 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教育[.丨].北京青年政抬学院学报.2003(6):31.

[3]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30.

[4] 骆文炎.高职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3(23):183-]84.

[5] 方国庆.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10): 84-85.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4篇

摘 要:本文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90后大学生恋爱观进行的研究并就性别上的差异所引起其恋爱观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于现有的文献资料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并没有具体的细致的划分,所以,笔者要做的研究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以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来分析对其恋爱观的影响,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真实性状态呈现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性别

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以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90后恰恰处于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里,并且在如今的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几乎是家庭的核心,他们得到的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一方面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现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恋爱观在两性方面的心理因素,为大学生以后的恋爱心态和恋爱行为上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进行本次的研究调查。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由此假设男女双方在选择交往时,其实质是自身的需求,而首先表现的为生理上的需求,但当恋爱的进程不断的深化,双方在需求上也产生了一定变化比如说当男女双方的交往趋于稳定时,这时候可能表现的更多的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二、数据来源、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所要获取的资料,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男生1―16号宿舍楼中和女生17―20号宿舍楼中采用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120个样本,进行调查,来收集资料。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采用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定义数据,录入数据,最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三、衡量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变量的选取

要衡量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需要一个客观的可供量化的变量体系来测量它,用具体的数字形式将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呈现出来通常比主观判断更有说服力。笔者根据调查地点和具体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大学生恋爱观的认知方面(具体指标为男女恋爱的动机)、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具体指标为恋爱过程中选择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具体指标为选择恋人优先考虑的因素)。

四、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现状描述与总体评价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认知方面

恋爱动机是恋爱认知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在120名被调查对象中,恋爱动机是为丰富生活排除寂寞的共有22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女生有12人,占总数的.10%;恋爱动机是积累经验体验生活的共有32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21人,占总数的,女生有11人,约占总数的;恋爱动机是他人影响的共有11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7人,占总数的,女生有4人,占总数的;恋爱动机是寻找生活伴侣的共有32人,其中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女生有22人,占总数的;恋爱动机是证明自身价值与魅力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3人,占总数的,女生有5人,约占总数的;恋爱动机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共有4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3人,占总数的,女生有1人占总数的。从总体上我们由此可知:绝大多数90后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动机是积累经验体验生活;而绝大多数女生认为恋爱动机是寻找生活伴侣。

(二)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

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笔者所参照的指标是大学生认为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调查的120名调查对象中,大学生认为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信赖的共有35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10人,占总数的,女生有25人,占总数的;而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为忠诚的共有34人,其中男生有24人,占总数的20%,女生有10人,占总数的,其他因素如坦诚、尊重、慷慨等所占比重不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女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为信赖,而大多数男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为忠诚。

(三)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

选择恋人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的测量指标,在120名被调查者中,认为选择恋人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相貌的共有9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4人,占总数的,女生有5人,占总数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性格的共有39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23人,占总数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气质的共有19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女生有9人,占总数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成绩的共有12人,占总数的10%,其中男生有5人,占总数的,女生有7人,占总数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为人的共有35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14人,占总数的,女生有21人,占总数的,优先考虑家庭因素的共有5人,占总数的,其中男生有4人,占总数的,女生有1人,占总数的;考虑其他的共有一个占总数。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90后多数男大学生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性格,而女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则是为人。

五、结论

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90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校性别差异与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恋爱观的情感方面的问题:90后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信赖;而90后男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忠诚,两者呈现强相关。

2、在恋爱观的认知方面的问题:90后男大学生谈恋爱动机为积累经验体验生活;90后女大学生谈恋爱动机为寻找生活伴侣,两者呈现强相关。

3、在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90后男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性格;90后女大学生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为人,两者呈现强相关。

六、建议

第一、加强90后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各高校应开展这方面的讲座正确导向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

第二、90后大学生应增强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文明恋爱,特别是女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避免在这方面的伤害。

第三、正确处理好学业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当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时,有判断利弊的能力。

第四、社会应对90后大学生的恋爱态度有一个正确舆论导向,在选择恋人的标准上,应更注重精神情感方面,而不应以物质需求为唯一标准。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5篇

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

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

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二、大学生的爱情观既让人充满向往,又很脆弱

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论文范文 第16篇

对过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为未来而拼搏着,谈恋爱似乎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为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尽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大学校园里主要的奋斗目标。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环境。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谈论的人越来越多了,也常常成为宿舍里“卧谈会”上久议不衰的主题。

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大学生谈恋爱,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对此,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来解决心中的疑惑。 在对各校区院系学生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的真实想法,对待爱情,他们各抒己见。

1.使生活丰富多彩,摆脱生活上的寂寞

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个可以听自己倾诉的朋友。大部分同学认为异_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样,在你郁闷的时候会有人陪在你身边,也有人分担你的快乐和痛苦。

“上大学找个朋友,跟自己是一代人,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可以相互诉说,相互倾听。”有位同学这样说。我觉得这同学说得很对,我们这代人与我们的父辈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代沟,我们两代人所生长的时代背景的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因而我们同代人交往起来往往比与长辈交往起来显得得心应手些。 “人活着是有意义的,爱情故事和现实中的都有人自杀。我感觉他们都是心灵上的苦闷无处诉说或没有找到或失去可以牵挂的人,才会放弃人生。如果打开心灵的缔结,找到值得牵挂的人。就不会如此放手离去。”园艺园林学院的一位学生这样说。可见,人活着是要有所依附的,爱情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依附对象。们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多么的义不容辞。

2.当学习与爱情相冲突时,该怎么办

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很现实。生科院一位大三的学姐说:“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考英语六级,还要考研。马上就进入社会了,学点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后后悔。”“现实一点好,先解决好大学里所要做的事。”“有些同学一接触恋爱就变得不理智了,根本就没法学习了。”大三的一名班干部这样说。所以在这些同学眼中,学习还是比恋爱重要,但他们的说法有点偏,学习与恋爱真的就那么相抵触吗? 所以也有不少同学以为“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恋爱当然要面对。若你们在校园注定有一段邂逅,你要刻意避开吗?如果你真的爱学习,定会学得更好!”可见,他们的.看法还是较全面的,恋爱也并不见得就会给学习带来阻力,学习上的失利也不能归罪于恋爱。

3.当爱情与友情、亲情相矛盾时,你会怎么做

有73%的学生面对家长的压力仍会坚持到底,有的学生会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现在在好朋友中常存在这样一种感情:介于爱情、友情之间,兼有两者的优、缺点,似乎无法分辨。这种感情被称为第四类情感。“我一定不会陷入其中!”一位大一的学生很坚定的说,可我想当他(她)真的面对这种情感的时候他(她)可能会不知所措,毕竟人的理性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掩盖一个人的感性。

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开始独立,或多或少都有些叛逆,通过这个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爱情很执着,并会冲破压力,积极争取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在大学生眼中,那种“门当户对”“媒妁之姻”的事已不复存在,他们追求自由恋爱,追求自己所信仰的幸福。

4.对“网恋”有何感想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上网聊天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将自己深藏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当觉得彼此很投机的时候,便会慢慢喜欢对方,从而形成“网恋”。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网恋比较虚幻,不值得相信。 “太虚无缥缈了,不现实!”经济学院的一个学生说。网上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假的,但还是现实点较好,面对面的交流不是更值得信赖些吗?也更人性化些吗?为避免自己在感情上受到欺骗,现实中的恋爱我更爱。 “现实的朋友可以直接与我面对面交谈,才会将真挚之心交给对方。”

5.对校园中一些“过热”现象,有何看法

70%的大学生对这类现象比较反感。“有的人思想太开通了反而感觉不好了。”大二的一位女生说。 “在校园里太亲密了实在不好!一来有损于塑造自己的形象;二来也会影响到其他人!”“凡事都有个度的!”园艺园林学院的学生说。确实,当一对在行为上很亲密的情侣在校园里经过时,往往会引起众多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时也会含有一些鄙夷之色。

6.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何看法

在以前,面对师生恋谈论是经久不息,总觉得特别新鲜,而现在,是顺其自然的。据调查,有的学生认为师生恋很正常。这说明大学生的思想不再保守,趋向于成熟、开放。因而自由恋爱的口号也喊得更响了。

对于同居这件事,也只有的学生 投赞成票,这说明大学生已懂得理性的对待爱情,慎重考虑爱情的长远后果。“真正的纯洁高尚的爱情要以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为基础的!”管理学院的一位大学生说。

而对于“张国荣之死”这件事,有的大学生表示鄙视。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待“_者”不够理性,说明其思想上开放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7.对于失恋,又有何看法

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这就表明要经历失恋的人群还很广。在调查中发现,有78%左右的学生能正确面对失恋。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有的人在经历失恋后在事业上往往会显得更成功。

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 园艺园林学院的一位学生说:“爱情要能承受生离和死别。”我看这位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失恋。

8.恋爱消费,让人无奈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的同学承认自己有男(女)朋友,谈到恋爱消费,有近80%的学生表示是在所难免的,要谈恋爱就要付出。“大学生往往都喜欢浪漫,两个人在一起如不制造点浪漫的气氛,就觉得对不住自己似的。”外国语学院的一大二男生无奈地说。看着日益变空的钱包,难免无限惆怅。“但没有办法,要留住身边的人,只有打肿脸充胖子。”成建学院一名男生如是说。 另一部分人却很理智。“浪漫只是象征性的,点缀于日常生活中,最好是周期性的。”农学院的一个学生甚至说:“整天都浪漫,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而且麻烦!”动科院的一名学生说:“天天制造浪漫,当你累得受不了时,爱情也就结束了!”

9.爱情与事业,就轻孰重

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毕业后是先找工作还是先稳定感情”这个问题。有的大学生都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前者,有的学生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一位恋爱中的男生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事情,使自己多有些本事。”这说明,在大学生心中,事业还是重于爱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事业可以抛开爱情,但爱情必须是建立在事业的基础之上的。的确,爱情的建立离不开基础,“万丈高楼平第起”,恋爱也是如此。 “有爱情,还有别的事情,生活才更美好!”园艺园林学院的一名学生说。黑格尔也说:“爱情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必须联系到全部意识,联系到全部见解和旨趣的高贵性。” 年轻人正应该抓住可贵的时间,在事业上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把爱情看成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事业与爱情,本质上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和第二主旋律,只有这二者配合得当,才能有美好的意趣。因而罗素便说:“为了爱情而牺牲事业是愚蠢的,但为了事业而完全牺牲爱情同样是愚蠢。”所以有同学认为那种“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的伟大精神是不可效仿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有责任创造新型的,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爱情方式和行为,能体现出恋爱的纯洁和高尚,做到既不古板又不轻率,既炽热、活泼、丰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恋爱双方都能获得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大学生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关注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工作的大重点和难点。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