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篇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

【摘要】企业最大的成本不是广告,不是机器设备,而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员工。摩托罗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家明星企业,和他们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塑造他们的态度、理念、价值观。培训承载着帮助个体、团队、组织学习的角色,它具有持续改造人和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培训人才;学习

人力资源发展(H)简称HRD,是80年代兴起的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质量的管理战略和活动,是正在发展的一个职业领域和科学,也是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人才就有一切,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业务目标,建立竞争优势的是人力资源。

一、应重视员工培训的原因

企业的竞争是员工素质与能力的竞争。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脚步的加快,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激烈竞争的背后是员工素质与能力之间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日本的一项研究证实,如果一般工人的作用是5%,受过培训的工人的作用是10%-15%,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工人的作用是30%,这说明受过良好培训的员工是初始状态效率的6倍。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会有丰厚的回报。

高新技术产业就业机会的增加,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再培训的需求增加。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加快,这一切迫使企业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管理者意识到培训的重要,开始大规模培训活动,更新员工知识与技能。

组织机构的变化,要求赋予员工更大的责任,因而需要更多技能的培训与开发。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员工承担更多角色及更大的工作职责。组织推行培训计划,对于提高员工的自信和士气,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与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员工的流动率,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顾客关系等有非常大的帮助。

培训的投入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百事可乐对做过培训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调查发现80%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本公司工作。员工反映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技能,而且提高了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组织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约95%的参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很高,对满足顾客需要更增强了信心。可见百事可乐公司的培训投资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对于组织业绩成倍增长也提供了可能。

高额的培训投资回报率。一项对美国600家大型企业的权威调查表示,企业选派管理者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扩展管理者的个人视野,增强与其他管理者交流的机会,传授特殊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追踪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对管理者的一种奖励形式,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接受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等。

二、培训的方法

信息传递式培训:所谓信息传递式培训是培训者以演示的方式主动将培训信息灌输给受训者,而受训者被动接收这些信息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在学校听课的方法。这也是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培训方法。

模拟式培训:此种培训方法是将受训者置于模拟的情景中,让他们依据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做出及时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中受训者能感觉到现在或以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有利于开发特定技能和将行为应用到工作中。现在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了。

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一种工作中学习的方法,与模拟式培训相比,更加真实。可以将受训者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解决许多根本性问题。正因此,许多企业现在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在职培训主要包括师徒制、职务轮换、继任计划和团队建设法。

应用新技术培训: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使得培训工作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这些方法还不能替代传统的培训方法,但与传统方法配合使用能够对培训工作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学习理念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包括计算机为基础的培训、多媒体培训、远程培训、E-Learning等。

三、新员工的培训

入职培训是新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对企业来说是吸收新鲜血液、提升组织活力、开发新人力资源的过程。入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传递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塑造员工行为,为新员工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并与其他成员展开良性互动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员工生产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新员工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认同企业文化,才能在工作中秉持企业的使命和宗旨,追求企业的价值观。

公司制度和政策的培训。公司制度和政策的培训包括公司基本情况和制度培训、基本礼仪与工作基本知识的培训。

部门及岗位职责及能力培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有效入职培训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新员工与其直接上级管理人员、同事以及其他组织成员之间频繁的互动。在培训遭遇阶段这种互动越频繁,新员工的社会化进程越快。有研究表明:新员工认为与同事、直接上级管理人员及中高层同事之间的互动对他们的帮助最大。而且这种互动与新员工往后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有关。

(二)入职培训应注意的问题。过分强调文书工作;信息超载(信息超资是入职培训中尤为普遍的问题,许多培训为了图方便省事而在短时间内向受训者灌输大量信息。然而,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接收的信息量超过所能接收的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压力就会上升。实施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尽力防止信息超载);不相关信息(提供给新员工与其工作无关的信息);缺乏策略(过分强调工作的失败率或负面情况);过分的推销组织;强调正式的单向沟通(采用授课录像等方式而且没给员工提供讨论提问的机会);闪电式(将培训压缩为一天完成);缺乏对培训项目的诊断和评估;缺乏效果跟踪。

培训新主张——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与培训的关系。如果顾客参加一次员工活动,他们对这次培训中所教学的内容会有什么看法?他们会认为这次培训有助于员工获得增值技能吗?他们会愿意为这次培训活动付费吗?从本质上讲,顾客确实为员工培训付了费,尽管是间接的。然而员工培训和开发活动通常是在没有仔细考虑顾客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

GE公司的培训中心将其许多员工培训计划,尤其是有关新兴市场的培训计划向顾客开放。GE公司发现通过让关键顾客参与培训计划并且用本公司的风格来讲解价值链、管理哲学以及决策程序,能够塑造顾客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能重新定义新市场的约束规则和快速成功规则。

很少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它们自己的培训计划所提供的机会。即使外部顾客参加培训通常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内容还是只针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其实有些培训课程,可以邀请客户参加,并在培训期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另一种邀请顾客参加的培训是请顾客作为主讲人,而且内容不仅限于技术方面。顾客通常愿意坦率的分享他们购买或不购买的原因。例如,某电子公司邀请三位最近购买其竞争对手产品的顾客出席一场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并请他们谈谈原由,与会人员听取了情况,并快速做出了反映,采取了行动。这些是顾客愿意看到的,至少看到了管理的有效性。而这家电子公司也减少了进一步的损失。以上这些都是与顾客增进忠诚度和附加价值的体验。

培训让个人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习是个人生存、安全和繁荣的唯一最简单的技能。终身学习意味着个体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新知识,改进做事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对企业来说,培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培训必须适应新时期企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面对新挑战并创造更好的效果。企业应尽可能的为员工的培训制造便利条件,毕竟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胜军主编.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2]孙连才编著.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了B公司招聘工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招聘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误区,并结合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应该从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进行正确的工作分析;进一步完善招聘、选拔及录用的程序;招聘适合企业**的最优人才以及树立正确的招聘理念等方面出发来予以解决,期望为招聘规划的科学制定以及树立正确的招聘观念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对策

一、案例概况

A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主要以研制、生产、销售医药、农药为主,B是A在**的子公司。随着生产业务的扩大以及对生产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开发,2000年初,分公司总经理想在生产部门设立一个处理人事事务的职位,工作主要是负责生产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调,并希望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

于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开始设计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在本行业专业**中做专业人员招聘,费用为3500元,好处是:招聘成本低;不利条件:企业宣传力度小;方案二,在大众**上做招聘,费用为8500元;好处是:企业影响力度很大;不利条件:非专业人才的比例很高,前期筛选工作量大,招聘成本高。最终总经理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企业的机会,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且制定了招聘广告,具体内容如下:您的就业机会在A化学有限公司**的B公司,诚邀对于希望发展迅速的新行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主管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两部门协调性工作。抓住机会!充满信心!请把简历寄到:B公司人力资源部收。

最终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和生产部门经理于欣经过反复考虑后,达成共识,一致录用王智勇,原因是两位负责人对王智勇面谈表现都有很好的印象。但是,当王智勇来到公司工作了六个月,结果发现王智勇的工作不如期望得好,指定的工作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胜任其工作的行为,所以引起了管理层的抱怨,显然他对此职位不适合,必须加以处理。然而,王智勇也很委屈,在来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招聘所描述的公司环境和各方面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原来谈好的薪酬待遇在进入公司后又有所减少。工作的性质和面试时所描述的也有所不同,也没有正规的工作说明书作为岗位工作的基础依据。看完这个案例,我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1、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造成的。例如:企业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企业经营战略计划经常因为人员到位不及时而推迟或改变计划,企业现有人员因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滞留,导致企业信誉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减弱。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无法进行适当的规划,企业将被迫在一些将发生的事件发生后,而不是之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将不是选动性反应,所以这将是不被预防的。

2、缺少工作分析

看了B公司招聘广告词的描述方式,使人有一种应聘的冲动,但冲动不能**其它。求职者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时,不知道本岗位是做什么的,公司没有向求职者提到岗位的详尽描述和胜任本岗位的所需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要求。同时在公司人员面试、筛选、评估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工具作为考评人员素质、水*、技术和业务实力评测**,面试人的主观看法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科学的评测方式。由于缺少工作分析,在人员录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录用依据,所以造成入职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甚至造成应聘者与岗位完全不相符的尴尬情景。

3、基础环节不扎实

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形:人力资源部埋怨用人部门对所需人员缺乏清晰明确的要求;用人部门埋怨人力资源部不能及时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财务部门埋怨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太快;用人部门埋怨人手不够工作无法按时完成;人力资源部埋怨企业想要淘汰的人流不出去而想要保留的人又留不住……

4、招聘程序不合理

从招聘程序来看,本案例也存在许多失误,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招聘前应该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的资格能力要求。明确岗位职责主要是使应聘者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避免出现“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我们只是接受任务,一天到晚埋头干活,干得不明不白的,无从了解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什么”的情况。明确岗位资格能力要求,有利于企业合理筹划人才调配,也为科学评估岗位价值、确定薪酬福利水*提供了依据,使得企业薪酬水*具有必要的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性。其次,在招聘时企业应该将公司的相关**,尤其是薪酬福利、绩效管理办法等向应聘者明确,避免“搭错车”、“选错郎”,防止王智勇这种情形的出现。

三、解决对策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把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力资本的需求,以企业整体的超前和量化的角度分析和指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能够使管理者了解什么样的人应该被招聘进来填补什么样的岗位空缺。

2、进行正确的工作分析

**著名学者怀特先生说:“当今企业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建立在工作分析这个基础上的,不可缺少。一个企业的工作分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管理水*。”正是如此,所以一个企业更有必要进行工作分析。仅从一个方面来说,工作分析的好坏与否,是招聘选择录用的前提。试想,如果招聘者不知道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须的资格条件,那么员工的招聘、选择和录用工作将是漫无目的的;如果缺少适当的工作说明书,就会在没有一个清楚的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去招聘、选择和录用员工,而这样做的结果将会是非常糟糕的。

3、进一步完善招聘、选拔及录用的程序

由于一个成功的招聘活动,将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的竞争优势:一是低的招聘成本;二是吸引合格的候选人;三是降低员工进入后的流失率。所以企业无论是运作步骤操作,还是每一步骤的具体实施细节,都应该参照一定的规范实施。尤其在面试选拔期间,科学性的做法对人员的筛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面试者与求职者的正式交谈,笔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技能测试、知识测试等方面,达到客观了解求职者的业务知识水*、工作经验、求职动机、表达能力、逻辑性思维等项情况,并对是否采用作出判断与决策。要想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就必须做到招聘程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在录用选拔中应注重效度和信度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指标能帮助企业了解求职者更准确、细致的信息。

4、招聘适合企业**的最优人才

在企业中,一旦出现工作岗位空缺,从招聘成本上来看,首先是看一下企业内部是否具有合适的人员来填补空缺,通过内部招聘渠道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由于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环境更熟悉,不存在磨合期,在**结构协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所以企业**中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的空缺是由本企业的内部员工来填充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杜绝人情,要按照人力资源的规划来进行。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论文3篇(扩展6)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发的论文范本1份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的供应现状,指出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及面临的困境,并从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对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需求作了预测。

【关键词】钦州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供应现状

20xx年到20xx年是钦州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几年来钦州港人始终牢记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人员,使生产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同步。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港口人员构成

钦州港物流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发展,已拥有一批相当水平和实力的物流产业人才队伍,据统计目前钦州港物流产业各类人才合计为3537人,其中研究生25人,本科生170人,大专430人,中专以下文化2912人。

职称结构反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同级别人员的配置,钦州港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82人,初级职称195人,技术员936人,其他人员2190人。

(二)人员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分析。学历结构中,研究生与专科生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1:134;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缺口较大,另外还有多名专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目前的状况显然不适应港口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广开渠道,加大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未受专业学历教育人员的受教育机会。

2.职称结构分析。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5:6,与全国1::的比例相比,结构还不太合理。

3.专业结构分析。专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经济、财务类比例偏大,其中财务类还有多名无学历,由此可看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较少,交通运输类、计算机类比例偏小。

4.年龄结构分析。在专业人才中,几年来,专业人才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新增人员中多数是20~30左右的青年,他们刚出校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立即适应港口全方位的发展。另外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也制约了他们才智的发挥,随着一批高、中级人才的自然减员,在一定时期内将出现人才断层。

生产服务人员中,一线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数量少,且学历不高,不利于生产的组织。

目前钦州港要想成为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港口,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尚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日趋国际化,使钦州港面临国外、国内的港口在管理方法、运输方式、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激烈的竞争必将促进钦州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钦州港务集团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同时,广西区正在实施的北部湾开发战略给钦州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和培养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港口未来发展的需要。钦州港未来的发展,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是实施“科教兴港”的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争夺新的制高点,增强港口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有力保证。

二、钦州港口人力资源供求面临的困境

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是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越难以通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或中期计划加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而且也成为许多港口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首先,企业所具有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十分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能力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

其次,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钦州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数量的各类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再次,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的用人制度,都将企业内工作业绩作为最重要的晋升依据之一加以明确。这既是准确评价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竞争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员工现在的和将来的的正式承诺。企业用人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履行这一承诺。这无疑会延缓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速度。

最后,任何一个企业的工作都包含一些独特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有如机械设备中的润滑剂,使组织能够顺畅运转。而要获得这些知识和信息,则需要一定的企业内工作时间。这也是企业在进行人员调整时,总是采取渐进的、个别调整方式的原因。

三、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判断性预测和统计分析预测两种方法。而常用的判断性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德尔斐法、名义分组技术和管理人员判断法。常用的统计分析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此外还有生产率比率法、人员比率法、时间序列分析法、随机分析法。企业选择何种预测法,主要取决于时间长短、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分散程度、可得信息的准确性和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也只能是大体准确,并非完全确实和精确。

这里本文推荐切合港口实际的经验预测法及港口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分析预测。

1.经验预测法。这种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方法,简便易行。有些组织常采用这种方法做预测。例如,组织认为车间里一个管理者(如班长)管理8个员工最佳,因此依据将来生产员工增加数就可以预测管理者(如班长)的需求量。又例如,依照经验,一个员工每天可以加工6件上衣,则若要扩大生产规模即可按产量(如上衣件数)计算出员工的需求量。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计算出有关方面的预报数。这是定量加定性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要求部门或基层单位领导对周期内其需要的人员进行预测,各单位的预测结果汇总校正,得出总需求。该预测的要求是参与预测的人员先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未来工作的性质、要求、岗位数量及空缺数,空缺弥补的建议方法(是内部培训供给还是外部招聘)等等。前提工作是要设计好针对钦州港发展战略实际的预测问卷,关键是在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进行单元预测后,人力资源部门要花力气进行核实校验。经过全局性的均衡,未来钦州港的人才要求应该有基本结论。

2.统计性预测。主要的方法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是组织了解市场、技术行业和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专家成立一个研讨小组,在共同了解熟悉钦州港战略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港口业的最近几年贸易总量(含内贸和外贸)、钦州港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新技术新设备给港口生产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港口管理体制转变后的管理模式的变化等等,得出一系列的数据后,预测钦州港在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当然,由于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对意外的新因素而带来的变化进行监控,以保证需求尽量符合实际。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泛北部湾核心工业区、沿海产业组织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石化、能源、造纸和粮油加工为代表的临港工业框架。

结合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和钦州港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可以预测钦州港未来所需人才大致如下面所列:

(一)石化产业

1.工程类人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背景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操作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十分急需。

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化学工程、化工机械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对高校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需求相对平稳,复合型人才急缺。

(二)林浆纸产业

1.造林工程人才:林学、土壤学、育种育苗等专业背景,大专以上学历,速生桉树繁育、造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今后1~2年对有林学专业背景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大。

2.纸浆造纸人才:林产化工、造纸工程、化学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急需相关专业背景,中专及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具有造纸、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熟悉生产工艺,又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

(三)港口建设与海洋产业

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紧缺;对有港口经济、经济管理、物流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有一定需求,具有两年以上港口经营管理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优先;急需港口机械专业背景,能熟练从事大型港口机械操作和维修工作的机械操作人才;急需海事法律、航运管理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两年以上管理经验的港航行政管理人才。港口工程、经济管理及行政管理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机械操作人才需要中专或技校毕业生。

2.船舶工业人才:紧缺有船舶工程、机械制造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船舶设计、制造人才;对专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大量需求。

3.海洋产业人才:对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海洋水产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发人才有大量需求;食品工程、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有大量需求;2~3年工作经验的操作、一线人才最为急缺。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等企业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研发人员需求绝对数量不大,但属急缺人才。

4.环境保护人才:需要海洋资源、海洋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人才紧俏。需求集中在大中型企业。

5.工业规划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业规划布局、工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求集中在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四)外向型经济人才

1.国际贸易人才:急缺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急需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的外贸业务人才;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需求增长(下转第98页)(上接第59页)较快;目前低端人才需求和供给均较多,人才的阅历和知识面急需拓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少,需求程度高;小语种翻译人才急缺。

2.物流人才:急需熟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具有现代物流组织协调、运行策划和市场开拓的高级人才;大量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和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能力的高新物流技术开发人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仓储管理、运输、物流配送专业人才紧缺;需要经济法、国际法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同时具备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长速度快,幅度大,缺口较大。具备3年左右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人才急缺。

(五)生物质产业

1.原料种植业人才:农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良种木薯繁育、种植技术、推广、植保、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人才(含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县、乡人才缺口较大。

2.生物质加工业人才:急需发酵工程、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技术工人;大量需要化工机械、食品机械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中专和技校毕业的设备维修、维护人才;需要污水处理、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环境保护、监测人才;需要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其中环保类人才为急缺人才。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4篇

摘要:我国当今的电力企业已经趋于*稳发展阶段,但是各个电力企业依然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力,不过竞争的已经不是企业的大小、产业链的成熟、生产方式等方面,而是对于人才的渴求,优秀的人才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加快电力企业的成熟发展。如何将电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转变成企业的竞争本钱,这是电力企业吸收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对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其立足于这个社会上的基础,也是在同行业之间竞争的力量源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也在提升,但是在我国目前电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些许问题。如果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做不好,就会造**才的流失,或者吸入的人素质偏低,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在同行业中的水*,就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保证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管理理念缺乏科学的认识。

我国的大多数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并没有完全理解管理的理念,只是做好份内的工作而已,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停滞不前或倒退。因此,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充分理解管理的概念,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对待工作人员是不公*的做法,**性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逆反心理,阻碍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3.人才储备较少。

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老旧,并且电力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老职工,其知识水*较低,还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而且电力企业的人员的吸入比较少,导致人员的短缺,以至于出现人才的储备比较少,尤其是电力企业当中的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相结合的人才更为稀少的现象,导致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缺失。随着我国对电力企业的大力**,其发展速度必然加快,人才储备量不足也必然会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进步和更新。电力企业需要深刻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自身的发展的作用,要对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加入人文元素,要留住人才,大力的培养人才。

2.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性,是其重要的缺点。电力企业为我国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很多,并且现在依然为社会提供着不可取代的能量。但是在当今的新时代,对电力企业进行**,是促使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变更的重要前提。电力企业在此形势下,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裁剪,能够保证人力资源具有弹性,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3.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在人才竞争如此强烈的今天,只有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屹立不倒。电力企业需要制定高效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学习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技术。学习是一个人提升自己的过程,企业培训是提升企业实力的过程。

4.要着重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

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电力企业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必要条件。所以,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培养和寻找要具有目的性。首先,要根据电力企业的自身需求进行人才的吸取。其次,要对人才资源进行良好的分析对比,寻找适合的人才,并对企业的前景进行规划,以此为标准进行人才的吸取。最后,要做到物尽其用,将大量的人才进行各个岗位的安排,使其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力。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抓住人才,培养人才才是电力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在我国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想要良好地在社会中发展进步,就需要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加强管理,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并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工作,使其能够发挥重要的管理职能。电力企业的高层**要对此引起重视,要制定有效的管理**,保证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良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5篇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论文【1】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也成了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在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问题。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和价值的体现

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重要的效益和价值,体现在企业职工职业素养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形成等多方面,应该得到企业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1.提高职工职业素养,提高职工工作效率

从企业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来,人力资源部门对职工的人力资源培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培训初期,入职培训使得新职工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概况、文化背景以及各种运行机制,建立对企业的初步印象,明确自己所处的企业环境和背景,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中期培训,职工既可以了解自己职位的基本工作内容,也学习相应工作技能,并与相关人员建立工作联系,进而能够更快地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在后期培训,经过系统化培训,职工的专项技能、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更深入、专业的培训,他们的职业素养也将得到更大的培养和提升。

2.加强企业人才储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定期开展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另一大效益是:增强企业的人才储备。

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无疑已经成为组织最重要的竞争资源。

而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开展培训工作,可以建立起企业的人才储备,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规模扩张提供足够的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专业、全面的人力资源培训,能够使职工更好地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和需要,让职工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作推进当中。

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正如我们所知,人力资源培训的一大内容就是向职工介绍企业文化与历史概况,推动和谐、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的工作环境的建立。

因此,毋庸置疑,在接受相关培训时,企业的职工能够在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与其他职工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的基础上,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也因此增强。

此外,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让企业在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更好地应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体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是,企业当前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是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必须关注的方面。

1.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力度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与过去相比,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由于企业或因为担心人才流失问题而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或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资金,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整体投资水平还是较低的。

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缺乏开展专业化、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工综合素养培养的活动资金,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从培训情况看来,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培训制度,但是由于人力资源部门缺乏专业的培训人才,大多数时候部门都没有依照既定的培训时间、培训方案来开展培训,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力资源工作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工作。

2.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调,不适应市场竞争规则

毋庸置疑,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的培训工作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才有意义和价值。

然而,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之前,很少对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需求进行调查,也没有深入基层对相关的职位要求进行了解,往往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环境、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缺乏针对性、结构性失调的现象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的人力资源培训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也难以实现。

3.内部绩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秀职工流失率大

除了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以外,影响企业当前人力资源培训效益实现的一大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的`绩效激励机制。

诚如我们所知,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增强职工归属感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机制。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束缚和限制,企业的内部绩效激励机制并不健全,职工的工作绩效考核并不是直接与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相匹配,企业内部的职位晋升、薪酬福利制度存在明显的“按资排辈”现象,这对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不利。

从长远发展看来,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仅会使企业在招募新职工时缺乏竞争力,还会导致企业现有优秀职工的流失,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三、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具体战略和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实现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而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问题和挑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或者规划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实现是极为重要的。

1.加大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力度,健全企业培训机制

一方面,足够的资金投资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时要注重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力度,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物资保障。

具体说来,企业在制定年度预算时要设立人力资源培训的专项资金,将培训工作的可能开销和花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专项资金的调配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控,尽可能地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企业要健全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首先,企业要引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企业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规划和方案,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培训资金的使用上做出明确的安排和规划,让整个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监控和规划体系之下。

2.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先规划,依据职位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的,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工作才是有价值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先规划,依据岗位需求设置对职工的培训内容。

具体说来,除了前期开展的公司文化和历史发展概况的介绍工作以外,在中、后期培训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明确需要培训的职工的岗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

例如,企业需要对新近招聘的市场营销专员进行培训,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对市场营销专员的岗位要求――交流、沟通技巧,业务洽谈技能,市场调研手段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对当前市场环境的调查、营销专员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的调查,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职工要充分借鉴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经验和手段,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培训工作中加强职工互动,提高职工归属感和向心力

从现实情况看来,在培训工作中,除了要加强对职工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外,加强职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不少企业都存在职工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企业的工作氛围十分不和谐,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不强。

因此,除了常规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以外,企业还要注重开展能够加强职工互动的培训内容,鼓励和引导职工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

具体说来,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在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利用企业设置的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聚餐、经验交流与分享会等活动,让职工在这些场合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和推动和谐、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的建立,进而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4.完善企业内部绩效激励机制,提高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让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得到充分实现,除了要在培训工作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外,完善企业内部绩效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上文所述,激励长效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公平会大大影响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因此,企业必须谨慎考虑这一问题。

具体说来,企业在职工普遍关注的薪酬福利、津贴补助、晋升奖惩机制上应该因时制宜地开展改革,将职工的薪酬提高、晋升机会评选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工作表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对职工的失职、犯错行为进行公开地批评和自责。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的建立,改善企业存在的恶性竞争问题,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去,以更好地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进程。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6篇

1网络经济时代概述

网络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兴盛而发展壮大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传统产业的革新也促进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网络经济时代并非是完全脱离传统经济的,而是建立在传统经济之上、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国民、企业经济信息化的综合体现,企业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让企业管理步入信息化,依托网络实现经济,因此,网络经济有效推动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2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工作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工作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一成不变的企业结构和企业工作方式导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失去工作竞争意识,网络经济注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迫使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下及时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知识,掌握时代前沿的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此外,网络经济时代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远程办公、信息技术办公、办公结果实时监控的工作需求,电视会议、电子文档合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员工的工作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也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灵活性提供了便利。

网络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人才逐渐暴露出技术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只有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才是企业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良好开展的基本条件。网络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注重信息人才地选拔和利用,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网络经济相关知识和技术地培训,并以激励的方式提高其工作能力,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想要保证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中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率。

3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

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提出了迫切的改革需求,那么企业就要多维度考量,从各方面优化企业管理,比如,树立人本观念,制定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新标准,提高人才自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树立人本观念,顺应新的工作方式

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通常是以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强行约束,这种方式不利于良好习惯和工作兴趣的养成。因此,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以培养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为管理目的,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让人力资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培训力度,提高网络经济发展中需要具备的新知识和新能力,并提升人力资源在网络经理时代的工作适应能力。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

制定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新标准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已无法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应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新标准,为具体的管理工作实施提供指导依据和有力保障。新标准包括:企业的网络技术部门人员要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才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务必掌握网络经济相关的应用技术和应用知识,在各自工作领域中提高创新意识和业务水平。

提高人才自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对企业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地规划,对企业发展来说,员工的自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的形成可以有效促进其工作效率。因此,作为企业资源的管理者,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通过评比的方式让员工和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保持企业的人才竞争力。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7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例

摘要: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外包兴起就是这些诸多变化中的一种。这不仅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十几年来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才派遣和人事代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区分,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意义及其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派遣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尽管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把企业的某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交给外部的服务机构来负责管理和运作。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通过合约的方式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负责进行管理,以获取更加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外包的职能可以涵盖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

二、人才派遣与人力资源外包

(一)人才派遣。又称人才租赁、劳务派遣等,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通过人才服务机构租赁人才的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用人单位只负责人才的使用,不负责人才的招聘、薪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只是根据劳动力的价格和使用期限向人才租赁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租赁人才的主要人力资源管理由租赁机构来负责,其中也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由用人单位和租赁机构来合作完成,如人才的考评、培训,等等。在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当中,一部分是人才租赁机构向劳动者支付的薪酬和各种福利,另一部分是作为租赁机构的管理费用和利润收入。人才租赁与传统企业的内部用工方式不同,它是一种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用工方式。一般而言,劳动力的租赁价格是由用人单位和人才租赁机构根据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来协商决定。因此,人才的租赁价格可能在一定时期会随着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波动,这也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用工方式,劳动者在同一时期,也可能会为多家用人单位服务。这种用工方式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特别是对一些对劳动力需求季节性波动较大的企业。同时,劳务派遣能够为一些工作变动比较频繁的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其待业的时间。劳务派遣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非常的流行,这些地方的劳务派遣管理也都比较规范,像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就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有一些外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用工方式,进入21世纪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还是使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中,劳务派遣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劳务派遣一般比较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的用工需求,如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保安、司机、宝洁等后勤服务类的工种。

在我国新出台的劳动法当中,对于劳务派遣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无疑对我国企业人才派遣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规范和推动作用。人才派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定使用期限租赁人员;二是以完成某个工作项目为目的租赁人员。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向人才中介机构提出需聘人员的标准、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由人才中介机构在自己的人才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才或发布需求信息直接招聘人才,派往客户单位。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在人才派遣机构,其应得的工资、福利和保险费用由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收取后直接支付(也可由用人单位按劳务形式直接支付)。用人单位不必与派遣人才签订法定劳动合同,但需和中介公司签订人才派遣(租赁)协议,形成劳务关系。人员派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不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而服务商的收费也是以所服务的员工数量为基数进行计算的。人才服务机构与用人公司和派遣人员分别签订人才派遣协定、人才派遣合同,以规范三方在派遣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派遣期间用人公司与派遣人员不发生人事隶属关系,用人单位对所租赁的人员只负责使用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其余工作(以协议约定项目为准)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用人公司与人才派遣服务机构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被派遣人员与人才派遣机构的关系是劳动关系,与用人公司的关系是有偿使用关系。

(二)人力资源外包(HRO)。人力资源外包是指把组织中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商来负责管理。人力资源外包比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包含内容更加广泛,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HRO)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一般而言,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分为四大类服务:第一,人力资源数据处理服务;第二,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第三,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第四,人才派遣服务。在很多文献当中,人力资源外包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把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外包,它是一种狭义的'人力资源外包。

(三)人事代理。人事外包,即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办)理,但托管人员仍隶属于委托企业,这是一种全面的、高层次的人事代理服务。人才服务机构与企业签订人事外包协议以规范双方在托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需要提供外包的人事服务项目。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是指企业将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工作量较大或比较繁杂的HR业务的执行进行外包,但未赋予服务商任何的管理职责(管理仍旧由企业自身的HR部门负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主要包括:薪资计算与发放、保险福利计算与缴纳、员工档案托管,等等。

三、几种概念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RMO)和人才派遣(劳务派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把企业内部的一项或者多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去执行,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外包。

(二)人才派遣是企业从企业外部或者专门服务机构租借人才或者劳动力,是一种企业用人方式的外部化变革。从广义上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人才派遣都属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范畴,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内部某种职能或业务流程的外包,但是人才租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将某些人力资源职能交给外部供应商完成的行为。从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的定义不难发现。凡是企业所涉及的业务和工作都有外包的可能,因此外包研究的范围最广,其概念也最为宽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活动可以分为事务型、职能型、战略型三个层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而将工资、福利、档案等事务型和招聘、培训、薪酬、绩效考核等职能型中部分业务实行外包,这正是人力资源外包所研究的内容;而在人才派遣业中,用人单位“租赁”人才派遣公司的人才,由人才派遣公司提供派遣员工招聘、派遣员工的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派遣员工的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的管理、派遣员工的工资发放及各种税款的缴纳、办理各类社会及商业保险、处理派遣员工的工伤等意外事故及劳动纠纷等事务性工作,用人单位则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派遣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外包则是业务外包中的一个类型。

国内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人事管理的职能在定义上进行了区分,把人事管理外包称为人事代理;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包含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职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包含了有些文献上称为人事外包或者人事代理的一些企业外包行为。也有很多国内外文献把人才派遣(劳务派遣)也称为人力资源外包,本文认为人才派遣也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外包范畴,但是人才派遣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人才派遣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

人才派遣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很流行,在我国企业,人才派遣也发展很快,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进行过专门的人才派遣研究。本文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的工作,如员工的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职能,通过招标的方式,按照合同委托给专门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来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Essinger,华经译.企业外包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6.

[2]杨成刚.外包:让财富连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赵曙明,李海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J].经济学研究,.1.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培训工作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改进员工素质以提高员工业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对员工来说,培训工作对于自身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业绩从而增加收入,而且有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人员培训有以下意义: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增值的重要途径

企业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组织凝聚力,并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从而使企业长期持续收益。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价值在于积极地态度、卓越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现有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能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

员工发展的职业发展,培训能够发展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现在的工作及未来的要求。在能力培训方面,除了基本技能与高级技能、还需要员工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学会知识共享,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调整工作能力,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晋升机会。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的有效措施

目前,企业和员工的关心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而且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员工素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与否与其服务的企业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员工职业生涯初期,员工与企业共同制定,或由自己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则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决定。企业在员工服务过程中,根据员工的表现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员工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失率。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的策略

1、提高认识,确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战略的设计与研究。要转变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观念;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开发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和管理人才;要摸清企业内部人员的基本构成,客观的对其基本素质、实际能力及潜在能量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深造或培训;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建立现代化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起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制度;要不断加大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投入,改变目前重要物资产出不重视教育投入的状况。

2、重视培训前期工作,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需求反映了企业要求具备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开展得首要环节,是使培训工作实现准确、及时和有效的重要保障。所以说,企业是否作出培训的决策,培训前期工作、培训需求分析至关重要。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组织分析,是从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方面分析企业需求,人员分析重点是评价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而任务分析是分析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确定企业培训计划,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的需求,而且使得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评估有参考和依据。

3、加强培训效果与培训效果的评估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效果的评估,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优势竞争中的战略定位认识,通过将接受培训后职工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未接受培训的员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估算培训的效益。培训效果评价包括对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边际产出与其工资收入的比较,对企业组织发展、企业管理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评价,以及受训后员工在知识、技能和态度变化的评估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要花费成本的。从投资回报率角度看这些费用应该用在对企业创新有巨大意义的训练项目上更为合算。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不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只有把握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时代”新的挑战下,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地位提升到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创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劳动力再培训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过程,教育部门要适时引导,及时调整职工的学习动机,把以学历为主的教育转变为以技能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并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职工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心理动机。因此,有必要创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技术工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和承认。对此,必须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中。严格执行《劳动法》,实行合同制。打破干部工人界线,搞好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全体职工凭技术和劳动贡献获取报酬,建立起有利于激励人才成长的工资机制。还要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各种必要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条件,使职工向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发展,达到企业与人、人与岗位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结构的最佳功能。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员工把培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实际之后,企业要对员工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那些做得比较好的员工,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让他们更有激情去投入到工作中;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员工,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只要再努力一点,他们一样可以做得更好。尤其对那些储备干部和老员工,要给他们一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如加薪、晋升等,不要让他们永远只停留在一个职位上,这样培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人才领先时企业领先的智力基础,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大力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样,才能吸收、保留、激励和发展一流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企业。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有效性 培训重要性 培训方法

一、企业培训所面临的一般问题

1.培训效果不明显,往往只存在于短期信息效果。企业寻求的利润最大化,在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下,短期效果和长期战略混为一谈,由于培训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只看到教育培训的投入,看不到教育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对待培训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2.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目前,许多企业对培训认识不足,观念需要更新。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只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舍不得派工作骨干参加培训,如果一定要派,就派那些工作相对清闲的员工参训凑数,而应接受培训的员工没有参加应有的培训,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培训资源被白白浪费,企业培训进入一个怪圈。

3.培训无计划或培训计划不能与企业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培训工作无计划性,随意性大,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缺乏应有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等,这些都是企业在培训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无论为员工提供何种培训,其目的都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但在做培训计划时,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企业总体目标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使培训流于形式。

4.培训**不完善。没有规范的**就没有规范的培训。一些企业在培训过程中未形成规范的培训**,如培训方法、考核、激励、跟踪、评价、反馈等**往往被企业忽视。

5.培训工作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只有创新企业培训,才能促进企业培训不断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使员工素质真正提高。就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而言,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培训以及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培训只限于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新知识,培训内容前沿性和针对性不强。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办个班而已,培训教育工作不结合实际,不考虑**教育的特点,难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二、培训重要性

1.企业职工培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员工培训就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 收益最大的投资。

2.企业职工培训是企业生产的第一工序。员工培训作为现代企业保持活力、注入新鲜血液、发展新方法、应用新型管理理论的重要*台与**,是员工获得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融入企业文化、增加企业认同度以及员工满意度的有效**;同样,更多更好的员工培训,对于增强员工工作成就感、提高员工激励有效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企业培训员工是留住高级人才的重要**。著名的“二八”定理告诉我们, 占企业20%员工产生了企业80%的经济效益,而其他占企业80%的员工却只产生了企业20%的经济效益。所谓的高级人才指的就是能为企业带来80%效益的只占企业人数20%的那部分员工。把企业培训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一种激励,著名的“霍桑效应”已经证明, 企业培训可使员工产生因受重视而带来的喜悦感与满足感。

三、培训的设计

1.提高培训有效性。第一,更新培训观念, 创新培训思维,了解培训需求, 制定培训目标;把培训的实际需要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真正的进行岗位需求分析、技能需求分析、员工职业规划分析、企业战略发展分析之后,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框架的制定与实施。使员工培训有的放矢,摒弃盲目追求空培训、假培训、无效培训。第二,优选培训内容, 确保方式灵活,加强培训**管理。一般情况下,培训内容要因材施教,依据工作岗位流程、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等,选取优化的培训内容与辅助教材,同时要加强期间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后期效果。第三,完善培训记录,做好员工激励工作,确保成果快速转化。坚持培训、考核、**为**,做好激励是影响员工积极性、成就感、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培训过程中有效地激励可以快速促进培训转化为实际应用效果,企业还应积极培育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

2.培训的主要渠道。第一,外部特聘培训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培训机构,以企业为培训*台举办定期的培训讲座,其优点是选择范围广,专业性强;但是培训成本较大。不利于长期开展。第二,内部培训师计划。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往往要储备自己培训资源,包括讲师、教材、课堂等,随着自身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这些人才更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架构、熟知企业职位体系、掌握企业管理方法以及熟练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等,更能给予员工全面的培训。这种方式成本低,易于实施,便于开展;但是容易形成固定板结,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不利于创新。第三,校企合作。高校一流的教学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了高效全面的培训,是一种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作为学术前沿,企业选送一定数量的员工参与学校学习,是企业更快捷的了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技术革新,保持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第四,企业大学。企业自主办学,为自身培养合格技术、管理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避免出现周期性的人才断层,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力**。减少了对外部的依赖程度,有效缓解人才、技术需求压力。

3.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建议。第一,转变培训理念。培训不是一种优惠,而是一种激励,培训不是花钱让员工学习,一味追求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要重视培训,增加投资,充分利用培训来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第二,适当改变企业的培训计划。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摒弃以企业为中心、人才为辅的发展战略,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第三,优化培训方式。培训的目的在于有效合理的运用,企业优秀文化、企业精神得到员工的认同更能创造价值,增加员工忠诚度,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尊重员工意愿,员工与企业共发展。第四,完善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需要。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有计划、有**、有目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

四、小结

企业培训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重要环节,正确把握培训的作用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成功有效的员工培训,不仅仅是企业留住人才、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也是企业立足经济全球化,保持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培训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柄双刃剑,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与实际相结合,作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管理方式,也是对企业的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1]薛红岩.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朱玉玲.浅析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0(1)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论文3篇(扩展8)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论文实用1篇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0篇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衡,重惩罚轻奖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没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目前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还缺乏系统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领域

国际型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多学者站在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资金成本这种可获得的资源,再不能以不可取代或模仿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特征和微妙之处,使得无法模仿,因此,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一研究促进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整合和适应是它的特征。所谓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但不同文献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观点。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强调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要采取不同**组合;伦格尼克霍尔则主要强调企业战略同管理间的作用依存关系;德利瑞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战略性,内容分别是:正规的培训系统、利润共享、内部的职业机会、结果导向的评估、员工参与、雇佣保证及工作描述。不同的战略观念致使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对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法通常具有规范性,以统计分析和实际**为依据,其理论包含着管理的实践、目标及结果。以**研究学家林泽严和外国研究学家的阿瑟论证的管理模式为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典型范例。

林泽严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和研究,提出我国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企业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团队式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性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式的**,把员工当成公司附属品,缺乏良好的激励**,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无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二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化,把管理权授权于团队中受员工认可的人,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激励**,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并前景光明。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1篇

摘 要:随着电力市场竞争加剧,发电企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业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行为,是构建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分析发电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培训管理现状入手,结合**来培训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探讨了改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途径,提高发电企业人员水*,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发电企业;培训;管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民营化为趋势的电力体制**在全国展开,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发电企业引入竞争,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发电市场形成,发电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直接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发电企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装置型产业,主要特点是技术装备先进、工艺过程复杂、员工素质高、劳动生产率高,设备和员工是发电企业的两大资源,而企业运行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能力,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和人才储备的竞争[1]。要想获取更高素质人力资源、提升员工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做好培训管理是最有效的**。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培训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培训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培训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培训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工作绩效。企业只有加强教育与培训,增加智力资本投资,开发职工创造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1 发电企业人才需求与培训管理特点

培训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电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要求每位员工拥有最新的知识和观念,掌握能够将劳动转化为成果的技术和技能,从而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为人才的竞争。

1)企业发展对培训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竞价上网、煤电联动等**影响,使得广大火电企业把降低发电机组能耗、**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作为主要提效方式。这就要求培训管理应密切配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培训除了要提高员工从事现有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发展的职业能力,迫切地要求培训工作应针对上述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改进。

2)涉及专业多,培训工作面广、点多、难度大。发电企业涉及的学科包括电气原理、仪表自动化、燃烧学、传热学、金属材料学、化学、机械等多学科,内部一般划分成电气、锅炉、汽机、化学四个专业,培训需求和层次多种多样。例如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好多个专业的技术知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保障设备经济、高效运行,并在设备出现故障等紧急情况下,指挥各专业人员处理好故障,确保设备和员工人身安全。

3)专业人才供需不*衡,培训工作压力较大。随着电力市场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建设,电力设计、建设、发电、供电等企业急需大量人才,人才流动频繁。而新进员工需要较长周期的培养才能胜任岗位需要。另一方面,许多原有小机组下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结构,已不能满足这种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知识技能学习更新,给培训工作带来加大压力。

4)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发电企业人才的培养有一个过程,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多个反复,周期较长。新毕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胜任工作还有个过程。目前新建发电企业更多采用智能化设备,对运行、检修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电企业连续性生产,人员任务繁重,点多面广,工作地点分散,给培训工作带来难度,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2]。

2 目前发电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培训观念落后,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总体来说,发电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工作已经自成体系,较为完善,培训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业已为各级人员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往往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难见效;变化多于计划,忙起来就不要”的尴尬局面。企业及其高层**对培训工作还存在片面认识。一方面认为培训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培训会使员工不安心工作,导致择岗现象发生,甚至导致人才流失,使企业沦为“员工学校”;另一方面,将培训工作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每年搞几次讲座、**一些外出交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员工方面也存在人为培训是****,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导致培训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效果。

2)培训内容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培训疏于规划,缺乏前瞻性,往往是遇到问题时的临时行为,没有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同时,缺乏培训的总体规划,尤其是在管理理论方面的培训,通常是按照社会热门安排培训项目,为了培训而培训。

培训的内容除了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包括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等内容。塑造**文化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改变或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培养出**需要的习惯、行为。目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员工观念更新,但对员工行为转变和个人绩效提升的影响却十分有限。

3)缺乏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培训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不是建立在完整的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而是由培训部门根据历年来的培训习惯决定,导致培训内容与企业期望以及员工需求脱节,影响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最终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转化成实际绩效。

4)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师带徒模式,培训**单一。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传授,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虽然可以教会员工有用的方法,但也会把不科学的东西传下来,而且一个师傅能够带的徒弟数目有限,需要的时间也很长。相反,如果利用标准的作业方法来集中、成批地培训,则不仅可保证受训者掌握的是科学的操作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培训的速度和效率。   5)培训效果缺乏系统评价。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善员工行为与工作绩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利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忽略培训转化的过程跟踪、**和测试系统,培训过程看起来有一定效果,但对业绩的提高却无明显效果。

6)培训缺乏系统规划,未能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发电企业由于原来面对的封闭环境和自身的优越性原因,在做人力资源培训时往往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在员工培训时,重过程轻结果,重计划轻规划,培训需求、标准、评价、使用等人才开发培养不能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

3 培训管理改进措施

新的技术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国家能源**的调整等,都可能对发电企业的运营造成巨大的变化,好的培训模式要适应变化,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应结合企业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寻求培训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同时,以企业**和文化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

1)加强培训规划。企业培训教育规划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结合,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战略出发,满足企业与员工两个方面的要求,认识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基本素质,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梯队建设,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开展当前人力资源环境与企业未来岗位要求、职工素质分析,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规划[3]。

2)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从企业培训工作整体来看,应采取**-任务-人员分析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简称OTP模式)[4],从三个层面,以及改进现状与发展前瞻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同时培训应围绕为企业培养能力、增加价值和竞争优势开展工作,按照不同层次进行需求分析,一般包括: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生产技能人才培训。

3)处理好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系。良好的职业规划体系,是企业避免沦为“员工学校”的保障。培训好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为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而培训工作也要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重点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者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要让员工看到不断学习和能力提升后的美好前景。“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实践应该是培训工作的延伸而不是终结。

4)创新培训内容。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要根据市场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以提高思想**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现代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

对企业而言,培训并不只是简单地提升员工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可以传播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加强**沟通,提升**学习能力等等。

5)丰富培训**。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考虑确定使用什么样的培训方法是重要的。发电企业生产特点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和**。在传统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短期培训和专项培训等培训模式应用的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来,虚拟课堂培训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虚拟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无法承载巨大的知识量和培训对象的需求量的弊端[5],使企业和负责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培训对象期待的.、喜欢的、选择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对企业来说,以虚拟课堂方式开展培训工作,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避免了时间、精力、经费的浪费。同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人员而言,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充分享受学习乐趣,快速提升能力。通过利用不同的**优势和在线学习形式,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将取得双赢。

6)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工作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检验培训成效的重要**。效果评估应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和运用,才能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和针对性,将培训结果转化为竞争优势。

评估体系应从不同等次、不同角度开展评估。包括培训反映评估,即由受训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测评;学习成果评估,衡量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培训反映评估,从上级、同事等多角度评估员工培训后效果;业绩评估,衡量企业是否因培训而受益,相关经济指标是否得到提升。

在学习成果评估中,应充分认识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按照具体培训工作的目标,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对于以提升员工适应当前岗位要求的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而进行的适应性培训,应建立详细的量化考核指标,重点看培训后是否能胜任;对于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中对员工知识、技能等方面内容要求而进行的前瞻性培训,应更多的以长期发展的观点评估培训效果,建立定性的评价指标。

7)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培训责任制,建立人才培训工作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任期目标相联系的**。积极探索企业富余人员的转岗培训机制,增强员工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员工终身学习需求的内在动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活动,促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员工的形成。

4 结论

培训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增加和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的系统工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一书中指出,一流的员工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严格挑选,二是科学培训。培训是一种投资,是一条联系员工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纽带,是决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训更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流程,分析需求、制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每一个环节细致落实,并参考外部企业的先进经验,培训才能取得效果。

有效的培训必须依赖于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理论及实践的指导。要尽快使发电企业培训管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及其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倡导进行针对我国发电企业具体实际的实验研究,遵循培训的基本规律,力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新的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亚晶.HD公司员工培训体系问题研究及再设计.硕士论文,2010.

[2] 徐丽华.浅谈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J].**商界,2011(9).

[3] 陈礼康,段正剑. 四位一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电力教育,2009,12.

[4] McGehee, William & Thayer, P. W.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M].Oxford, England: Wiley,1961.

[5] 蔚蓝.虚拟课堂与教育技术变革[J].**教育技术装备,2011(5).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2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曾经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将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开进行讨论。现在的学者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顾客满意对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如何通过顾客满意创造忠诚顾客,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顾客满意度出发,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在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顾客满意的人力资源管理时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顾客对公司服务的好坏程度越来越挑剔。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瑞典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顾客满意指数调查的国家,并且构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瑞典顾客满意自身测评模型。在1994年ClaesFornell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瑞典顾客满意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欧洲顾客满意指数则是在瑞典模型和美国模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是在对瑞典顾客满意度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和欧洲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从人事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为了提高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主要途径。国内外的学者就人力资源管理做过许多的研究。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取了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政治学中引申出了资源依赖理论,从经济学中引申出了工作成本理论,从企业战略中引申出人力资源战略理论,从社会学中引申出了制度化理论,从心理学中引申出了行为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研究及论文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顾客与能否留住原有的老顾客,将会决定企业的存亡。只有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尽量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和留住更多的老顾客。要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提高内部的人员素质着手。企业管理中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两者。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该课题以东城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对顾客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影响。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就该论题的主要背景等相关因素进行阐述,提出写作该论文的主要原因和目的。该部分主要为后文做出铺垫。第二部分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为后文的论述打好基础。第三部分则是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该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通过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的阐述表明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四部分则是进行总结。

四、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得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最终使得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对员工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有上进的动力,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3篇

针对商业银行在有效需求和有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

有效的培训必须建立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因此银行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培训需求的调研:一是员工需求调研。通过发放问卷或者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了解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员工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分析和发掘员工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现有岗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差距;二是金融行业需求调研。目前,商业银行处在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变化的环境也带来了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柜员可能会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岗位。银行进入全员营销的时代,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岗位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除了基本的技能外,银行更需要具备高情商的员工,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英语水平、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等等,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因时因势制宜,根据培训需求开发动态的、前瞻性的培训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有效的培训需求。

2.改善培训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促进培训的灵活机制,降低培训的机会成本

目前,商业银行竞争同质化日趋激烈,使得银行从业人员成为一个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的特殊群体。而银行一般不会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单独安排时间或减免工作任务,造成了银行员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高,从而减弱了其培训愿望。要想改善这种境况,就需要银行从上至下地进行整体设计,将培训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设计人性化的、灵活的培训制度,将参与培训与岗位工作任务、业绩考核等联系起来,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时间等方面的适当便利,采用更灵活的培训时间安排(如一对一自选培训课程等)。同时,也要加强培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富媒体资源和手段,开展在线学习,提高培训的效率。另外,也要注重培训后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将考核结果纳入业绩考核的一部分,真正让员工重视培训,使培训成为提升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打造一支精干的培训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才能造就一流的培训,培训效果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培训讲师。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培训资源有限,特别需要加强跟专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利用其现有的师资力量,通过银行的岗位实习,加强其对银行业务经营和运作模式的了解,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培训师资队伍。这对银行和职业院校来说是一种双赢,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满足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满足银行员工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优化商业银行员工内部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金融,2010(24).

[2]林广正.基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之有效性研究[J].河南科技,2013(10).

[3]石滨:改进与完善商业银行培训体制的系统思考[J].海南金融,2004(10).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4篇

浅谈员工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实践工作分析了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员工培训;企业;人力资源

一、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加强员工培训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适应新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对每位员工做定期的员工培训。例如:知名企业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后,随着连锁加盟店面的增多,其连锁效应也愈来愈大。调查显示,肯德基在入驻中国市场来,统计培训企业员工总次数20余万,培训期间资金的投入约为亿元。

(二)加强员工培训是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从企业的产品竞争、销售竞争乃至服务竞争等,各个方面均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息息相关。据统计,在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周期较长,一般专科生的培养周期在2-3年左右,本科生的培养周期在4-5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前也需要上岗前的培训。现在有些知名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已建立起自身的培训学校,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员工培训是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每位员工都有追求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功欲望,若这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重者甚至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而作为企业优秀的员工,更需要加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开发。因此,员工培训在提高员工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战斗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许多企业为满足各项业务需求,提升员工素质而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但部分培训工作常因各种原因耗尽了时间和精力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些培训前期准备工作欠缺,对各工作环节考虑不够细致和充分,致使培训难以到位;一些培训忽视了需求的调查、分析环节,使得培训开展起来出现目的不明确、内容不够充实、培训重点出现偏差、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存在误差等情况;培训模式僵化,重过程轻效果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首先,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员工认为培训工作单单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实施自然也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其次,在培训定位的思维方式上不是针对岗位需求来分析员工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而是从现有的课程入手,单纯地考虑接受这些课程能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这样造成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针对性不强、不够灵活。

2.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在培训教材、培训讲师、培训时间、培训经费等各方面都需要企业加强投入力度,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如果培训教材缺乏开发和积累,培训教材的.质量就很难保障,就会出现东拼西凑、时效性不强、只有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性等情况,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3.员工培训与企业的管理体系脱节。主要体现在:没有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来激励员工的培训愿望;没有有效引导员工重视并积极参与培训,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没有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等。

三、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向员工灌输正确的培训理念

提高员工培训工作的执行力度首先要提高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让他们树立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源泉,使决策层意识到培训是培养员工归属感的有利手段,加强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

通过系统的培训,达到既定的培训效果,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是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的管理与制度方面,通过管理上的创新,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员工培训系统,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以效益最大化为基础,构建多渠道多层级的员工培训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共享成果的目标。同时,培训系统应结合员工的职业规划,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想结合,让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 企业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的目标,成就个人价值。

各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在国内外许多知名公司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海尔集团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充分激发每位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系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而保证企业的高速前进与发展。韩国三星集团花巨资建立了一座准军事化培训基地。摩托罗拉设立了摩托罗拉大学,从东京到檀香山共设有14所分校,预算超过亿美元等。

(三)重视员工培训实际内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1、员工培训与潜能开发。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要开拓思路,求真务实。例如:利用定期培训的方式结合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并根据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执行计划;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掌握本公司各部门职能和基本技能;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性强的短期培训班,紧紧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各方面、各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等。

2、经理人培训与领导能力开发。培训工作的关键要素是对企业经理人的培训。现代企业需要经理人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实现企业价值,他们必须具备运用新技术、改进新机制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能力。因此,应重点加大对经理人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5篇

论文人力资源

论文人力资源: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载体;人才也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主要对象,

有人才争夺就有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因此,研究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及探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企业人才出现流失,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并不是无从下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本身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市场环境因素。

(一)人才本身因素

人才本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主观需求上。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才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关注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就人才本身的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的追求。

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才个人的上述需求时,人才极有可能选择主动离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二)企业自身因素

1.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公平性

一个企业之中,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

导致薪酬分配不公、无法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那么就会引起人才对企业的不满,久而久之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

2.晋升机制不完善,缺乏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虑

正常晋升是对企业人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与奖励,是企业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比较重视晋升。

如果一个企业的晋升机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足够重视,

那么员工个人就会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不乐观或者悲观心态,轻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重者则出现企业人才流失。

3.人事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人岗匹配”机制

人才只有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称之为人才,企业员工一旦离开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员工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出现直线下降;因此,企业中人才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岗匹配”机制的支持;

如果企业人事配置过程中缺乏“人岗匹配”机制支持,导致员工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员工极有可能选择离职。

4.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

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重要福利之一,因为其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会使人才切实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培训对企业人才的激励作用,其同样会引起企业人才的不满。

5.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对企业人才及企业发展发挥着激励与导向作用。

企业人才同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励与留住企业人才的重要与有效手段。

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做到对全体员工的'关注与关心,不能满足企业多数员工的发展愿望,从而引发企业更多人才的流失。

(三)市场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流动性造就了企业人才流动宽松的市场环境,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决定其必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垂青的对象。

加之,企业人才本身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特别是对更高待遇、更快晋升、更多机会的向往,而这些也是市场中各企业伸向人才最多的“橄榄枝”,多数人才都被吸引走,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应对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企业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称得上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同时兼顾内部公平、外部竞争和员工价值三个方面。

对内员工之间有一种公平性存在,对外对其他企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工作价值。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是反映企业员工工作表现及其价值的窗口,只有企业人才工作的绩效、工作的价值得到适时、真实的反映,就会不断激励人才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企业人才绩效的反馈,不仅要向员工个人反馈工作结果,也要将工作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反馈结果适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三)健全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切实从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结合企业人才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做好企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为企业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最重要的是要与人才在企业中的晋升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管理岗位上的晋升,

同样也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晋升,建立企业管理与专业发展晋升双通道。

(四)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

通过企业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与分工,保证企业各工作岗位适当的工作量与挑战性,为企业人才虚位以待。

同时,对企业人才的使用,坚持做到“人岗匹配”,以企业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及绩效表现为任用依据,做到人才能力水平、绩效表现等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

(五)培训更多关注人才个人发展

企业人才一般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人工作力,因而企业培训要考虑到企业人才的需要,考虑到企业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六)借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企业人才在认同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一种认同,从而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07).

[2]周素.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论文人力资源:浅谈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世纪时代是人力资源经济开发的黄金时代,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人力资源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变成人类实现所有预期目的的前提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知识资本”开始推动单位创造效益;在一些领域中,知识成分已然变成量度企业业绩的重要准则。

很多研究表明:企业是否能维持经济效益稳定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主要凭借的是员工的知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员工发挥知识能力的基础。

所以,提高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激励机制在各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

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私有企业、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就业率,维持出国留学网社会稳定等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缺少和时代接轨的创意,特别是在激励机制尚有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缺少合理、公开的绩效考核机制,其次,在各个企业中,

有部分员工缺乏持续学习专业业务素质的积极性,企业也没有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的素质不能及时的提高和改善,

直接对企业的效益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后,部分企业内的官僚作风风行,缺乏科学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也缺乏有效的号召力和凝集力。

2.企业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缺乏创新

通过与外企公司对比,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者也没能够把职员的激励措施放在必要的高度,

对其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习惯的采用权利集中管理的方式,按照等级关系进行管理,降低了职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能实施积极的激励方案,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我国企业现在制定的员工工薪结构也不尽人意,传统的“大锅饭”政策,致使平均主义的风行,员工的一部分工种拿着稳固的基本薪资,导致员工对工作的质量失去信心,对工作敷衍了事,造成企业效益下滑或停滞不前。

二、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方案

1.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企业在筛选激励方案时,理应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以及短期、长期激励并举。

在公平公开的准则下,依据企业生产特点与职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职位的不同在激励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创建分别侧重的鼓励制度。

以需求为基础,各个层次的职员处在不同的需求阶段,处在同样阶段的职员,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应该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交替采用。

依照激励层次的不同,采用对应的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例如物质激励、荣誉激励和个人价值激励等。

物质激励相对比较直接,普遍表现在工资、奖金、福利方面;荣誉激励包含各种精神奖励,这是激发和鼓舞人的重要部分;

个人价值激励是最成熟和最高的境界,它是人们内心最高尚的信仰和追求。

激励措施是否使用立体交叉取决于人的多样性和以及需求的多样性,单一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2.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企业不仅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还要考虑公平性。

依据不同的类别和特点拟定激励制度,例如性别、知识层面、地域等,真正有效的发挥激励制度。

所以对员工的激励政策不仅包含工资、奖金、补贴,也包括机会、职权、信息分享、学习、发展、沟通等很多因素,

并且人的需求是在不断提高和变化的,从生理上的需求到安全上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各个阶段的需求都会有不同的地方。

这要求企业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多结构的激励制度。

此外,酬劳的公平分配对职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职员对内部和外部酬劳的公平性都很关心。

依据职工关系的特征,内部酬劳的公平性变得尤其重要;其次,把薪资和绩效评估的结果相连。

也就是经过绩效薪资表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激励企业中的所有员工努力实现这个目的,推动高绩效员工得到预期的薪资,

确保薪资因职员绩效的不同而不同。

激励制度不仅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还对整体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企业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变革现有的激励制度中的缺陷和错误,建立整套的、科学的、完善的激励制度,招揽人才,

吸引和留下人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体系是职工升职、聘任、奖惩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重要凭据,同时也是健全激励制度的必要保障。

员工绩效考核是依照一定的准则,使用科学的方案,检查与核定员工对岗位规定职责的实践程度,用以管理其工作成绩,

主要目的是经过对员工全方位综合评估,判定他们是否合格。

考核应该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准则。

考察内容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察工作实际业绩。

不同专业、不同职务和不同技术层次的职员在其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和公平的绩效衡量考察体系能激发每位员工的潜在能力,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不管是针对竞争还是发展壮大,其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且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

拟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就是采用最科学的方式、更加变通的制度激发人的情感以及积极性的一门艺术,所以,

企业需要通过激励制度的实施来到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并且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和以发展留人”,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6篇

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情况报告

根据集团公司整体安排部署,为了提高新进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熟悉公司环境及更快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我处于20xx年7月16日至20xx年7月20日对本公司新招聘的37名大学生在煤乡大酒店进行了岗前培训,时间为一周,五天来,我处工作人员认真安排、精心组织,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将这次岗前培训的整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此次培训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各位领导先后到场对学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集团公司梁董事长在20xx年7月16日上午举行的开学典礼上,亲自介绍了集团公司的概况、企业精神文化、服务理念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使新员工领略到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新招聘的大学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并且提出了很多的希望和要求。

二、精心部署,效果突出。

这次岗前培训工作做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新招聘的37名员工被统一安排住宿在煤乡酒店,我处工作人员精心管理,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劳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大家更精准地接受知识信息。合理的课程安排:其间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处刘文处长、战略研发处段德虎处长、企业管理处许书谱副处长、科贝律师事务所两位律师、山西大学容和平教授以及我处的同志们分别给新员工讲解了财务管理模式、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公司法、合同法等与企业相关法律知识、山西省经济现状、公司规章制度等内容,同时还安排到潞安矿务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和服务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成绩显著,合理实施。

此次培训的老师都是各处室的处长以及科贝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以及山西大学教授,水平比较高,能够将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的用通俗语言表述出来,让学员容易理解,而且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均给出很好的解答,让他们有很多的收获。

培训的内容满足了学员的需求,财务管理模式、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相关法律知识、山西省经济现状、公司规章制度和潞安矿务局的实地考察,不仅使新员工进一步了解了公司概况、发展目标及未来前景,减少了他们的焦虑情绪和对企业的疑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并且通过集中培训,相互交流,更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他们尽快胜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培训内容设计合理,还是很成功的,收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此次培训拉开了下半年培训工作的序幕,我们要强化自律意识,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集团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集团改革发展、争创“双百企业”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继续深化人才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建设进程,努力建造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管理队伍,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7篇

一、招聘风险的概念

招聘风险是指企业招聘过程中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招聘的具体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损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员需求风险。现代企业由于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了招聘人才的闲置和流失问题严重。

(二)招聘渠道选择的风险。企业选择招聘渠道,希望能招到满意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如果招聘渠道不当,极有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造成招聘渠道选择上的风险。

(三)人才测评时的风险。拟招聘人员身份、学历、资格、工作经历等信息是否真实;拟招聘人员是否与其他企业签订有未到期劳动合同。

二、招聘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招聘风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

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是指企业在招聘时由于招聘失败或未招到合适人才而造成投入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损失。它在进行招聘预算和决策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存在。这些风险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较大劣势。

(二)人才判别的测评风险

在现实招聘中。真正进行测评的企业非常少。一般都是传统的面试。常用的面试对于提高招聘的.准确率贡献很小。面试中反映出来的缺陷也相当多。例如面试中的光环效应。考官们可能会只凭应聘者的某一项优点而做出整体的判断。这无疑会大大降低评测的准确性。

(三)人才招聘的道德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人才的招聘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在人才进入企业后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人才订立委托一代理关系后企业的效益是通过人才能力发挥来实现的。但是人才的能力发挥是无形的对它的监督和控制是很困难的。企业无法判断出人才现在的努力程度和人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利益等。而且根据‘理性人’假设,人才往往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由此,导致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些假学历、假履历、假职称正是道德风险的一个表现。

(四)员工招聘的法律风险

企业和员工若不在诚实信用、满足双方知情权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劳动争议的发生与处理都需要双方付出成本。对成熟人才来讲,他还可能带来与原单位有关的法律风险。如果员工出现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或在本企业的工作可能侵害原单位的权益等情况,那么必然会给本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麻烦。

三、招聘风险的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招聘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的降低风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

1、确定合理的雇佣标准

只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才能使企业在进行招聘时的投入更有效、更有价值。确定合理的雇佣标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雇佣标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新的优秀力量把企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在约束企业招聘、录用行为的同时,也对录用新员工时的不确定因素予以风险防范的制度保障。

2、招聘的效果评估

在招聘前、过程中以及之后对招聘环节及整个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现有关的工作在时间和费用上是否尽可能节约成本、满足招聘预算。录用人员评估是指根据招聘计划对录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

3、选择精兵强将负责招聘

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去执行的,一个不合格的人是不可能正确执行组织制定的工作方案的。组织在招聘时必须选出精兵强将,认真把关慎重选择,尽量减少人为风险。

(二)减少招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1、降低应聘者欺骗成功的概率,打击其侥幸心理,比如采用申请表、笔试、绩效模拟和测验、工作抽样、面谈、专门的测评中心、履历调查、体检等多种手段进行甄选。

2、增大应聘者欺骗行为的成本,比如:出台有关制度,对应聘者的重大欺骗行为予以制裁;向应聘者暗示强硬信息:在面试中询问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如果工作是技术性的;健全内部劳动力市场,规范内部晋升、报酬等制度。

(三)熟悉法律,依靠法律

招聘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规范化运作招聘管理行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招聘人员应加强对我国有关劳动的法律与政策及企业所在区域的劳动法规的了解与掌握。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进行充分调查被选员工的劳动关系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依靠法律这一工具保护本企业的利益,避免各种歧视的违法行为。

招聘过程中的风险必然造成人力资源成本过高,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浪费,因此,应该多析招聘风险,在招聘过程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8篇

行政人员员工培训论文

【摘要】行政人员培训就是行政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行政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资产增值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行政人员培训的方法也随之不断多元化,本文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人员;培训;意义;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行政人员培训的方法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经过培训,行政人员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有所改善,其掌握的行政管理理论、工作核心技能、行政服务意识、现代化行政观念等日益提高,从而利于推动行政工作的发展步伐。

一、行政人员培训的意义

行政人员培训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学习,它的目标在于改善行政人员的职业态度,提高行政人员的理论水平、优化工作方法、合理统筹资源,明晰工作价值观等,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组织和个人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行政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人员培训有利于增强组织作用。行政人员必须明确工作目标,明晰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步骤,有序组织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的进行,应对突发事件,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通过培训,可以不断增强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

第二,行政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培训,新人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掌握新方法;原有人员可以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的行政手段,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组织的长远发展不仅依赖于具有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行政人员,这些行政人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也直接影响着组织机构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有效性的提高。

第三,行政人员培训有利于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培训,一就是利于激发行政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行政人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二就是利于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组织文化,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就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组织文化的魅力。三就是利于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四就是利于提升文明规范服务水平,促进科学扁平化管理。

第四,行政人员培训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发展战略,练就所需的职业技能的新型组织模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由此可见,行政人员培训呼之欲出,培训不仅可以增加行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可以提升其学习能力,烘托学习氛围,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二、行政人员培训的实施策略

(一)做好需求调研。培训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脱离发展战略或者忽视行政人员需求的培训都就是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因此,在对行政人员进行培训之前,必须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通常来说,在培训的前期工作中,要明确以下问题:学员的范围;培训讲师的人选;培训就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即明确培训目标;准备培训教材、参考资料;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根据课程进度和培训方法,为培训教师准备多种可操作的培训设备和物料;设计跟踪反馈方案。

(二)明确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就是培训活动的目的和预期成果。有了培训目标,行政人员学习才会更加有效。行政人员的培训就是和人力资源开发相一致的,而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服务于组织的发展战略,现从三个层面分析行政组织的培训目标。1.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人就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最有发展和提升潜力的生产要素。对人的培训应就是持续不断、持之以恒的。依据岗位工作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人与岗位相匹配,需要人有什么样的能力,以此来为培训指明方向。2.基于绩效优化提升的培训。绩效的提升有赖于处理事务或提供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组织发展战略下,要想提高绩效,必须首先保证行政运作流程就是顺畅的,看流程的哪个环节出现了瓶颈,哪个环节就要列入相关人员的重视范围,这时,相应的培训就呼之欲出,培训可以明晰发展方向、纠正错误的工作方式,利于快速打通瓶颈,保证整体流程的'顺畅,进而提升整体的绩效。3.基于组织愿景和发展战略达成的培训。培训可以为行政人员指明愿景,统一行政人员的行动方向,描绘、宣导组织战略。利于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竞争力。

(三)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就是选择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好的培训内容有以下的特点:一就是培训内容必须就是和培训目标相一致的。二就是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员的接受能力,即符合绝大多数学员的需求,切合行政人员的实际情况。三就是可操作性强,培训要在计划好的时间内达到目标要求,就必须增强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

(四)常用培训方法。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就是培训师通过口头语言向行政人员传授专业知识、职场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比如,新行政人员培训中,往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战略、组织文化、工作规章制度等内容,这些授课内容均可以选择讲授法。课堂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培训师要注意把握讲授重点,简单明了地介绍主要内容;还要注意讲课的节奏,尽量符合大多数学员的接受水平;针对授课的难点,要采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法,向学员阐述清楚,做到有效培训。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应用的优势有:学员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一方面可以共同享用信息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充分发]学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比如,新岗前培训往往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在学员的互动中,培训师能直观了解每个行政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技能水平、专业程度;另一方面,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凝聚力,改善学习气氛,事半功倍。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过程中,培训师要注意把握切题,即安排的小组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培训目标,而不要跑题偏题,脱离培训目标;同时,学员在分组时要公平,即组与组之间的学员水平相当,人数一般控制在3-7人为宜;另外,安排活动的任务最好就是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项目,培训师要对争论及时做出评价和反馈,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后,团体的成绩成为评价的标准。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就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体现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一就是培训师分发并解释案例材料。由于案例就是从实际工作中收集的,学员一般无法完全通过材料了解个案的全部背景及内容。因此培训师在向学员们分发完案例材料后,应仔细解释说明,以确定他们对材料的掌握正确无误。二就是学员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培训师要注意控制时间。尤其注意能否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以免草草收场使训练半途而废。在挑选最理想策略时,应依据现实状况进行选择。三就是培训师从各组挑出最理想策略时,要及时对各组提出的对策优缺点进行点评,又要对个案的解决策略进行剖析,同时还可以引用其它案例进一步说明问题。

4.素质拓展。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原意就是指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近年来,素质拓展成为学校行政人员培训的常用手段,训练目标从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素质拓展逐步走入现代化学校的培训日程,成为这些学校团队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合作技巧训练的主要途径。素质拓展在实施时需要注意:

一就是确保安全实施。拓展训练把安全保障作为培训第一项重要责任,并时刻保持警觉,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在培训期间,安全保障就是首要工作,所有户外活动均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

二就是参与体验探索。拓展训练看似在做户外活动,甚至就是做游戏,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就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行政人员愉快地参与互动,同时,培训师致力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并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之下,透过对未知的探索,激发参与者身体与心灵的潜能,同时追求主体任务与冒险探索的平衡,从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和刺激,感悟道理并且学到知识。

三就是分享交流讨论。有了体验以后,参加者要与其它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之后,培训师组织参与者们,结合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参加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四就是超越整合双赢。培训师和参与者一起参与各项活动,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和协作,实现团队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超越。活动结束后,培训师及时做出点评和总结,从活动经历中总结出规律或归纳提取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并努力达成双方面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做好跟踪反馈

行政人员培训反馈阶段就是培训系统中的最后环节。通过对培训效果的具体测定与量化,可以了解行政人员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把握培训投资回报率;也可以为下一步培训决策及培训工作的改善提供依据,更好地进行行政人员培训与开发。

【参考文献】

[1]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培训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2]刘再@,杨清,李俊.员工培训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1.

[3]于俊伟.10分钟掌握员工培训要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3.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19篇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一、人力资源规划

(一)设置和调整组织机构

1、能够对不同形式的组织机构进行比较研究

2、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本组织现状,起草分析报告

1、组织机构分析知识

2、战略管理和组织机构有效性知识

3、组织机构外部环境知识

4、组织机构基本原理

(二)制定岗位、人员计划

1、能够根据组织机构发展目标,制定长期岗位设置、人员配置计划

2、能够根据组织机构发展要求,运用人员供需预测方法,编制人员供需平衡计划

3、能够组织编制劳动定额定员

1、人力资源规划知识

2、工作设计原理

3、劳动组织知识

(三)规划实施条件

1、根据组织客观环境的变化,分析人力资源政策、现状,提出人力资源政策制定、调整、废止的建议

2、根据主管项目工作需要,编写经费预算

1、产业政策分析知识

2、劳动力市场预测知识

3、人力资源费用数据类型

4、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知识

二、招 聘 与 配 置 (

一)起草招聘和人员配置制度 能够及时提出组织招聘和人员配置方面的制度修订方案 招聘环境和人员状况分析知识

(二)招聘准备

1、能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选择正确的方法与程序开展工作分析,进行岗位设计,编写岗位描述书

2、能够根据岗位要求,提出有助于完成岗位职能的任职条件

3、能根据组织需要和目标,选择正确的招聘策略,制定招聘实施方案

4、能综合分析各种招聘渠道的优劣,确定适合不同招聘对象的招聘渠道

1、岗位描述书编写知识

2、招聘策划知识

3、招聘渠道分析知识

(三)招聘实施

1、能够正确运用人员选拔方法,分析应聘者的素质,选出组织所需要的人员

2、能够在应聘者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提出应变方案

3、能够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对特殊群体就业者进行适当配置

1、心理测试知识

2、结构化面试知识

3、工效学基础知识

(四)劳务外派与引进 能够根据劳务外派、引进项目的需要,制定外派、引进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济合同知识 (

五)离职面谈

1、能够掌握离职面谈的技巧,了解离职原因

2、能够根据员工离职原因,提出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1、离职面谈知识

2、降低员工流失的策略

三、培 训 与 开 发

(一)建立培训制度 能够根据企业的情况,用准确的文字、规范的体例,起草、解释各项培训制度,并能够及时提出修订方案 岗位培训制度

(二)制定培训规划、计划

1、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指导、协助其他部门制定员工发展规划,并确定培训目标

2、能够根据组织发展需要及员工绩效与能力,提出确定培训对象的基本原则

3、能够编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4、能够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和企业培训资源,提出培训方法的建议

5、能够起草培训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

1、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知识

2、培训需求分析知识

3、职业管理原理

4、任务分析知识

5、能力与绩效考核知识

6、培训方法分析知识

7、教育管理学相关知识

8、人才学基础知识

(三)培训管理

1、能够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分析筛选,确定适合的培训机构

2、能够制定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协调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选聘,实施培训管理

(四)培训质量与效果评估

1掌握评估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的方法

2、能够起草培训评估报告 培训评估知识 四、考 核 与 评 价

(一)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1、能够筹划、组织考核活动,提出组建考核机构的建议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0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角色

论文摘要:传统理论上讲,管理者的职责无非是计划、组织、协调、人事、控制,管理者的工作就是通过_管理_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但更多的实践证明,管理者的成功关键在于_领导_。以人为本,激励士气,营造氛围,以有效实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标,这才是管理者应担当的角色。

每个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倾向于集权、专权,要求下属绝对听命、服从;有的愿意倾听下属意见,愿意员工参与管理;有的以专业或知识树立权威,对员工施加影响;有的更主动地与员工沟通,辅导员工心理或专业知识、技能。对IT行业而言,优秀管理者的管理风格通常表现为亲和、民主、辅导、权威等特征,而不是命令、强制等。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到一个部门或团队的氛围,不同的管理者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组织氛围,或沉闷、混乱、松散,或活跃、明晰、凝聚;或士气低落、消极,或士气高昂、积极向上。而最终则决定了组织的绩效和目标实现。因此,管理者应不断自我修炼,优化自身管理风格,以利于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人力资源既然作为种资源,就需要和能够管理和开发,就应该存在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说应该同样作为利润中心来管理和考核。

由此,现代管理形态中,企业开始逐步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角色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角色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工作被提前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 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传统的成本中心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在现代会计制度下,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反映人力资源有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劳动力成本作为很大的一笔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且一般企业往往习惯于把降低工人工资福利,三少雇员看作是企业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而现代的利润中心主义则认为,降低成本虽然重要,但更应当考虑的是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企业努力裁员,削减规模虽然重要,但更应考虑的是如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够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增加效益的.资源,能够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成本中心转变到利润中心,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功能也都会相应地发生转变。

管理目标的转变。

从为股东降低成本转到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创造价值上,通过鼓励员工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绩效。

新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求建立完善的薪酬系统,而且要考虑薪酬对建立员工忠诚,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因此,高绩效的工作制度和薪酬管理则成为提高公司绩效的最主要手段和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理功能和理念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功能上必须实现转变。

在管理理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因为是主管人考核、调配、提升等工作,往往在观念意识上习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人事部门也往往被看作是企业的“权力中心”。

管理角色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工作中担当着新的角色。

战略伙伴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参加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形成施加影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计划进入俄罗斯市场时,首先为俄罗斯雇员和顾客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为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员工代表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帮助员工和企业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有效产出是员工整体满意度和参与程度的增强。

变革推进者角色。在一个企业变革或组织转型中,处理好公司人事事务是重中之重,企业不仅要妥善安排老员工,更要为未来每一个关键岗位找到合适人选。

2 从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对于员工往往只是注重考评,而把管理看作是各个部门自己的事情,只是用一些硬性的甚至是武断的指标对所有的员工作出评判。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只是把考评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更注重如何从提高员工积极性,目标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绩效考评是与绩效管理的区别

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业绩表现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活动,是企业经常进行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注重的只是考评的结果。一般来讲,绩效考评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的、武断的;不同管理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容易使员工没有得到及时认可而产生挫折感。 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评,它是一个管理系统,它把所有可能与员工绩效有关的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中,进行分析、评价、综合管理。它不仅注重考评结果,更注重整个绩效产生的流程。从传统的对人的管理扩展到影响绩效的整个流程。它有利于实现绩效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增强轩队凝聚力;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

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在绩效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评价,更不能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认为它只是反映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认为它与管理者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毫不相干,与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组织目标、薪酬管理等工作没有联系,它仅仅成了一种摆设,这样人们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施绩效管理系统时首先要进

行绩效管理培训,并在小范围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全面推广并进行绩效管理系统效果评价。

3从人事管理向能力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管理人,而后者则是管能力,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根本不同。

从以职务为基础到以技能为基础。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以职务管理为基础。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它与以职务为基础相结合,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加的两大基石,管理的对象从人转到了人所具有的能力。

以职务为基础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导致工作过程的刚性化和封闭性。而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的是员工具有的能力,要求雇员具备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当职位要求发生变化时仍能够适应工作;要求雇员具有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要求雇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变化角色。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背景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以技能为基础的报酬体系发展而来。这些报酬体系是根据雇员所掌握的技能的程度付给酬劳,而不是根据它们在特定时间所从事的工作而付给酬劳。在新的报酬系统中,培训和开发成了工作的重点,因为它与可获得报酬的技能和等级有密切关系。技能审核程序的发展改变了对绩效的管理,雇员要求更多的职位轮换,及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更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模式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高度,它要为组织筹备和管理成功实现组织战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是否一致,如果两者不一致,人力资源策略就需要努力创造这种一致,以保证组织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完善。为了适应企业激烈的竞争和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能力管理,流程管理转变。从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主的操作层面向战略高度转变。企业要适应未来的竞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换是必然的趋势。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1篇

【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紧密围绕山东省教育厅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要求,青岛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

【论文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为解决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于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1]。

首批特色名校建设遴选出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5所、应用型特色名校10所、技能型特色名校13所。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

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学分,其中包含通识课学分,学科基础课52学分,专业课31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学分,文化素质课8学分,实践课程37学分。

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学课程群(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态环境课程群(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为基础,小学数学论文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

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

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

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

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

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计37学分,已占总学分的。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

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

目前,分别结合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桂清,张秀省,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01:22-25.

[2]张学权.基于现代林业思想对当前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4(1):9-11.

[3]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1):86-90.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到90年代前半段)我国银行面临着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该阶段的培训主要以基础文化教育为主,培训的目的旨在提升银行员工文化水平、金融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并获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第二阶段(90年代后半段到2010年代)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银行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时期,该阶段的培训以岗位技能和业务为主,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员工对岗位的适应性,为客户提供规范和快捷的金融服务;第三阶段(2010年代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处于改革攻坚阶段,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该阶段的培训从业务培训向综合性培训转变,以适应金融市场对全面型和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3篇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更高的复杂性,处于快速变换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关键性资源正逐步从资本向数据、信息、知识和智力方向转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获取独特的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将部分业务管理职能外包,在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下基于算法的精确匹配已经全面波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和模式创新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数据化是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化对人力资源的传统管理将有颠覆性的改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式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感情用事变成了大量依赖理性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化带给企业的战略价值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无边界化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托数据化和信息化进行。数据化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缜密和高效,在传统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以备决策者使用。

(一)数据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深远

人力资源数据化管理已经全面波及到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人才测评等各个领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记录和积累员工个性数据,依据数据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中,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达到科学管理所要求的可测量、可记录、可分析、可改善,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大增。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等高价值的工作方面作用会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开始有更多机会成为业务部门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企业也将越来越多求助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战略达成的主要支撑部门。人力资源全产业链发生巨变,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培训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只有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把全产业链的“以人为本”做实,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共享数据、共享测评工具、共享人才发展理念,在人才价值提升与交换的基本理念下,通过强有力的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

(二)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将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决策日益依赖于数据挖掘。企业可以通过思考数据战略的总体回报,来应对大数据的挑战,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和推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间的产品或者服务交换的交易成本降低,也促使了企业开始寻求人力资源服务的外部化管理。二是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包含知识产品在内的数据和信息交换的方式。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大多表现为知识产品。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普及,使得一个服务商能够同时为多个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这也许代表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数据化能解决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借助商业智能工具从凭借经验的模式逐步向依靠事实数据的模式转型;人力测评由主观性强的单一专家进行测评转向构建数学模型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测评;企业招聘过程也正朝着越来越依靠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方向发展。

1.数据化使人力资源决策更加理性

HumanResourceBusinessIntelligence(以下简称HR-BI,即人力资源商业智能)主要解决通过数据对全流程人力资源过程监控,对人力资源管理监控分析。它是商业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是通过建立一套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分析模型,利用商业智能统计分析功能强大和展现形式丰富的特点,实现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的分析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决策迫切需要从“经验+感觉”模式向“事实+数据”模式转型,这时候就是HR-BI对理性决策的支撑作用就可以摆脱经验型的判断。区别于e-HR,即面向业务过程的一般性报表的电子人力资源管理,HR-BI的价值在于通过其多维数据仓库功能,进行数据建模,提高大数据情况下的人力资源分析效率,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找到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与策略,更好的支持业务发展,真正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2.数据化使人才测评更趋合理与公正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关键的时候,人才测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专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人才测评状况的了解得知,现在企业的人才测评大多处在单一的专家评估上面,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为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以前算法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帮助决策人员找到数据间潜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北森是国内最早做测评并且专注于做测评的公司。在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服务使得北森的测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北森利用行业专家经验,积累了200万测试者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测评;国际上的HayGroup在测评方面更是资深行家,其核心产品海氏系统法从实质上讲就是一种测评方法,这种方法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岗位评估方法。据统计,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岗位测评时都采用了海氏三要素测评法。

3.数据化使企业招聘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

在大数据爆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迫使每一个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业定位,将数据资源和数据价值提升到自己的核心战略中,并衍生出一系列新型服务和产品,而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迅速爆发中。当然招聘网站也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征,研发出一系列利用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为企业招聘服务的产品。一些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和行业宏观分析报告,并把他们售卖到人力资源部门、猎头、招聘网站、媒体、政府。靠售卖招聘规模报告,在线个人方案,在线企业方案来赢利。比如WantedAnalytics和ForensicJobStats这两家B2B模式的公司就比较典型。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快速确定在何处放置招聘广告,轻松填补职位空缺,了解在哪里可以找到候选人等方法帮助企业更快速的找到合适的求职者。前程无忧的“个人竞争力分析”与WantedAnalytics功能类似。通过它企业可以看到投该职位的应聘者人数,工作年限,学历等信息,这样企业就能比较这些人的竞争力。

二、数据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定位与转型

数据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外包公司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逆转,合作的边界愈加深度融合,合作的`内容也日趋紧密,战略联盟型和教练式的合作模式成为人力资源外包的基本形态。

(一)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决策等都需要数据提供决策依据,并同时伴随着数据种类日益繁多和业务数量的飞速增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搜集人力资源信息才能适应和理解日益广泛的业务需求,并提出正确的见解,数据可以指导人为的政策影响和业务投资方向;对企业人力资源未来走势的科学预测仅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所掌握的静态信息(如员工台账、档案、考评数据等)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些静态信息不仅信息量不足,而且参考价值极为有限。相反,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并结合员工的个性、职业发展规律、行业和企业特点、职业环境要素等,则可以提前两至三年预测员工的职业倾向,这将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预见性和精确性。

1.数据处理与挖掘使人力资源工作的重新定义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是以数据为决策的依据、信息系统成为数据集成的平台、数据网络化共享。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扩大和深化的关键,而在人力资源专业化的提升过程当中,大数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技术及决策更加的科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碎片化破局,关键在于掌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动态性,并能够灵活运用且转换成创造人才价值、提升企业利益的终端服务成品。

2.数据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外包的职能模块优化

在数据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包的内容可以重新定义与拓展,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上的优化和创新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1)制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大数据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调整,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提高洞察力,制定与企业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企业稳健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人力资本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数据采集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数据样点采集,更深入到除研发、生产和售后以外的客户需求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生产运营管理和售后跟踪管理等环节,为战略的实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同时借助数据分析审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支撑性。

(2)完善企业招聘。传统的简历推荐通常让HR设定一些条件,例如学历、工作年限、所属行业、期望薪酬等,系统根据这些条件的匹配度(其实是满足条件最多)把候选人排序,这种推荐的实质是搜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候选人筛选是一个复杂过程,即使提前设定好硬性筛选条件,HR也难免因为综合考虑而放弃原本的坚持,此时大数据推荐就可以发挥价值了。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是通过猜测HR筛选简历的原因来建立推荐模型,并且会随着HR不断进行筛选的动作来持续优化模型,再从人才库推荐满足条件的候选人出来。HR的操作行为越多,招聘系统的推荐模型就越准确,从而通过人才挖掘来真正发挥人才库的价值,同时也能大幅降低招聘成本并提升招聘效率。

(3)调整员工培训。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不仅要向员工普及大数据知识,还应该持续不断培养和加强员工整合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和制定行动计划的能力,增强对未来业务的洞察力和执行力。同时加强数据处理能力、信息系统使用能力的培训及数据敏感训练。

(4)更新工作分析。大数据时代将改变企业以往的用人需求,由曾经的重视员工经验转变为重视员工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研判,而不仅仅是倚重于经验的判断,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要求企业中每个员工都需具备一定数据处理能力,善于利用系统和数据,转变工作方式,提高针对性和效率。

(5)加强人才测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帮助决策人员找到数据间潜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

(6)实施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不断充斥的数据洪流、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使组织不得不做出调整,但不断进行的机构重组、人员精简和变革活动,会使员工工作安全感和稳定感下降。实施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能提供重视和承诺,使多数员工获得最大限度的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互动平衡。

(二)数据化人事外包背景下人力资源部门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由经验主义转变为更加科学规范管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都可以纳入到可量化、可测量的范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和话语权。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工作将更加基于数据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将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集中、规范化、及时处理和管理人才信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实现高效化管理。人力资源经理工作更多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平台获取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更加规范化,需要人力资源经理更多担任决策、审核任务。在数据化人力资源外包实施后,人力资源部门不是简单的业务伙伴,还可以是外包服务的参与者,还面临多种角色的创新和转变。

1.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专家

在全球已经迈入数据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参与企业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介入企业战略发展的实施,确保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相匹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被考虑和规划到战略发展成本中来。龙湖地产、大连万达等国内一大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转型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其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猎寻相应的人才,他们的视野之宽已经超出了行业人才本身,在各行业之间的跨界人才和新业态可能需要的行业经验成为他们猎寻的依据。

2.转变为人力资源建筑规划师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发挥出建筑规划师的作用,把企业管理层的思维和想法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引导企业管理层构建战略蓝图,像建筑规划师一样进行设计建设。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实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发展规模等相适应,建设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真正做到稳中求进,巩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加速发展。山东维多利是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在进军食用菌和肉牛养殖行业,已经从传统的行业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生产转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搭建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关键点就是找描绘蓝图之人,这就是基于数据化人力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

3.转变为人力资源教练

企业管理层对于全球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充分心理准备,也清楚知道企业战略发展的资源需求,但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无法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无法将企业人力资源资本与企业运营能力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转变为人力资源教练,与企业管理层打造互相信任的通道,改变负面行为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糟糕影响,培养企业管理层以适当的管理措施和战略眼光,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转变为和外包服务商合作的协调人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要作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合作的协调人来定位职能,发包企业在和外包服务商的合作中,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保证外包合同的顺利履行,外包目标是胜利事项。发包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表现为一个密切联系的团队,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是团队运行的推动者,团队发展的领导者,团队不偏离轨道的矫正工程师。随着前程无忧、中华英才和一部分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公司的快速崛起和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定型,人力资源部门协调人的色彩愈加浓郁,对内需要知晓企业战略所需要的人才,也更要知晓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深层次协作使之与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相一致。

5.转变为企业创新和变革的倡导者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在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下,企业要想发展,不给市场淘汰,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随时因外界的变化而进行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创新和变革的助动器,成为创新和变革的倡导者。企业创新和变革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运用专业知识,影响和培养全体员工共同支持。

三、数据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创新

数据化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的商业模式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在充分挖掘和分析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真实需求的甄别与判断,个人信息的筛选和描述,互联网时代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跟踪反馈,都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给出更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数据挖掘上的优化和创新,将是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的服务模式创新基础和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的方向。

1.精准信息对接模式:企业信息与个人信息的深入挖掘与分析

传统招聘网站上的企业信息不透明,因为这些信息都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不够客观。如今人们能够通过网站发布与获得更多来自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评价,更加真实可靠,是寻求信息对等和雇主与雇员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可以借鉴的模式主要有Glassdoor、分智、Simplyhired和ResumUp等,这几家人力资源外包公司都提供工龄、企业评价、评级、薪水报告、面试问题、招聘启事等信息。Glassdoor的核心产品是提供包括公司内部情况、薪酬、公司内幕和工作环境之类的信息。在这里注册的求职者资历通常较深,因此更愿意推广自己,并展示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faceboo*整合后,Glassdoor还可以告诉你应该结识一家公司中的哪些人,由于98%的Glassdoor用户都与faceboo*账户进行了关联,该网站还可以帮助雇主通过社交数据确定求职者适合的职位,从而实现精准定位。分智核心产品可以提供薪水查询服务,提供详尽的工资待遇信息,工作地点、所在公司、工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职位。Simplyhired将Google地图、薪酬研究网站、社交网络社区LinkedIn、MySpace等机构提供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借助社交网络的便利,提供查看某公司内部资讯、查看某公司内部“是否有自己认识的人”、甚至能够查看某公司对职工婚姻状况是否存在“潜规定”等特色内容。ResumUp的核心功能是个人的职业规划,提醒个人用户如果想达到某个职位,便要按照ResumUp提供的一个Step-By-Step职业路线图去奋斗。用户看后会清楚地知道如果想得到更好的晋升机会,他们需要做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等。ResumUp的数据来源于faceboo*和LinkedIn,就产品设计角度而言ResumUP解决方案的特点是从根本上简化了用户体验。

2.精准雇员筛选模式:个人信息的深入挖掘为企业选聘目标清晰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4篇

人力资源论文(通用5篇)

人力资源论文 篇1

摘要:员工的绩效管理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又决定而员工绩效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绩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应用平衡计分卡来管理。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绩效管理方法与理念,主要是通过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运作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管理,用全面的、量化的综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平衡计分卡,有利于为企业指明发展战略方向,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21世纪作为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意,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能否实行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往往能为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为企业解决了两大难题:战略实施与绩效管理。《哈弗商业评价》甚至将平衡计分卡比作是75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由此可见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平衡计分卡介绍

1.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史平衡计分卡又称为BSC(BalancedScoreCard),它是哈弗商学院的会计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与复兴全球战略集团的总裁兼创始人大卫.P.诺顿在对全球领先的12家公司的绩效测评与管理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后发明的,并于1992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中发表[2]。

随后被各大企业发展成为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财富》杂志更是对1000强公司的调查统计中,表示全球1000强公司中有70%的企业都在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并根据有关国内的统计显示,中国将近有100家企业在使用平衡计分卡,并且有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功。比如说山东的鲁能科技集团、光明乳业、联想集团、苏泊尔炊具、DHL中外运敦豪等。

2.平衡计分卡理念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它的中心思想是将企业的使命、愿景与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相挂钩,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展开的,将各种衡量的方法优化整合的有机整体。

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的、有考核标准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多维性,着重体现在对四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运作流程。

这四个层面都有专门的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并且指标之间都有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的,因此才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目标与执行动因、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达成平衡。

3.平衡计分卡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作用(1)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获得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战略管理的框架得到构建。

通常情况下,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组织战略设计的,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目标与战略实施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基于这种情况,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也使得企业组织对战略实施与战略目标达成了共识,并逐步将企业的战略发展转化成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目标值与指标。与此同时,平衡计分卡还有利于企业将构建的使命战略发展目标转变成所有员工对工作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的认知。这将对于处于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有利于企业实现绩效评价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对员工行为、结果与态度的连续结构体。

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的组织战略。

因此它作为基于组织战略设计出的绩效评级系统与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系统化的计息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平衡计分卡能够克服原来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的缺点,并且还能帮助企业强化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提升员工的绩效管理水平,最终为企业实现绩效管理目标提供系统与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因此我们说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基础。

(3)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沟通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绩效管理不仅要抓好对绩效管理的监控,更要注重对企业未来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平衡计分卡的诞生让这种提升变成了可能。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运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平衡计分卡经常扮演着多种角色;传播者、宣讲者、与优秀绩效管理的学习者[6]。

通过绩效管理所达到的学习与传播功能,让所有员工都能明确企业的发展使命与战略目标,更能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我与企业共同成长,并获得相应的发展,促进双方共赢。

因此人力资源要着重重视对目标的传递。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设计原则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其关键环节就是对指标有一个科学、清晰的设计,因此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保证指标合理与弹性。

1.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在指标设计中主要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诉求,通过各种衡量指标的优化与整合措施,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上与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包含两种,一种是横向一致性,另一种是纵向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向匹配与纵向匹配。

横向匹配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将人力资源的整合计划与组织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源各种你管理活动之间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相匹配。纵向匹配主要不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计划与具体的工作活动之间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人员相匹配。这种匹配方式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内外之间实现了匹配,因此又可分为外部匹配与内部匹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将横向匹配与纵向匹配的高度一致性相区分。

2.弹性原则弹性原则在指标设计中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计指标时应该适应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保持其灵活性与弹性。

一般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在进行指标设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弹性原则也恰好能够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

基于指标设计的动态性特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注意自身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很大部门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知识体系与管理能力。

因此我们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知识结构、组织方式都是促进指标设计保持灵活性与弹性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对于绩效评价的系统,更是对企业战略管理而构建的绩效评价系统。指标设计要同时遵循匹配原则与弹性原则。匹配原则更侧重与静态的指标设计;而弹性原则更注重对指标进行动态设计。一动一静的指标设计更能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各项活动中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灵活性,从而提高绩效评价与管理水平。

三、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理念就是使四个维度实现平衡,即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财务维度的平衡主要指的是用股东价值、投资报酬率、收入增长、营利性与单位成本等滞后指标来描述企业的战略性成果,并给组织成功下最终定义。

而客户维度的平衡主要指的是明确客户价值主张的定义并且要着重关注对客户维护成功后的滞后指标,比如客户的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增长率等。

内部的业务流程维度平衡主要指的是为客户传递与创造价值主张。员工学习与成长的维度主要指的是将企业的技术、人力、组织氛围相结合,为企业做出整体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提供整合资源的基础与动力。

1.在财务维度平衡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指标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最终产生财务业绩。

财务业绩的改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增长;另一种是通过改进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来实现。

但从人力资源实现价值增长层面上看,绩效的指标设计关键切入点在于使人力资源价值的增长效率与速度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而从改进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来看,主要是为了确保能更加稳定快捷地获取人力资源。

2.在客户维度的平衡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管理的客户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客户,并不是外部的客户,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企业员工。

指标包含员工保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获得率等滞后指标。

通过不同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业绩水平,但是不同的员工又需要不同的管理组。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每个员工群体的特殊性,从而更好的为不同员工群体创造可持续、差异化的价值主张,最终通过指标与目标来反映。

价值主张主要包含报酬领先、总价值最大化、价值锁定与全面员工的解决方案等。

3.在内部流程维度平衡方面财务维度的指标设计主要描述了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价值的结果。

而客户维度的指标设计则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财务业绩与客户目标都有了合理与科学的规划,内部流程以及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目标就在于如何给予部门目标一个准确的描述。

此时的内部流程的主要诉求就是要实现关键的两个绩效要素:通过降低与改善成本来改进员工的获取效率,传递价值主张给员工。

4.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平衡方面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绩效指标设计主要体现在描述部门所包含的无形资产与其在整个组织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无形资产有培训需求分析、绩效考核方法与劳动关系协调等。

这些无形资产当然不能对独立个体或者个别员工进行衡量,因为它们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提升企业顺利实施战略目标与规划的能力。

衡量这种能力主要有三个指标:人力资本(运用战略目标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才干);信息资本(为实施战略目标所需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技术与网络设施提供基础);组织资本(组织实施战略目标所需的不断变革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

四、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平衡计分卡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获得成功的应用,就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增加平衡计分卡的维度,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其次要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员工自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突出平衡计分卡的灵活性与匹配性。另外还要从各个角度上提炼出富有创意的、满足实际需要的指标;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清晰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加强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的沟通与交流。

1.平衡计分卡功能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引入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战略方向。因此也要实现采用四个维度的方式来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在制定平衡计分卡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做出柔性的调整,让它更加具有弹性与人性化。

2.科学设计衡量指标在进行指标设计时,应该将企业的员工活动。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5篇

人力资源论文 篇1

摘要:会计学中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最终确认的值即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文章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应包括两个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普遍将人力资本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资本化的全部结果,从而缩小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范围。

人力资源会计的思想是“人本思想”,理论源自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厘清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一、资源和资本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何为资源?《辞海》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显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马克思和_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_选集》第四卷,第373页)。

马克思、_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

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企业中,资源可概括为所有用来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工具、条件和环境的总称。

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2、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

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实践中,资本是就投资相联系的。

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虽然上述表述不同,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数量上应等于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

3.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

通过资源和资本概念的分析,与人相关的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区别清晰可见。

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仅包括已得到相当开发的人力资源,即经过相当教育或培训开发的知识型员工,也包括未得到开发或开发很少的人力资源,即从事体力型或简单辅助性工作的劳动者;不仅包括愿意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也包括不愿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

与此相对,与人相关的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魏杰,2002) [1]。

从数量上来看,前者是潜在的、静态的总值,后者是现实的、动态的部分数值。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与人相关的资本在数量上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的水平。

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与人相关的资本,对其能否成功动员和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还要受到资源所有者――员工影响的。

所以,物质资源全部投入生产是较容易实现的,而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保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等同的。

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增加可投入生产中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

会计学中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数值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

以下图示之,可更清楚地发现该定义所持有的逻辑。

人力资源相关支出成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报表中的资产)

图1 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计量和记录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本。

然而,从上文对几个概念的辩析中,发现与人相关的资本并不能等完全同于人力资本。

因此,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资源和资本关系表明,资本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即资源资本化结果。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增加可投入和被动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亦即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动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人力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实现与人相关资本最大化的过程。

因此,修正后的人力资源会计逻辑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化

与人相关的资本

图2 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修正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将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性支出,通过一定规则转化为与人相关资本的过程。

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静态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激活”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培训、薪酬、参与机制和绩效管理等4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例,作简要论述:

(1)培训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过程,其产出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

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

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

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

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激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在企业中,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然而,人才的频繁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深重危机。

企业可通过宽带薪酬将薪酬增长、职务晋升或工作范围变化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以及薪酬激励手段多样化,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顾琴轩和郭培方,)。

薪酬体系影响着公司内部的组织氛围,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公开的薪酬使员工与管理层,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化,形成一种信任、坦诚相对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合理并适用的员工参与机制有利于调整员工之间关系、改善公司内部氛围和留住人才。

实践中,员工参与机制包括董事会中的员工股东代表的参与和决策中充分考虑到员工观点等。

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科学的绩效管理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技能。

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成功的办法,共同分析实现目标的障碍和困难并排除之,最终实现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在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

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静态的人力资源“激活”之后,形成了可直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

那么,这些与人相关的资本是什么呢?

科尔曼(1988)认为,资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三是社会资本。

其中,物质资本通过物质变化促进生产的工具创造出来;人力资本通过使人们自身变化,即通过他们以新方式工作的技能和潜质提高而创造出来;社会资本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们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

显然,就这三种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人紧密相联。

作为与人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能力,存在于劳动者个体之中;后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

[2]

1、人力资本:人和物之间

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增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将其称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深植在个体,并且无法与个体分割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与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关系密切。

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劳动者自身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综合。

从微观来说,人力资本可视为凝聚在个体身上的“生产力”,即个体所拥有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组织层面上,员工规模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了组织中各个体人力资源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本是可以用来投入,并且期望获得回报的,凝聚在员工身上的劳动能力。

2、社会资本:人和人之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

社会资本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内的成员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彼此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

它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也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

社会资本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它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推动生产性活动的开展。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6篇

吴江市东方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屠玉良 215200 摘 要:本文主要在分析了B公司招聘工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招聘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误区,并结合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应该从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进行正确的工作分析;进一步完善招聘、选拔及录用的程序;招聘适合企业组织的最优人才以及树立正确的招聘理念等方面出发来予以解决,期望为招聘规划的科学制定以及树立正确的招聘观念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

对策 一、案例概况

A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主要以研制、生产、销售医药、农药为主,B是A在中国的子公司。随着生产业务的扩大以及对生产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开发,20xx年初,分公司总经理想在生产部门设立一个处理人事事务的职位,工作主要是负责生产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调,并希望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 于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开始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在本行业专业媒体中做专业人员招聘,费用为3500元,好处是:招聘成本低;不利条件:企业宣传力度小;

方案二,在大众媒体上做招聘,费用为8500元;好处是:企业影响力度很大;不利条件:非专业人才的比例很高,前期筛选工作量大,招聘成本高。最终总经理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企业的机会,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且制定了招聘广告,具体内容如下:您的就业机会在A化学有限公司下属的B公司,诚邀对于希望发展迅速的新行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主管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两部门协调性工作。抓住机会!充满信心!请把简历寄到:B公司人力资源部收。 最终人力资源部经理建华和生产部门经理于欣经过反复考虑后,达成共识,一致录用王智勇,原因是两位负责人对王智勇面谈表现都有很好的印象。但是,当王智勇来到公司工作了六个月,结果发现王智勇的工作不如期望得好,指定的工作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胜任其工作的行为,所以引起了管理层的`抱怨,显然他对此职位不适合,必须加以处理。然而,王智勇也很委屈,在来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招聘所描述的公司环境和各方面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原来谈好的薪酬待遇在进入公司后又有所减少。工作的性质和面试时所描述的也有所不同,也没有正规的工作说明书作为岗位工作的基础依据。

看完这个案例,我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1、 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 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造成的。例如:企业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企业经营战略计划经常因为人员到位不及时而推迟或改变计划,企业现有人员因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滞留,导致企业信誉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减弱。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无法进行适当的规划,企业将被迫在一些将发生的事件发生后,而不是之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将不是选动性反应,所以这将是不被预防的。

2、 缺少工作分析 看了B公司招聘广告词的描述方式,使人有一种应聘的冲动,但冲动不能代表其它。求职者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时,不知道本岗位是做什么的,公司没有向求职者提到岗位的详尽描述和胜任本岗位的所需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要求。同时在公司人员面试、筛选、评估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工具作为考评人员素质、水平、技术和业务实力评测手段,面试人的主观看法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科学的评测方式。由于缺少工作分析,在人员录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录用依据,所以造成入职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差距,甚至造成应聘者与岗位完全不相符的尴尬情景。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7篇

标题: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每个商业银行都更加注重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员工对岗位的胜任力。本文利用经济学的供求均衡分析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在有效培训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培训;探析

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员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商业银行都更加注重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员工对岗位的胜任力,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培训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到90年代前半段)我国银行面临着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该阶段的培训主要以基础文化教育为主,培训的目的旨在提升银行员工文化水平、金融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并获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第二阶段(90年代后半段到代)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银行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时期,该阶段的培训以岗位技能和业务为主,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员工对岗位的适应性,为客户提供规范和快捷的金融服务;第三阶段(20代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处于改革攻坚阶段,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该阶段的培训从业务培训向综合性培训转变,以适应金融市场对全面型和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内容和手段还无法满足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无法完全适应金融市场创新步伐加快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如果把培训看做是一种服务,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培训市场实现了均衡,即有效的培训需求和有效的培训供给相互匹配,市场实现出清。下面,借用经济学中供求均衡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1.培训供求分析

(1)有效的培训需求。经济学中对需求的定义是既有购买的愿望又有支付能力。对于培训来说,有效的培训需求也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员工有培训的愿望,即银行员工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与现有岗位的要求、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及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间是否存在差距,从而产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需求;二是员工能承担培训的成本。培训的相关费用一般都是银行来负担,对于参与培训的员工来说,培训的成本可以看成是一种机会成本,即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培训中所损失的工作业绩或其他方面的影响。

(2)有效的培训供给。经济学中对于供给的定义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即厂商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愿望,并且有生产的能力。有效的培训供给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有供给培训的愿望。为员工提供培训,银行应该有一个从上到下的顶层的整体设计,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主动转变培训意识,建立一种动态的、灵活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培训体系,培育一种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二是银行有提供有效培训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能够根据员工培训需求开发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提供适合培训的软硬件设施,实施促进培训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等等。

(3)有效培训的均衡。当有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供给相互匹配时,银行内部的培训市场就实现了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指,人力资源部门能够适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员工,由有资质的培训讲师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为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并且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2.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培训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培训需求角度看,商业银行的员工普遍培训愿望不是很强烈。现在,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员营销时代,不论是客户经理还是柜员,前台人员还是中后台人员,都有一定的业绩要求。在这种业绩的压力下,很多员工无暇思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否与岗位要求和未来发展相匹配之类的问题,因此培训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

(2)员工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大多数银行对员工的培训都是选择业务较少或休息的时间,员工在繁重工作之余再参加各种培训确实是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无需员工负担额外费用,但是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还是比较大的,银行并不会因为员工参与培训而减轻其业绩考核方面的压力。因此对于员工来说,与其培训,倒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和精力拓展业务,还可以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3)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大多缺乏有效的整体设计。四大国有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长,规模大、人员多,一般都设立自己的专门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甚至一级分行也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对员工实行定期培训。培训学校有专门场地和专门培训讲师,依靠内部资源就可以解决培训的需求。但大多数内部培训讲师多是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其对银行业务非常精通,但讲授课程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跟专业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由于是银行自身的员工,他们也很难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的视野角度对员工进行培训授课。而大多数中小银行没有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在对员工培训时往往采用外包的方式,即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师,或者跟职业院校和高校合作,利用其专业师资力量来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些专业培训师和专职教师授课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非常清晰,但对银行的业务了解有所欠缺,有时候培训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会差强人意。

此外,商业银行在安排培训时主要遵循两个维度来确定培训的人员范围:一个是岗位,如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等;一个是按工作年限,即新入职员工和已入职员工。在确定培训人员范围后,银行往往根据相关岗位所需的技能和业务知识安排培训课程和内容,特别是推出新业务时,都会组织培训和学习。这样往往会造成培训的频率较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而且也会造成员工的培训疲劳。

(4)缺乏培训需求的调研,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需求的调研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员工的需求调研,了解员工在哪些方面有学习的需求;另一个是针对金融行业和市场的调研,了解金融市场有哪些最新的发展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新的要求。只有了解了员工和市场需求,才能发现员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与现有岗位的要求、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及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间是否存在差距,以便确定哪些人员需要参加培训,应该开发什么样的培训课程。

(5)培训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商业银行的培训讲师主要有三个来源,即银行内的业务骨干、专业培训师和高校专职教师。业务骨干精通业务而欠缺授课经验和技巧,专业培训师和高校专职教师富有授课经验和技巧而不熟悉银行的业务经营和运作。所以,在实际培训时效果不甚理想,要么是就业务讲业务,没有理论高度;要么是讲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够密切,对提升员工工资效率没有很大助益。

(6)培训管理不到位,培训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培训多采用封闭式培训,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来实施培训,有点类似于学校的学生上课。这种现场授课的方式比较直接,讲师和学员的'沟通比较充分,授课内容清楚明了,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完成培训内容。但另一方面,这种传统授课模式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富媒体和互联网时代,容易使得学员感觉枯燥和无趣。另外,有些银行对培训的管理流于形式,接受培训的学员表面上都出勤了,但在上课过程中玩手机、接打电话、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并没有认真听取授课内容。即使培训后有考试作为培训的评价手段,但大多流于形式,考核结果并未跟工作业绩考核等挂钩,造成培训成为“鸡肋”的现象。

三、改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在有效需求和有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

有效的培训必须建立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因此银行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培训需求的调研:一是员工需求调研。通过发放问卷或者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了解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员工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分析和发掘员工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现有岗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差距;二是金融行业需求调研。目前,商业银行处在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变化的环境也带来了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柜员可能会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岗位。银行进入全员营销的时代,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岗位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除了基本的技能外,银行更需要具备高情商的员工,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英语水平、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等等,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因时因势制宜,根据培训需求开发动态的、前瞻性的培训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有效的培训需求。

2.改善培训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促进培训的灵活机制,降低培训的机会成本

目前,商业银行竞争同质化日趋激烈,使得银行从业人员成为一个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的特殊群体。而银行一般不会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单独安排时间或减免工作任务,造成了银行员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高,从而减弱了其培训愿望。要想改善这种境况,就需要银行从上至下地进行整体设计,将培训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设计人性化的、灵活的培训制度,将参与培训与岗位工作任务、业绩考核等联系起来,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时间等方面的适当便利,采用更灵活的培训时间安排(如一对一自选培训课程等)。同时,也要加强培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富媒体资源和手段,开展在线学习,提高培训的效率。另外,也要注重培训后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将考核结果纳入业绩考核的一部分,真正让员工重视培训,使培训成为提升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3.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打造一支精干的培训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才能造就一流的培训,培训效果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培训讲师。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培训资源有限,特别需要加强跟专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利用其现有的师资力量,通过银行的岗位实习,加强其对银行业务经营和运作模式的了解,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培训师资队伍。这对银行和职业院校来说是一种双赢,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能满足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满足银行员工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优化商业银行员工内部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金融,2010(24).

[2]林广正.基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之有效性研究[J].河南科技,(10).

[3]石滨:改进与完善商业银行培训体制的系统思考[J].海南金融,(10).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8篇

摘要:在目前的高速经济环境下,公司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带动,因此,公司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不仅仅在科学技术公司中需要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的各类文化公司也同样需要。作为以传承为主要承接方式的文化类别中以老带新的方式是对艺术内涵最大程度保留和传承的方法。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留住优秀的员工使一条新老更替的传送带不会断裂是值得探究的。员工入职前对薪金、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倾向,入职后对员工的管理和发展都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路径

本文以文化公司的角度出发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风险问题,就目前各行各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文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剖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公司提出改进方法。同时积极借鉴一些先进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模式为公司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为公司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开辟一条道路。目前,文化公司里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还不具备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因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初步架构为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模式。

一、文化公司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不得不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源的理念相对落后,在经济政治同步进步的同时,一个公司企业的人力管理理念如果出现滞后,与经济政治发展不相适应的话,不但可能没有作用,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由于针对文化艺术行业,新兴事物兴起较快,这就要求文化公司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更应该与时俱进。人力资源是一个特别的资源管理系统,管理者时常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其他资源混为一谈,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产生了误解,那么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也就会存在问题了。

2)文化公司招聘过程中存在特殊性。文化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类型,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员工的要求有相对特殊性,员工素质和技能要与公司发展高度统一。即便是企业的行政员工,在一个文化公司工作也要具备艺术欣赏的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适应公司环境,为公司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人性化和专业性的管理,也会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公司的特殊工作环境和要求,也给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员工入职后对于员工培训缺乏针对性。文化公司在招聘完员工后,普遍存在对员工的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水过地皮湿。对于员工的培训不仅仅是在对其职位做针对性的培训也要加强心理培训,目前职场上需要的不仅要求工作水平过硬,更要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在目前高压力下的职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里素质才能应对职场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对于文化公司来说,员工的入职培训更要加入人文素质的培训,加强员工的人文素质也将会促进公司的发展。

二、目前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公司自身的人力资源、不成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支撑,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因此,对于文化公司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一个适用于中国特色和社会环境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主观因素造成人力资源风险。由于公司所处环境的相对复杂性,在市场中到处充满着诱惑,公司管理者由于一己私利对公司造成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文化公司在这一点上由于涉及到知识产权等问题就显得尤为敏感,所以入职培训加入人文素质培训非常重要,第一可以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第二在心理培训中也要加强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复杂环境和利益的驱使下有强大的抵御能力。

3)客观因素造成人力资源风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不可能都是顺境,在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对会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失。客观条件下造成的损失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要求公司员工与公司共患难,做好本职工作。在公司受到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公司可控的内在因素,对于公司能否顺利度过困境就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提高公司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措施

1)管理者方面。管理者要切实加强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面对我国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整体的水平较低,管理者要加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自身公司的工作特点,主动学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方法,积极运用到实践上来。相关管理者要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既不浪费也不捉襟见肘。

2)对于风险的.处理。对于公司存在的风险和一切比较隐蔽的风险要有前瞻性,公司在风险来临之前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应做好预防措施,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防患于未然。也要提前准备好解决措施,当对风险进行了预测之后针对该风险,进行应对策划,不至于导致在风险来临后措手不及。而且还要有效的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不是让公司停滞不前,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对于一切重大抉择谨慎处理,稳中求胜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3)针对“外派”情况的风险管理。相对其他产业,文化公司的外派需求并不处于少数,外派的风险较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怎么保障外派情况的安全和保证外派的质量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外派对于一个公司的员工来说要在不同背景和观念的条件下完成既定任务,公司要对员工加强安全保护措施,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在员工执行外派任务时,要保证外派质量就要求员工做好外派工作的事前准备,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灵活变通,这就要求职工有良好的职业水平和心理素质,两点都具备才能顺利完成外派任务。外派任务还存在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就公司而言,外派出去的员工因为都是素质较高的员工,在外派工作的过程中不免遇到其他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所以在公司日常工作中要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结语

文章就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刚刚起步的文化公司来说,意识到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人力资源合理分配,规避风险来促进发展,这些对于一个文化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鉴于人力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关键作用,要尽快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相信在看到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重要性的企业和公司,会积极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在社会各方的团结一致下,未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会在文化公司内,而且会在各业态中得以健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远.JB电工公司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工商管理.湘潭大学,20xx(学位年度).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29篇

摘要:在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战略方案,促进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提高机构人员稳定性,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国际化形象,减少文化冲突问题,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

在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工作成效,经常会出现人才不足、文化突出等现象,难以保证工作质量。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缓解文化冲突问题,塑造企业的国际化形象,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重要性

(一)有利于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在海外石油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人才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与进步。然而,在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在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人才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且在实际工作期间,所属单位不仅可以利用外派人员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还可以利用本土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果,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二)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

在海外石油企业发展期间,会涉及较多跨文化事宜,在双方或是多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工作效果。主要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都存在不同之处,在沟通期间,经常会出现矛盾问题,严重影响市场开发效果。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其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对文化方面的隔阂等,进行全面的缓解,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同时,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期间,可以雇佣当地的员工,主要因为当地员工熟悉本土的文化,可以促进公司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三)塑造企业国际化形象

海外石油企业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利用科学的方式塑造国际化形象,导致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在当地雇佣员工,建立与改革业主、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全面获取市场数据信息,拓宽市场发展渠道。同时,在当地雇佣员工之后,可以提高公司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升市场对于企业的信任度,获取当地人们的尊重与支持,在增强企业亲切感与信任感的情况下,为当地政府树立良好的.石油企业国际化形象,以此提高其工作效果。

(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通常情况下,中方在外派员工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会导致企业浪费较多资本。且中方在对员工进行外派期间,需要在人才选聘方面、人才培训方面投入较高的资金,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之后,企业可以在本地聘用员工,不仅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工作便利性与可靠性,还能减少成本的支出,逐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机构人员稳定性

海外石油企业在外派员工期间,存在文化差异问题,且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不仅无法保证工作时间,还会出现思想变动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果。在工作人员回国休假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工作量增加,甚至出现人员频繁更换的现象,严重影响海外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聘用当地员工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员工稳定性,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海外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逐渐提高工作效果。第一,需要做好招聘工作。企业在招聘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根据市场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项目计划制度与劳动制度,定期开展招聘活动。同时,企业需要注意当地员工比例的控制,在比例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就要停止相关工作。另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相关要求,聘用当地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的劳动部门协调方案。海外石油企业需要与当地劳动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完善的招聘方案,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性质,对其进行全面的管控。同时,需要积极解决工资与奖金中存在的问题,缓解矛盾。第三,遵循法律法规。海外石油企业需要遵循当地法律法规,注册劳动合同,加纳各类费用,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提高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二)制定完善的战略方案

第一,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企业需要在当地高校或是就业市场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当地招聘会活动,做好宣传与海选工作,以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企业需要定期到高校中召开各类公共活动,设立奖学金等项目,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以此拓宽人才选拔渠道。第二,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管控方案,创新工作形式,加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保证工作质量满足相关要求。第三,建立专门的人才库结构。企业需要在当地建设专门的人才库,与中介机构相互合作,建立人才档案,在工程项目结束之后,可以将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记录在人才库中,或是利用保留人才的方式,拓宽企业人才渠道。

(三)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第一,加大跨文化整合力度。企业需要做好跨文化整合工作,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做好跨文化知识整合工作。例如:对中方员工进行教育,使其可以全面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与实际工作中,通过科学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方式,全面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且在实际工作期间,需要建设完善的跨文化交流框架体系,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创新工作形式,明确不同文化带来的影响,提高员工认同度。第二,奠定合作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期间,企业需要奠定相关合作基础,根据全球化知识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管控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发挥现代化合作方式的工作作用,通过奖惩方式的支持,提高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效果。

三、结语

海外石油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控方案,根据国家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保证自身工作符合相关规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录杰.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初探[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1):14-17.

[2]刘博文,孙睿,刘尚争等.大型国企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J].创新科技,20xx(3):52-54.

[3]李昊.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xx(7):34-36.

[4]孙竞,王文娜.管道局海外石油工程业务防恐培训的研究与探索[C].第五届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天然气管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xx:113-114.

[5]陈玲.规范运作内外兼顾提升国际石油工程税务筹划水平[J].财务与会计,20xx(10):16-18.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0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本文根据我国国企面临的挑战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为国企人力资源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传统人事 人力资源 转变 体系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认为人力投资、工资、福利费、培训费都要计入生产成本的,企业应想方设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成本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它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形式不同 打一个比方,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决策进行组织分配和处理,是被动反应的“管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主动开发的“掘金者”。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策略管理模式也要区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重点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看重事情处理的结果。它要求因事择人,根据工作所需的资格选择求职者,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能实现事得其人和人适其事。可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不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会错失许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机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培养和利用,冲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的'需要,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工具。

二、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方式

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①企业要想拥有科学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首先要合理配置、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规划才有行动。

②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

③在合理预测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企业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工资等提供可靠依据。

④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极具竞争力和刺激性奖励制度和福利政策。

⑤建立业绩评价考核标准。要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进企业需要的人员,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储备适当的人才,并且通过考核、薪酬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来激励员工。

(1)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做好职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2)建立起员工激励体系。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转变人事工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可以建立考核激励培训制度,通过激励奖赏和定期的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1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概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意义

众所周知,员工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发展、领先的基础。企业只有有效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让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岗位胜任力要求,提升自身绩效水*,推动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还能够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升级与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原则

1.战略性原则。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时应全面贯彻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提升到整个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2.有效性原则。同时具备可靠性、针对性、相关性和高效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规划才是有效的培训规划。可靠性是培训规划达到培训设计效果的内在要求;针对性是确保培训规划从岗位胜任力出发,防止培训资源浪费;相关性使培训规划聚焦于培训需求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高效性是确保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3.知识技能与企业文化并重原则。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企业培训不能只聚焦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纳入企业培训内容,使员工具有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4.学以致用、学练结合原则。培训应有明确目的,培训计划的制订应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结合参训员工岗位特点、现有知识能力结构等因素来确定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将培训知识内化为技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员工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重要性

(一)增强向心力,全面提升团队意识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任务就是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员工感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自身价值和企业目标更深刻的认知,通过在思想层面上达成一致来增强企业和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员工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使个人和团队产出最大化。

(二)深化员工知识体系,优化人岗匹配

员工只有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实现人岗匹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岗位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对员工训前评估,可以科学地判断出员工是否满足当前岗位胜任力要求,找出短板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最终达到人岗匹配。企业通过各种专业岗位的培训,可以进一步完善员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系,全面提升员工履职能力,确保员工始终保持较高的岗位胜任力。由此可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实现人岗匹配的重要途径。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企业忠诚度

随着企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实质上是企业在自我完善、发展和提升过程中的一项自我和利他的投资活动。企业通过训前评估让员工看到自身与岗位胜任力要求间的差距或岗位进阶的要求,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根本上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企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方式,既能使员工能准确掌握前沿理论动态和先进的工作技能,也可以在工作中起到以点带面作用,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培训效用。实践证明,“走出去、引进来”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工作认同感和企业忠诚度均得到有效提升,使企业**结构更加稳固,有效规避了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

(四)创建学习型**,提升培训效果转化水*

学习型**是新世纪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实现节源增效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通过学习型**的创建为培训成果转化提供有利的环境,只有学习型**才能实现培训成果全员共享,完善**结构,提升企业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自我持续优化。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推行,使员工乐于学、勤于用,将企业建设成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学习型**,实现员工和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阶段,很大一部分管理者将企业经济效益产出放在首位,忽视了对价值创造源泉―――员工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流于形式,甚至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培训是一种赔本的买卖。从员工层面来看,很大一部分员工只关注工资薪酬,忽视自身履职能力建设,对自己是否持续符合岗位需求漠不关心。还有的员工认为培训是一项任务,可想而知学习热情和培训效果自然低下。甚至还有的员工对培训心存抵触,培训效果差强人意也是意料之中。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标不明确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开展了各种培训,但在拟定培训目标时并未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出发,无视岗位胜任力要求,导致培训内容要么大而无当,要么学做不一致,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培训资源,同时也打击了员工积极性。

(三)未建立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性和企业人才供给的丰富化和可持续性,就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没有人力资源培训的企业几乎没有,但培训**、评估反馈体系的缺失或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培训无质量和效果可言。

(四)培训方式单一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培训还停留在授课式的培训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培训过程缺乏沟通互动,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企业培训对提升员工工作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使参训员工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对企业培训丧失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根据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建立同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相匹配的完整培训体系,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第一步,是企业基业长青和人才可持续性供给的基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企业人才战略规划,完善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人才任用晋升**、转训激励**;建立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岗位说明书;建立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和反馈机制。以企业现阶段发展对员工素养、技能、知识要求为导向,立足岗位胜任力要求,对培训员工进行训前评估、训后效果评价、及时跟踪反馈培训效用,形成岗位需求与员工胜任力动态管理的培训管理体系。根据“532原则”明确培训对象,即基层骨干中的50%员工、执行层中的30%员工、管理层中的20%员工作为培训对象,通过转训激励**将培训内容在不同的**内部进行扩散,既提高了员工参训积极性又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

(二)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系统,科学评价培训效用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员工绩效的持续改进,使企业取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对培训目标和要求是否达到预期做出明确判断,有助于对受训者从知识到行为的改观做出全方位的正确评价,使管理者直观了解培训的投入产出效益。在对培训效果评估前,确定评估价值,明确评估目的。制订评估计划,即明确评估人员、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建立培训效果数据库,确定评估方案和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培训数据,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向培训管理者、企业**、受训员工及其直接主管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以PDCA循环模式对员工培训进行持续改进,形成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三)提高员工培训认知,科学制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意义在于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发挥出个人最大的潜力,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通过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费用,按年发放员工年度综合收益单,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培训是员工的软收益,是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投资。在企业层面、部门层面、各工种、各岗位树立标杆,通过标杆使员工看到努力方向,深刻认识到培训对企业和个人的意义。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在员工入职时就要明确岗位胜任条件、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标准,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兴趣等适时提升员工岗位胜任力,积极协助员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像GE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所说的“尽一切努力,为每个员工提供最好的培训,让每位员工拥有终生就业的能力”。

(四)从企业实际需求入手,明确培训目标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以企业现阶段发展对员工要求为依据,运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员工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各岗从业人员的短板形成培训目标,进而拟定短期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实现员工绩效改进。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才战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适时完善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岗位说明书,明确员工未来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而形成企业和个人的中长期培训目标、计划。

(五)优化培训内容,不断创新培训方法

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是动态的,同样岗位胜任力要求也是动态的,培训内容只有在准和新这两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实现培训效果的优化。准,要求企业在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层级、岗位、能力水*等因素拟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企业培训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有效提升培训效果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将有限的培训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新,要求企业培训在内容上要适应企业、员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关注前沿理论与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强、更高、更新的人才。好的培训效果离不开恰当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的不断优化决定了培训方法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参训员工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如员工的继续教育就可采用微课、网络视频;技能型的培训就要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工作教练、参观访问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管理者培训就要采用角色替换、工作轮换、晋升、座谈、案例教学、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建立师徒培训体系、内部激励式转训、标杆超越均是培训方法创新的有益尝试。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企业发展必须实施人才技术双轮驱动战略,因此,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成为关键。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效用是企业今后关注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2篇

一、企业发展培训的实施

(一)管理人员的类型和培训对策

企业管理人员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但是胸无大志。大多数管理人员(75%)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明星型管理者。他们工作成就显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三类是 问题 型管理者,虽然暂时工作成绩不佳,但有很大潜力。最后一类是老化型管理者,他们 目前 的工作成绩不佳,而且没有发展潜力。

我们可根据每类管理人员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对策。对于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应引导他们改善目前绩效,但对他们的升迁愿望不予鼓励。但是,有些老黄牛后来居上,应考虑这种可能性,制定相应和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对明星型管理人员,应给他们时间,以积累经验,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问题型管理人员,培训应集中在纠正行为问题方面。老化型管理人员业绩不佳又无潜力可挖,因此无须在他们身上浪费任何时间和金钱。

(二)发展培训的内容

1.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指示和决策。因此,为他们设计培训内容应着重于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如怎样**他人工作,如何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好比是企业的管理职位,而“渔”则是管理人员的**能力。在观念技能方面,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如何改变思维 方法 ,由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即由被动地执行具体指示转为主动地发布指示。其次,要重视培训他们掌握**他人工作的技巧。他必须尽力使班组内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融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

2.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注重于发现问题、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能力、**和协调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以及**设计技巧的培养。

中层管理人员对于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必须十分精通,除了熟悉本部门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工作安排以外,还必须了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

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决策。因此,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更趋向于观念技能。例如,经营预测、经营决策、管理 会计 、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等。

3.发展培训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全面培训阶段。受训者通过接受企业各主要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运转培训,对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转情况及其内在联系有一个较完整和明确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定向培训阶段。根据他们今后的具体职务方向,进行定向培训,加强他们所任职务的针对性专业培训。

第三阶段是实习培训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受训者跟着现任管理人员一边观察 学习 ,一边参加实际管理工作。

(三)发展培训的方式

发展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式

(1)讲授法。主要是聘请一些专业人员给学员讲课,着重讲解有关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 应用 ,并通过书面答卷或口头答辩的形式来检测受训者的学习成绩。

(2)讨论法。讨论或称为研讨,适用于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培训者提出一些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或相关企业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受训者运用概念、原则和原理讲座这些案例,并鼓励每个受训者积极投入讨论。讨论的指导者在主持讲座时应注意:清楚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让每位受训者参与讨论;对细小问题不要过于纠缠;阻止个别人夸夸其谈,独占讨论局面的现象;最后,对讲座的问题应该提供清晰而明确的结论。此外,还应摸索、收集一些“怎么办”,供大家讨论。比如在销售公司产品时,客户说:“你们的产品太贵了”,如你回答不贵,客户就会觉得没面子,如回答贵,客户就要你降价。学员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产品的价格与质量和服务的关系后,回答这类看似两难的头号题时就能应付自如了。

2.模拟式

(1)案例分析法。首先由指导者提出案例或实例,由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2)经营管理“游戏”。这种培训方式的做法是将受训者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一个“ 企业 ”。指导者给每个“企业”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并提出经营管理或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要求各“企业”去完成经营目标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例如,指导者提出的企业经营目标为“增加利润”若干万元,要求各“企业”提出达标的方案,其 内容 应包括:促销的预算、策略和**(广告、派推销人员……);开发新产品的可行性,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措施等。

然后,由各“企业”把自己的方案及决策过程讲述一遍,进行交流,促进思考和分析,以提高今后在实际经营中的决策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企业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定受训对象

正确选择受训者首先要考虑受训者是否有 学习 的动机。其次,要考虑受训者能否接受培训课程内容(指受训者的水*与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内容的差距)。第三,要考虑受训者的健康状况、身体特征、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兴趣爱好等。

此外,企业的培训内容必须按照职工所担任职务的层次来确定,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跳跃。因为过于超前的培训(低层次职工接受高层次的培训)容易助长一部分职工产生自满情绪而不安心本职工作。

2.采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企业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 规律 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 社会 经验。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即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 参考 。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此外,在培训材料的编排上,尽可能考虑到趣味性,深入浅出,易记易懂。充分利用 现代 化的培训工具,采用视听材料,以增加感性认识。书面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化,多用图表,简明扼要。

3.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须通过培训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1)**指导。培训**者对培训的**实施应进行**与指导,重点做好课程内容先后次序的安排与协调。

(2)分析和修正评价标准。根据信息反馈,对原定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修正,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效果。

(3)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两层意义,即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以及受训者通过培训后所表现的行为。整个培训效果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进行评定,通过**受训者讨论,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通过各种考核方式和**,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第三阶段,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受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如可对受训者前后的工作态度、熟练程度、工作成果等进行比较来加以评价。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论文3篇(扩展3)

——电力工程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措施论文优选【1】篇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3篇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之前相比实现了质的跳跃,只是还存在一小部分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完善。为了达到改革开放的要求,本文主要在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策略进行探讨,希望给国家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主要是指国家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本单位职能上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已实现国家既定的目标。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我们国家对所有的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和运用,针对单位内部职工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方案,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掌握和调控,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局进行掌控;另一个层面是指对每个单独的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是针对具体的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而做出的详细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比如某个单位人力的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六大模块的具体操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五大方面: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这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针对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制定的资源管理计划,这是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设计的,主要的目的是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2)工作岗位职责分析限定。这是指依据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比如:医院、银行、学校等,它们之间的主要职能是不同的,因此工作的任务和划分也是不同的,因此单位内部的工作岗位职责在整体职能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例如学校就是用来教书育人的,但是学校里面包括教育处、学生处、保卫处等各个详细的部门,因此在设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进行明确划分,限定工作岗位之间的职责范围和权利义务等,例如教育处是管理学生学习成绩和考评的主要部门,而学生处是对整个学校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进行管理的部门,而保卫处就是对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这主要是单位人员招聘、考核、录用等各个环节,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缺一不可。在某个单位进行人员招募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制定出招聘的岗位及其与岗位相关的职位技能等,

(4)绩效管理。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绩效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结果,单位可以通过对绩效的管理,掌握人力资源的才能,充分展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个过程中,进行人员的筛选之后对合格的员工要进行一定程度上和时间上的培训,在培训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员工了解整个单位的文化及理念,充分让工作人员掌握好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目前的时代发展不相符。目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重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其管理的理念并不能与时代紧密连接。单位仍然会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投资问题,因此单位内部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2)某些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管理的效率,维持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保证部门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方面总是一个整体的模板,简单解释就是激励机制是确定的`,不能针对职工的差异化,将员工进行区别对待,以实现最大的激励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指在现在的单位中,很多人就是抱着“铁饭碗”的心态进入职场,认为只要考入岗位,一切就无后顾之忧,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就足够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4)在岗位分化比较严重,而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区别看待。在单位招聘中,总是存在一些较为冷门的岗位,比如有些岗位偏劳动化,所以报考的人数较少,而有些岗位看起来高大上,报考的人数较多,造成竞争比较激烈的局面。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区别看待。(5)对于新员工的招聘不够合理,人才引进和配置不能实现科学有效。现在,很多单位的招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所以单位的招聘并不合理,对求职者来讲都非常的不公平,很对具有权势的人会利于自己的私人关系安置自己内部的人员,这样不但造成单位的招聘成为一种形式,更可能造成他们所安置的人并不具备相关的职位技能,因此对人员的利用非常不合理。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引进方面,也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策略

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4篇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公司从单片机研究所成长为今日的中国知名电子企业,是依靠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后盾和支持的。随着公司的飞速成长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符合公司成长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力源领导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保证。在今后的几年中,公司将适应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潮流,大力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开展信息服务,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在电子界乃至整个IT界的影响力。适应公司发展的总体战略,必须配置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成为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保证,也是公司广大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培训对象的确定

根据公司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计划。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所需合格人员,并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大益处,是公司确立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

从公司成长来看,文秘人员是公司的重要组成人员,虽然处在不同的工作层次、不同的工作部门,但都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公务系统、参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公关系统等等,文秘人员是公司人员系统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目前正处于急剧成长期,一支符合信息化企业的有效管理架构需要全面建立。企业形象的宣导,公司内文化的确立,公司的文秘人员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秘人员是公司形象的“窗口”,其工作的直接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而且,随着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也积累了培训的实力,也有能力开展培训。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加强文秘人员的培训。

从文秘的工作任务来讲,文秘工作必须要符合公司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文秘工作是一项内向性与外向性结合的工作,她与公司的客户及社会公众直接和间接交流,其业务素质随着公司的成长理应得到不断的提升,否则将会成为公司发展成长的瓶颈。

从文秘人员个人来看,从其构成分析,她们都受过比较专业的教育,然而却面临着工作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挑战,每个人都想追求一份比较充分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都想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客观上具有培训的动力。也要求了公司的文秘培训必须注重公司内发展的职业技能,这是培训发挥经济效益的保证。

培训目的`

以造就进取、责任的力源人为目标。使公司的文秘人员更进一步地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并促进知识更新与提高。实现文秘人员更进一步创造性的实现工作目标。提升工作层次。焕发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使个人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更新;为更加复杂、高层次的工作作准备以及为今后个人生涯发展计划服务,使个人适应组织形势的发展。

建构理想模型

公司文秘人员的理想模型是根据公司对公司的发展需要确定的。包括:

基本条件:合理的学历结构(大专以上,计算机财会、文秘等专业等)

外倾与内倾相结合的性格特征

成熟具有判断力

仪容大方,良好的气质

公关礼仪:有较强的公关意识,有足够的公关专业知识

良好的修养、言谈举止文雅

沟通合作意识强

文字文书处理能力:熟练掌握WINDOWS95、OFFICE97

有较快的文字录入速度

高效处理企业内各种文书

商务技能:良好的财会知识素养

良好的市场、销售知识素养

公司的财务报表

调查分析

对公司需要培训的文秘人员进行调查摸底,从上述理想模型中给出的量表通过调查,得到一些基本资料,从而作出分析报告,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与内容。

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与内容的确立必须符合公司的要求和公司内文秘人员的职业技能发展需要。在培训方式选择上,可以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模块培训模式作为基本方式。模块课程,直接与实际工作情景一致,也与人们形成能力的环境一致,符合养成工作能力的客观规律性。其次,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学员自习、研究案例、实习训练”的方法,通过测评、反馈,进一步帮助学员提高职务工作能力,几个环节相互交叉和循环往复。模块培训模式由于它的特殊结构,形成了有利于培养现职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功能。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5篇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旅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旅游景点,所以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家酒店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关系到了酒店内部的人员安排同时也关系到了酒店的整体运作。本文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酒店的经营模式及特点

1.淡旺季区分度较大

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点,大多数酒店都是淡、旺季区分度很大,例如哈尔滨以冰雪世界而闻名,所以哈尔滨的旅游业季节性就很明显,冬季旅游酒店的盈利要明顯高于夏季。所以在旅游酒店的经营中,淡旺季的出现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同时也是旅游酒店一个发展的契机。

2.服务对象是来自各地的旅客

旅游酒店地处各地旅游景点,不同于普通酒店的“固定客源”,旅游酒店所面临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所以就存在着与部分旅客沟通的障碍。同时旅客的个人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旅游酒店在服务方面要更加细心周到,要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旅客对酒店的满意度。

3.环境优美,设备齐全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所以当今的旅游酒店基本都有着完备的服务设施,尽可能地为旅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区,所以不同于普通酒店以富丽堂皇而知名,旅游酒店更多的则是环境优美,具有当地特色。

4.酒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由于旅游酒店大多地处郊区,所以很少有高楼迭起的情况,一般都是占地面积较大,各种服务部门分散开来,为旅客提供既能游览又能享受的高质量服务。这已经成为目前旅游酒店的一大特色,同时,在部门沟通协作方面也给旅游酒店的经营带来了困扰。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工作人员波动性较大

旅游酒店的淡旺季区分很明显,所以为了保证旅游酒店的经营效益,酒店会在淡季的时候辞退一些员工,来减少酒店的人员开支。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障碍,包括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招聘不及时等,既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服务效率,也为酒店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当今的旅游酒店服务行业中,很多旅游酒店由于人才招聘的不及时,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旺季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也不是很出色,大大降低了酒店整体的服务质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酒店的声誉。

3.员工工作强度较大

由于酒店占地面积大,服务部门较为分散,在许多情况下就会增大基层员工的工作量。例如,旅客想在游泳池旁边举行宴会,而餐饮部门和休闲娱乐往往是分开的,所以这中间繁重的搬运工作就落到了基层员工的身上,增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4.员工业余生活较为无趣

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旅游酒店对员工是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所以在酒店处于淡季的时候,员工的工作量小,业余生活又较为枯燥,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酗酒的情况,为人员管理部门以及酒店的安保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

5.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

旅游酒店占地面积大,各个服务部门较为分散是旅游酒店的一大特征,同时也造成了酒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的情况。遇到事情相互推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旅客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酒店的服务质量。

三、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1.吸收专业人才的创新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了高质量人才就等于有了竞争的资本,旅游酒店也不例外。不论是管理阶层的人员还是服务阶层的人员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如果在对外招聘方面不能及时招收高质量人才,可以在酒店淡季的时候选拔员工外出培训,这也是一种吸收人才的途径。

2.与公司合作的'创新

员工工作量大,主要是由于繁重的搬运,毕竟旅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有各种新颖的想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酒店可以考虑与主营搬运的公司进行合作,既降低了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服务效率。

3.员工业余生活的创新

在淡季的时候,员工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可以考虑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或者学习,既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做法不论是在提高旺季时酒店服务质量还是在招聘高质量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4.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的创新

酒店可以考虑与学校进行合作,在淡季时派员工到学校去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在旺季时也可以从学校招收酒店服务方面学员到旅游酒店实习,既解决了酒店淡旺季人员波动性大的问题,提高了员工素质,也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助力。

5.各部门协作的创新

在各部门的协作过程中,可以考虑由一位员工全程负责游客的各项服务需求以及与各个部门的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也可以提高酒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邱莺平.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5):201.

[2]吴言明.基于多赢的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48-153.

[3]陆勤.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与对策——以酒店为例[J].江苏商论,2016(10):64-67.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6篇

摘要:在高校发展中,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各种优秀的人才,而对人才的管理就需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维持更好的发展状况。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激励机制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情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对于整个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构建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一直被广大教育者重视。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旨在通过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水*的提升。但就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果要实现教育发展的长远进步,就需要尽快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意义

1.激发教师动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对每一个教师的科学管理,达到特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科学化能够在满足教师需求的前提下,推动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教师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化为他们教学中的动力,不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许多益处,在教师、教学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了高校的长远发展,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2.优化高校氛围

**高校教学氛围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在高校中约束自身的行为,做到遵守学校的规章**,各个教师在**教学氛围的形成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就极其容易导致教师的不满,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性与热情的低下。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存在不利影响。此外,教师的不满情绪极易对其他教师产生影响,通过不良传递,就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氛围的保持。这不利于高校校风、学风的优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能够起到优化校园氛围的作用,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3.促进教育发展

高校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广大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学校声誉的提高,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讲,具备长远的积极意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能够对教师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让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无所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知识,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对于高校来讲,这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1]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不科学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科学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整个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中激励机制不科学的问题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在具体的激励方式中,只注重实质性奖励,而没有顾及到教师的心理感受。这种激励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单纯的物质奖励只能起到短期作用,而无法真正满足每一个教师的需要。激励机制不科学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绩效管理不合理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绩效的调节来发挥激励教师积极性提高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工资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教师生活物质来源的主要方式。因此,如果能在绩效管理上做到科学合理,让广大教师满足,就能够更好地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促进每一个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中,通过单纯的教龄、职位的高低来进行分配的现象非常严重。通过教师的实际绩效来决定分配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能做到公*合理,难以发挥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3.激励方式不灵活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需要做到灵活多样,才能够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提高教师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作用,促进高校教学情况的改善。但是,在高校的发展中,根据固定的激励原则,不顾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忽视激励方式的变化与调整,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不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达不到提高教师积极性的目标。这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健全敲响了警钟。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健全的措施

1.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解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高校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做到实事求是,兼顾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借助适当的竞争体系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健全。适当的竞争是激发教师动力的重点所在,能够让教师产生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动力。这对于整个高校师资力量的进步来讲,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科学实施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非常巨大,进行科学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帮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在具体措施方面,就要更加重视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此外,在其中加入其他元素,如教师的教学量、职位等,做到公*公正,让每一个教师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下提高自身的热情。高校也要进一步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管理作为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关键步骤。让绩效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的进步。

3.调整激励方式

固定的激励方式只会导致激励效果不甚理想,难以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作用。所以,高校在激励机制方面,也要做到不断调整、力求完善。根据教师的差异性,可以采取具体、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师深切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深刻意义,促进自身在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要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激励体制,充分发挥激励体制的作用。不仅要让广大教师从中受益,还要立足于高校的发展,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J].**校外教育,2014,03:15-16.

[2]贺岚.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5-88.

[3]王晓婷.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电大学刊,2015,03:46-47.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7篇

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内容和手段还无法满足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无法完全适应金融市场创新步伐加快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如果把培训看做是一种服务,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培训市场实现了均衡,即有效的培训需求和有效的培训供给相互匹配,市场实现出清。下面,借用经济学中供求均衡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1.培训供求分析

(1)有效的培训需求。经济学中对需求的定义是既有购买的愿望又有支付能力。对于培训来说,有效的培训需求也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员工有培训的愿望,即银行员工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与现有岗位的要求、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及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间是否存在差距,从而产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需求;二是员工能承担培训的成本。培训的相关费用一般都是银行来负担,对于参与培训的员工来说,培训的成本可以看成是一种机会成本,即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培训中所损失的工作业绩或其他方面的影响。

(2)有效的培训供给。经济学中对于供给的定义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即厂商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愿望,并且有生产的能力。有效的培训供给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有供给培训的愿望。为员工提供培训,银行应该有一个从上到下的顶层的整体设计,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主动转变培训意识,建立一种动态的、灵活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培训体系,培育一种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二是银行有提供有效培训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能够根据员工培训需求开发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和培训课程,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提供适合培训的软硬件设施,实施促进培训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等等。

(3)有效培训的均衡。当有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供给相互匹配时,银行内部的培训市场就实现了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指,人力资源部门能够适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员工,由有资质的培训讲师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为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并且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2.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培训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培训需求角度看,商业银行的员工普遍培训愿望不是很强烈。现在,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员营销时代,不论是客户经理还是柜员,前台人员还是中后台人员,都有一定的业绩要求。在这种业绩的压力下,很多员工无暇思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否与岗位要求和未来发展相匹配之类的问题,因此培训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

(2)员工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大多数银行对员工的培训都是选择业务较少或休息的时间,员工在繁重工作之余再参加各种培训确实是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无需员工负担额外费用,但是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还是比较大的,银行并不会因为员工参与培训而减轻其业绩考核方面的压力。因此对于员工来说,与其培训,倒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和精力拓展业务,还可以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3)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大多缺乏有效的整体设计。四大国有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长,规模大、人员多,一般都设立自己的专门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甚至一级分行也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对员工实行定期培训。培训学校有专门场地和专门培训讲师,依靠内部资源就可以解决培训的需求。但大多数内部培训讲师多是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其对银行业务非常精通,但讲授课程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跟专业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由于是银行自身的员工,他们也很难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的视野角度对员工进行培训授课。而大多数中小银行没有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在对员工培训时往往采用外包的方式,即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师,或者跟职业院校和高校合作,利用其专业师资力量来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些专业培训师和专职教师授课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非常清晰,但对银行的业务了解有所欠缺,有时候培训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会差强人意。

此外,商业银行在安排培训时主要遵循两个维度来确定培训的人员范围:一个是岗位,如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等;一个是按工作年限,即新入职员工和已入职员工。在确定培训人员范围后,银行往往根据相关岗位所需的技能和业务知识安排培训课程和内容,特别是推出新业务时,都会组织培训和学习。这样往往会造成培训的频率较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而且也会造成员工的培训疲劳。

(4)缺乏培训需求的调研,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需求的调研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员工的需求调研,了解员工在哪些方面有学习的需求;另一个是针对金融行业和市场的调研,了解金融市场有哪些最新的发展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新的要求。只有了解了员工和市场需求,才能发现员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与现有岗位的要求、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及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间是否存在差距,以便确定哪些人员需要参加培训,应该开发什么样的培训课程。

(5)培训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商业银行的培训讲师主要有三个来源,即银行内的业务骨干、专业培训师和高校专职教师。业务骨干精通业务而欠缺授课经验和技巧,专业培训师和高校专职教师富有授课经验和技巧而不熟悉银行的业务经营和运作。所以,在实际培训时效果不甚理想,要么是就业务讲业务,没有理论高度;要么是讲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够密切,对提升员工工资效率没有很大助益。

(6)培训管理不到位,培训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培训多采用封闭式培训,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来实施培训,有点类似于学校的学生上课。这种现场授课的方式比较直接,讲师和学员的沟通比较充分,授课内容清楚明了,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完成培训内容。但另一方面,这种传统授课模式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富媒体和互联网时代,容易使得学员感觉枯燥和无趣。另外,有些银行对培训的管理流于形式,接受培训的学员表面上都出勤了,但在上课过程中玩手机、接打电话、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并没有认真听取授课内容。即使培训后有考试作为培训的评价手段,但大多流于形式,考核结果并未跟工作业绩考核等挂钩,造成培训成为“鸡肋”的现象。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8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非常艰巨和重要的工作,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利益与义务达到平衡。还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从而使培训具有吸引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员工培训

如今,世界各国正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是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转让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分置)、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对于其知识含量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概念所能涵盖的,而是对知识生产的载体—— 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的结合在社会生产中的体现的量度的要求。毫无疑问,智力资源的载体是具有知识的人(人才)。它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干力量,因此,人力资源无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是显得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则要求有思维更为敏锐、学识更为广博、智力更为高超、行动更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源,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这已为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

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同时也是唯一起创新作用的因素。企业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如果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相一致,员工就会为企业奋斗;而如果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企业就不能指望员工对它忠诚。因此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非常艰巨和重要的工作,如何正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在人力资源工作过程当中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员工的录用和调配;二是员工教育和培训;三是员工考核和激励;四是员工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和劳动保护;五是与上述四方面工作有关的职位分类、定编定员、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评价以及企业文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企业员工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效选拔、激励员工,为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空间,更需要企业承担培训员工的责任,使原来不太优秀的员工变得优秀,使原本优秀的员工更上一层楼。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培训成为诱人的待遇,让培训成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砝码。

作为企业来讲,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利润。据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料统计:工人技术每提高一个等级,劳动生产率可提高10%~20%。日本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不同素质的工人,对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大不相同。如果一般工人的作用是5%,那么经过培训的工人的作用是10%~15%,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工人是20%~30%,即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工人是初始状态工人效率的4~6倍。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拥有一个培训的机会,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员工培训在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员工培训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至少,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在员工培训上。特别是在员工流动比较频繁的今天,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招聘找到直接可以使用的人才,而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员工培训,担心自己培训的员工有一天会流向其他企业,为其他企业做了好事,而自己没有落下好处。

可以从博弈的角度来认识这个现象。在员工培训中也存在着博弈,博弈方是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企业,博弈的对象是是否为员工培训投资,博弈信息是竞争者是否想从本企业挖掘已经经过培训的人员或者培训后的人员是否愿意留在本公司,企业的培训投资决策取决于企业在每一种决策组合下的得与失。如果在本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同时,其他企业也同样重视员工培训,那么对本企业而言,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还可能将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只是企业必须投下不菲的培训成本。如果只有本企业重视员工培训,而其他企业不愿为员工培训投资,则该企业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经培训的员工因其他原因离去,那么本企业将为此蒙受损失,而其他企业享受该企业培训员工带来的好处却不用付出成本或者只付出很少的引进成本。如果同行业其他行业不断加强员工培训,而本企业仍不愿为员工培训投资,那么重视发展的员工会纷纷离去,使本企业陷入人才危机。如果同行业或同一地区的所有企业都不愿为员工培训投资,那么可能造成优秀员工纷纷流入其他行业或其它地区。对员工培训进行投资无论对本企业或是对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然而现实博弈的结果常常是所有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对员工培训进行投资,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和结果就不会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须首先有对员工培训观念的创新,将员工培训的资金看作投资,而非成本。一旦将培训视作成本,从企业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必然要求利润,否则该项工作将被视作无效。反之,如果将员工培训看作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存在,风险越大,投资回报率就可能越高。当然,培训应树立“仁者无敌”的心态,注意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培训后人员的流失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风险损失。如果培训在社会形成风气,每个企业都努力为员工培训投资,那么整体员工的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也应当建立有效的培训约束机制,适当规避培训风险。既然把培训看作一项投资,那么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对企业而言,可以采用签订培训合同以及与员工合理分摊培训费用等方法,来达到降低培训风险的目的。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利益与义务达到平衡。   从企业具体操作层面来分析,还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从而使培训具有吸引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企业应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经济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的生产者只能是智能型人才。企业成败的关键依赖于既掌握高深专业知识,又能及时跟上科学技术的时代步伐,不断获取宝贵的前沿信息作出决策的人。为顺应这种未来趋势,企业必须首先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着重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更重视职工整体、系统、权变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职工的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形成职工“整合式创新才能”,使职工能运用资讯科技、信息、知识和自己的判断力来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决策,以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动态性复杂问题”。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着眼于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包括持久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对一个企业来讲,不同个体的健康人格是整个团队有无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注重员工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培训的总体策划。从企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制定人力资源培训的动态策略、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需求总体计划,使人才供给紧随企业发展步骤。

第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与招聘。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必须采用科学方法和途径;人才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人才是否为“真才”,应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如智能测量、人格测量、情境模拟测验、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加强选才,采用实践锻炼的方法加强用才。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强调企业与高校的对口合作,产学协调,这样有利于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第五,应把专业学校与企业自办的培训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把过去偏重理论的观念改为“求实”“求新”“求特”的理论与运用,并发挥其专业学校的多功能作用,为社会市场和成人学习提供培训教育服务。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因此,高素质的人力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建立能上能下的企业聘用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体系,营造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切实引入“人力资本”范畴,建立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激情,把广大职员的意愿、力量、智慧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39篇

一、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现状

**来,电力行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咨询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从而使得人才市场对于电力设计和咨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方面,人才的供不应求导致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招募人员的时候不得不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提高人才素质标准;另一方面,同行业间为获得人才优势,采取不正当竞争,出现互相挖角的情况,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专业人员不断流失。最终,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结构性不足、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使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尤为重要,然而,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对培训的长期弱化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定位不清楚

人力资源培训是为了满足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就目前而言,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往往没有提前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需求**,这就造成无法根据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需求的不明确使培训变成了一种应急形式。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资金不足,只能减少培训工作来节约经费。因此,导致培训失去了原有意义,脱离了公司的发展目标。

(二)培训对象不明确

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为员工安排的培训中,主要针对的是中基层**与初级、中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忽略了对高级管理层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虽然有些企业重在对管理层培训,但也只是笼统的****。这种培训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普通员工的能力日益提升,高干及高级技术人员的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一直保持“吃老本”的状态,不能**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

(三)培训方式太陈旧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与交流意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但是,现有的培训方式大多沿用传统的陈旧授课模式,培训师按部就班地讲,员工按部就班地听,这过程枯燥乏味,效果却又不好,使员工严重失去了对培训的兴趣。电力工程咨询企业还需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知识技能。如**培训中的讲演式、讨论式等培训模式都值得应用。

(四)**机制不健全

在单位安排的培训中,学员都是被动的接受培训,并没有主动投身到学习的热情中去。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前期工作,从策划到选择,从投入到实施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但在培训过程中直到培训结束后却很少问津,忽略了培训后的沟通与交流,可见其环节中缺乏**机制,即便通过考试可以进行简单的测验,但过程**机制的缺失却会导致事倍功半。

二、改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培训价值观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其实,主动式培训模式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就是说,人才是培训的主体与核心,同时也是培训的过程与目标。所以,一定要摒弃传统模式中的被动式培训方式。人力资源培训是以人员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以“事”为主,同时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之路。那种只是为了完成某种形式而建立的速成培训,只会让学员厌恶反感,造成事与愿违。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主动式培训与被动式培训的区别在于,主动式是在学员自愿与感兴趣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因此,一定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合理选择培训方式。

(二)建立合理的培训方法

电力工程咨询企业要灵活合理地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培训对象、欲达到的效果等综合因素多方面考虑。往往通过一项培训也可以融合多种方法,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模式可以调动培训氛围,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以便更好地发挥培训效果。1.管理人员方面。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不断学习、知识的更新及提高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便于管理人员做好表率,更好地管理下级,加强创新观念、提升处理事务的决断能力及用人方面的决策力度。管理人员的特点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可以综合选择游戏法与模拟法等,以便更好地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2.在岗培训方面。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中,教练法与实习法是基层人员常用的培训方法。而适用于在岗培训的方法多是安排一个人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让他在工作中摸索学习到某些技能知识,从而提高工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安排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在轮换后可以合理交流工作意见,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相互促进提高,最终更好地为一线设计人员和市场开拓人员服务。3.新职工培训方面。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为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培训时,要侧重导向活动。让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规章**、人员关系、期望效果、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一个了解,使其能更快地适应环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加强人文素质建设培训

人文素质指的是科学文化与人的精神修养的融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力资源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资源。每个企业都愈来愈重视“以人为本”。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使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并丰富完善思维的发展,提升见识水*,增强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也会影响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中层、高层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它也必须作为价值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心中。

(四)建立健全培训模式

完善传统培训模式并不断创新,是建立健全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培训技能应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全方位模式。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传统培训中,其内容往往是就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是片面孤立的,而在现在的培训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必备的基础,此外,还要掌握团队工作效率、沟通技巧、人员管理、战略计划以及**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会有效提高专业人员的多项技能,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发展;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检查培训效果,有效掌握培训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积极性。最后,不断完善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此外,在评价体系中,评价形式的采用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企业带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企业若想站稳脚跟,长足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而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很多企业**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缺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技能知识的培训提升,造**员的不断流失,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使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产业能有效地延伸、持续地发展。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论文3篇(扩展4)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优选【2】篇

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论文 第40篇

[摘要]在当前环境中,很多现代化企业都发展迅速,其主要依赖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中,经济管理是核心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对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内容,包括现货市场、初级团队市场、义务市场以及关联团队市场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内部治理

人才作为企业中的核心储备力量,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企业若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是首要工作。那么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确保企业中的人才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很多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支撑,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各种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贯彻,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手段也成为企业实施管理的工作准则。总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涵盖了招聘、培训、薪酬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执行的招聘工作是重点的管理内容。同时,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其在企业中发挥的价值与作用也将作为1种考量,属于薪酬管理工作的内容。除此之外,员工与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而人才管理的成效与企业的发展潜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招聘到和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集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能够促进企业正常运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让员工充分投身于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还能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质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为企业引进更多的全面型人才,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现货市场

在现货市场结构中,超市的促销人员是这一结构的代表性主体。在这一结构中,并不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关技能,企业也不会为这一结构中的员工安排较为重要的工作。若此结构中的员工从企业离开,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损失,且随时都可以找到替代资源。与此同时,员工在离开企业以后,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同类型的工作。因此,这一结构是企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具有合作时间较短等特征。

初级团队市场

相较于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现货市场,在初级团队市场中,对员工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角色也并不紧要,更加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互助能力。因此,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员工,形成了初级团队市场的代表。在这一结构体制中,每个员工自身发挥的作用都不能得到精确衡量,企业只能按照整个团队创造的价值对员工的个人价值进行评估。而在初级团队市场中,团队的利益与思想将高于个人,员工的能力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其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义务市场

义务市场具有特殊性,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价值在这一结构中会得到充分发挥,而企业也可以对员工的价值做出精准评估。其中,律师就属于义务市场中的代表性人物。通常情况下,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具有较高的需求,而律师也只能在事务所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可以发现在义务市场结构中,劳动者与企业属于互相需要的一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结构中的劳动者只可以在本企业中发挥作用,若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会使劳动者的价值受到影响。

关联团队市场

关联团队市场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代表,在该结构中,企业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而是依靠员工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而员工的职能将在合作中得到发挥。从这一点来看,关联团队市场与义务市场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是,关联团队市场要求员工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对该类型的员工也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员工也需要利用企业所提供的优质环境,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此环境中,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员工的积极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其个人能力与潜能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而此时,员工的专业素质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必然会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3内部治理视角下构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当优秀人才选择在企业中工作时,首先会考虑企业提供的待遇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因此企业若想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在科学化、合理化的绩效考核基准下,可以实施个性化激励,了解每一个员工的需要,并不断完善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考核机制来约束员工行为。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设定岗位考核指标,通过跟踪考核与确定岗位业绩,评出员工业绩的分数,判断员工工作情况,考评分数可以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要同时进行,精神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但员工也需要物质上的激励,要多为员工提供福利,提升员工的薪酬,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采用针对性的选拔与培训策略

在构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针对性的选拔与培训策略。例如,对于关联团队市场结构中的人才,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与培训准则。同时,企业要结合实际的经营需求,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以此推动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针对现货市场结构中的员工,企业可以简化选拔与培训的过程,使员工充分了解岗位工作。培训策略要有针对性,每个员工都存在个体差异,个人工作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企业需要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对企业发展也有一定益处。通过培训能够让员工学习到更多全新的知识,对企业内部情况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相应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加强知识管理

当前时代是知识时代,知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要重视成本管理,更要重视知识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重视知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经验与技术的共享机制,并凝结众多优秀人才的智慧,以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力。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优化内部控制,可以精准评估人才的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对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将工作量作为评价指标。人才价值评估是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效率中的重要部分,也能作为人才调配的重要依据。同时,在人才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企业要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让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这对于企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结构。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完善的激励制度、采用针对性的选拔策略、加强知识管理以及优化内部控制等有效措施,为企业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以全面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丹.基于内部治理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23).

[2]赵莉.内部治理结构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xx(5).

[3]俸尚东.内部治理结构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外资,20xx(5).

[4]叶林.内部治理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探讨[J].经贸实践,20xx(24).

[5]王洋.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商,20x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