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1篇

学习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是提高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素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个人品德。

钱学森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发疯的原因背后究竟何在?可以说,是我们缺少德行教育而造成了人才损失。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有高尚的品德和极高的智慧。很多文人更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文人气概。他们不正是拥有高尚的品德与智慧,通过德行教育,成为卓越的人才吗?

古时候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更优秀,在生活中不断重视德行,意义就在于提高个人修养,这也就体现了古代为什么古人喜欢提高自己的个人境界,喜欢归隐,喜欢抒发个人理想。孔子,庄子,孟子等等,他们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创造不同的思想,意义在于提升个人修养。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仅仅是学到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或者是没有德行。那么学到知识也就等于没有多大意义,就像近日发生的一件比较令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鸡蛋既然能够在煮熟的情况下再次孵出小鸡。当这篇学术发表之后,人们都对其表示搞笑、厌恶和痛斥。而发表这篇学术论文的人,正是为了获取广大群众的钱财。在金钱面前,他选择了牟利,而不是选择帮助人们。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拥有知识还不够,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光有德行教育,也是不行的。因为德行教育仅仅只是个人品德的修养,但是并没有更高深层次的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因而有道德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做出好的事情来,所以如果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那么你就要既注重知识的熏陶,又要重视德行教育。德行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种隐形的教育。

有的人聪明了一时,但是却聪明不了一世。如果缺失德行,做事情就会失去做人本分的原则,这样就会遭到社会和个人的强烈反对,只有把德行与智慧并肩齐坐,才可以实现个人梦想。

能够成为模范的人,必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最值得尊敬的模范的人,便是智慧与德行共有的人。因为德行教育是我国目前比较缺失的一个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不断地去积累思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做到对德行教育的重视。

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2篇

因为信奉古话“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些家长就把自己定位成“狼”———对孩子狠就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商人萧百佑更因为提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

萧百佑津津乐道的是“在我的家里,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考北大”。可是,动辄就对孩子进行严厉体罚的“狼爸”只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哪里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哪里关注到孩子的幸福感?他的儿子萧尧曾说过:“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女儿萧箫也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要知道,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而就是这位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的“狼爸”,残酷地武断地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如果说成功就是考上名牌大学,那么要想孩子成功,难道家长非要做“狼爸”吗?非也!据媒体报道,经过公开面试和专家组评定,南师附中的朱妮成为2012年北大推荐生,时羽剑成为2012年清华推荐生。而他们的爸爸因为对孩子平等温和,被媒体称为“羊爸”。时羽剑的爸爸说:“我从来不会对儿子发号施令,相反,我认为我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朱妮的爸爸说:“我们和孩子是非常平等的关系,交流得很多,就像朋友一样。”

在专制和暴力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在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哪种孩子更快乐?哪种孩子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哪种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答案不言而喻。

作为家长,谁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因此对孩子严格要求也是应该的。可是,这个“严格”要有度,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如果不顾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对孩子非打即骂,那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上名牌大学,也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

孩子就是孩子,我认为不顾孩子感受,一味粗暴地给孩子加压的“狼爸”不可取;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羊爸”才是好爸爸!真的希望少些“狼爸”多些“羊爸”!让我们这些本应该享受童年快乐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3篇

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母亲患了不治之症的时候,他便立志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来报答父亲母亲。他先自己学医,为父亲治病,然后又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在父亲的努力下,他终于实现了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愿望。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陕西省文水县中学任教,然而,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遇到了很多令他伤心的事情。当他的同学都在上学的时候,他却只能回乡当一名农夫,在家里,他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但他并未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当一名乡村的教师。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很深。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当时农村的艰苦,还让人懂得了在生活上面对困难一定要不屈不挠,坚持下去的可贵精神。我想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这本书就是一盏明灯,它会指引着人生方向,指引着我们,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成长。

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4篇

教育问责,谁之功过

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中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传唱甚广,诛伐了家庭和老师的教育缺位问题。而近年来,“教育缺位论”再度成为社会热点。由此观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育责任的思考从未断绝。在此起彼伏的反思与探讨声中,不禁有人发问:学生之过,应当全部归咎于我们的教育之失吗?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的人可以进行毕生的自我教育。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出现漏洞,那么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师长以及上溯到整个社会教育界,都难辞其咎。

“教养”,体现了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品格。这个词,也恰恰说明父母的责任除了养育,更有“教育”。《左传》云:“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所自邪也。”来自于父辈的家庭教育,是根植于心底的教养和一道道镌刻在灵魂之上的“界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教育的得当与否,都将折射在孩子这面“镜子”上。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灵魂上的“界限”、心底的教养也会随之模糊、破碎,造成个人的道德缺失。

老师的教育责任比父母更加重大。《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规范了师者的学术引领责任;而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规范了师者的道德引领责任。近日,有一起大学生恶意亏欠小吃店店主钱款的事件,该大学的一名教授听闻后,登门道歉,自责是教育之失。这位教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道德标杆,也为教育界树立了榜样。身为师长能否引领学生迷途知返,不仅对学生本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更影响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父母与老师的影响范围是小部分的。若追本溯源,我们势必要反思教育“天平”是否发生了倾斜。天平上的两个砝码——“树才”“立德”不能有丝毫偏倚,只有天平平衡,才能培养出兼具仁与智的“完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才易,成为有德行之人需要整个社会的教育界同仁给予足够重视。教育的重心,不应是追名逐利、以成绩和证书量人,而是立德树人。各类学术造假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拾人牙慧、“偷梁换柱”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终沦为金钱与权势的牺牲品,无非是浪尖上五彩斑斓但虚无缥缈的泡沫。教育界中每一位同仁都是教育的风向标、指南针,应当加强道德引领作用,让道德与知识站在同一座山峰之上。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父母、老师与社会的教育责任和影响不容小觑更不容忽视。木铎金声已响彻百年,相信教育界的未来会在各方的共同引领下更加美好。

教育议论文_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心得体会10篇

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5篇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一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中华民族素来以严谨的作风和得体的礼仪闻名于世界。而这,全都归功于良好的家风家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良家风的典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孟母为了把他教育好,曾经搬过三次家。刚开始时,孟子的家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经常看见送墓扫墓的情景,于是总学着跪拜、哭嚎。孟母认为这样对孟子的影响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闹市附近,可孟子又学起讨价还价来,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富有学识的读书人,听到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便跟着读起书来。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一气之下,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说:“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成,而现在你逃学回来,就像这快织好的布一样,以前的功夫都白费了。”孟子听后如梦初醒,开始努力学习,终于成了有用之才。试问,若孟子没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他还会有以后的成就吗?

无疑,孟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家教。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学习人生基本准则的地方。家庭教会我们辨别好与坏,善与恶;教会我们面对成功与失败,平坦与崎岖;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朝着梦想前进。

有人会问,难道家教一定是摆大道理吗?其实不然。回望我们的童年,长辈对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而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粒米、一根线”,也许就是人生长跑的起点。或许我们早已听腻了长辈的唠叨,厌倦了父母的教导,但这生活中不经意间刮过的一阵阵“耳旁风”,就是我们的家教。这些似乎被我们轻视的“耳旁风”,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做一件事前,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会不会对某个人有影响,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改变,正是家教使我们受益之处。

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他的家教。我们身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自我勉励,秉行并传承良好的家风,为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关于教育类的议论文八百字 第6篇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正在做数学练习和小学教育解说。我放下了第一批作业。突然,陈红的粗嗓子在她耳边响起:“我明白了!这个问题要求‘我应该拿回多少钱?’单位名称应该是‘元’。”所有的学生都转过头来,一个个低下头继续回答这个问题。但她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只是一个人在做。我突然勃然大怒:这是考试!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区分“钱”的单位名称。

她大声说出正确答案。其他学生还在用大脑思考吗?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但我的心立刻平静了下来:陈红不是故意捣乱的。她只是在提问时无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并没有对其他学生造成太多干扰。但是,如果我生气,可能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陈红的考试情绪。

在这个小练习中,该问题的单位名称写得很正确,只是有两个人没有写。我想:这是陈家红考试时提醒的结果。如果下次没有人提醒我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犯错误。因为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问题中没有明确的单位名称,只要问“多少钱”,学生通常会以“钱”作为单位名称。不管老师怎么强调,总是有很多学生犯错误。

但我错了。在随后关于这类问题的练习中,没有学生犯过这样的错误。在过去,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强调那些会一次又一次出错的内容。我的学生陈红用一句话教了所有的学生。太不可思议了。事实上,学生就是这样。学生所说的和他们所说的方法往往比老师所教的更容易记住。

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如陈红)往往在老师讲话之前就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并且往往无法控制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经常压制他们,阻止他们过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害怕影响他们的教学程序和暴露他们的秘密。事实上,这些学生的话比老师的话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方法更能被学生接受。这真的是“如果你有意种花,你就不能无意中种柳树”。

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学生,善用这些资源,因为我们经常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