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贡献已经远远大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形成、培植、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审计;基础性理论;问题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国家、社会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的使用及其会计核算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第二,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

1950年马丁德尔在《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组织中管理能力的评价问题,并明确提出包括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业绩评价在内的10项评价标准。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产业会议委员会出版了《致高级管理层的人事管理审计与报告》。人事管理审计被定义为对决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实践的分析与评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得到强化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论与模型,诸如人力资源指数、人力资源计分卡等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还做成了软件投入使用。

第三,人力资源审计的本质。

人力资源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它本质上属于审计,也就符合审计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源审计是一种确保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的特殊控制机制,它表现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由委托人对偏离受托经济责任的行为发出纠偏指令,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采取措施纠正这行为,从而完成整个控制活动。

第四,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

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缺乏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单一职能论(即经济监督论)和三职能论(即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单一职能论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与人力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公允、合法、有效而进行的经济控制上。而经济鉴证是经济控制的形式,经济评价是经济控制的方法。

第五,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

主要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或财务报告中与人力资源有关信息的公允性,人力资源合法性审计的总目标是与人力资源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性。

人力资源审计的具体目标:

(1)公允性的具体审计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必须应用于人力资源审计过程中的每一类重要业务和账户余额,其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分别为:①合理性:全部人力资源核算是否合理,看有无重要错报。

②真实性:资产负债表日,已记录的全部人力资源是否均存在。

③完整性:现有人力资源是否均计入人力资源总额。

④所有权:公司对所有人力资源是否均拥有所有权。

⑤估价:账面人力资源数量与实有人力资源数量是否相符,用以估价人力资源的价格有无重大错误。

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人力资源交易是否记录恰当期间。

⑦准确性:人力资源项目的总计数与总账是否一致。

⑧人力资源主要种类和估价基础是否已揭示。

(2)合法性的具体目标。

法性的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仍然可以定为合法性,但是应该根据具体人力资源有关法律、法规指明法律、法规的名称、内容。

(3)效益性的具体目标。

效益性的一般目标应该定为3E:经济性(Econom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或费用,与预计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相比较,是节约还是超支。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与实际所得相比,是否获利及获利的频率,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所得与预计所得相比的结果是否理想。

第六,人力资源审计的意义。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贯穿于人力资源投入、运行和产出的整个过程之中,主要有:

一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绩效进行审计,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人力资源上已经花费和将要花费的支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使用和开发等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为计算人力资源的报酬提供价值参考,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根据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决定人力资源的收益。

三是从员工和直线主管那里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反馈,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时改进职能和角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

四是通过绩效管理有利于协调部门关系和员工关系,打造出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二、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审计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资源管理审计还是停留于合规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尚未开展,从企业管理绩效来看,依然是习惯关注于对有形资产的投入产出进行绩效评价,对人力资源这一无形资产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却关注不够,企业决策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均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纳入企业绩效管理之中

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热衷于挖人才,节省开发成本,不愿在开发、提升员工素质方面投入资金,注重短期目标实现,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

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理论定位缺乏可操作性;

(2)审计实务缺乏推动力人力资源审计未能广泛开展,主要还是由于缺乏需求和动力,而缺乏需求和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足;

(3)缺乏专业审计人员现阶段国内外并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审计人员资格认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虽然与人力资源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质量的资格认证可以保证获得者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素质。

应该采取的对策有:政府早日开展并完善人力资源审计,从法规、准则的制定到实务上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有效规划和利用。审计人员应以已得到普遍认可的管理理论或模型,例如人力资源指数,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同业广为赞扬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的评价,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资格认证作为衡量人力资源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李雪,陈茂芬.人力资源基本问题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5).

[2]郑炜,李静.开展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A].商业研究,2005,3.

[3]丁晖.人力资源审计与企业的发展[C].特钢技术,2008,3.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篇

一、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经济学视角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横梁,主要表现在产出投入层面,即:企业中技术、资金、品牌及设备的人力资源、影响力等之间所存在的综合关系。可将该关系表示为:人力资源效益=人力规划、员工资质、员工绩效、员工培训等;企业经济效益=技术设备、资金、品牌影响力、人力资源等。然而,就企业自身视角而言,企业经济效益中,人力资源效益评估往往是对比评估,通常人力资源效益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其实就是设备、技术、资金及企业品牌影响力与人力资源等各要素的综合体现,以此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由此可见,将人力资源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整体利益得以提升,是一个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二、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构建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吸纳人才的一种管理制度,将人力资源视为财富,并对其积累升值与不断开发挖掘,这对企业持续、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以约束、激励机制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员工物质与精神变化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灵活性与管理力度,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挖掘员工潜能,确保员工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管理企业人才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员工能力定岗位,采用能力定岗模式,将企业更多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来,此为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提升企业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关键。以往在安排与使用人才方面,会采用因人设岗方式,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该方式逐渐成为对企业发展形成制约的因素之一,所以,因人设岗逐渐被以岗定人的方式所取代;第二,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依照合理结构分配原则。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时,一方面要对个人因素加以考虑,同时还应该考虑企业群体素质,最佳企业配置结构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第三,尊重企业人员流动规律。长时间拘泥于同一组织模式,员工不免会缺乏生机,对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极为不利,所以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员工自然流动,强化员工智力流动,确保企业人力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竞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开发高质量人力资源,采取积极的措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3篇

一、有效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新路径

(一)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

这样的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活动管理的提升和分离。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都是以现场工作人员、专家中心和服务中心等,非常专业化的组织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在这样的前提下,现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集中自己的所有精力来对本部门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解,而不需要自己竭力的来维护所处的专业地位。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家中心人员,则可以不受到其它事物性工作的影响,进而能够专门的研发自己的职能性技能。服务中心的人就就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给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上,从而让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整体性的提升。

(二)进行企业流程的改造

合理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改造,对于提高其工作人员的做事效率和各种技术的应用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之中,不论是多么高能力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办公流程,都是很难取得较好效能的,而且还会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增加。因此,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严格的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全方面的审查、梳理之后,再进行相应的设计,这样就可以使得流程变得高效能起来,而且还能保证其工作的质量。

(三)合理的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

组织结构和企业流程的再造绝不是唯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工作系统,企业的.文化同样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点。人力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与普通的物质资源不同,其本身具有主管的能动作用。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人力资源主观能动、释放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的,实现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能的目的。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使其变得更加的优良,在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中是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四)对业务外包模式的完善

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交给外部,让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机构或者公司来进行管理,同样是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道路。通过外部的合作,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还能够让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对企业价值更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开发和战略的规划。利用这样合理的分配,定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是企业在当今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在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路径时,更应该加强HRMS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有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跟上经济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而才能持续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4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已经是当今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综合技能,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出一定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则,实施战略性管理,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高员工技能,从而助力于企业发展。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专业素质人才缺乏,普通员工冗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系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国企在培训方面费用高于其他企业,但总体费用依旧不足,因此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在培训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待加强。以国企为例,培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最初阶段,培训与开发过程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难以快速提高;中间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为寻求发展,开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在再培训投入上开始加大;现阶段,国企在培训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市场上培训技术的成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会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也同意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期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对知识资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时通过培训学习完成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企业发展更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通过高效管理推动各个方面的有序进行。

2.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培训开发对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的认知,改善企业管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企业在努力对人员进行培训后,却出现人员严重流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人员的流失还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企业的损失以及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在国企中,由于盈亏意识比较单薄,加上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针对性较差,长此以往培训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由于无法在人员培训和开发中看到成效,导致在此方面的投入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占用培训费用的现象。

2.培训内容与手段不合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的不合理。有相当多的企业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内容对员工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在部分国企进行员工培训时,只是做出简单的经验性分析,未能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度调查,人事管理方面缺乏战略性眼光,导致培训内容和需求内容存在严重的误差,大大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估不到位

在企业中,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但企业培训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流程,对培训的效果缺乏真实有效的追踪。进而无法对培训内容形成准确的评估,导致人事管理人员在后续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培训工作变得更加盲目,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

4.培训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应该站在长期战略性的角度,通过形成完善的人才输送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但在当前企业中,培训内容过于随意,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并且培训内容与方式与企业业务的拓展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个课程体系也脱离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开发的结果不能在员工的岗位上形成明显的助力,导致培训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战略规划上未能根据时局及时调整;二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导致负责人员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还要加大力度。通过培训开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储备,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的员工个人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培训认识,通过培训及时获取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成立一定的学习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2.建立完备的需求发现机制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时,应该明确培训学习的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培训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知识培训等。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工作应该具备基本的针对性,所有的内容应该围绕公司业务展开,通过培训,增加员工的获得感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对于培训开发内容的安排还应该严格按照价值的高低优先排序。在培训完成后,要跟进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对每一次培训做出评估,便于下一次培训内容的调整,保证员工通过培训获取更好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在完善培训开发系统中,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围绕培训的主题即讲师和学员展开。对于讲师而言应该经过一定的筛选,同时对于甘于奉献的优秀讲师应该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次是参与培训的学员,对于内部职工的培训应该在培训时间和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员能够安心培训,及时获取培训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对于费用较高的培训,应该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期间的纪律要求和处罚措施,从而提高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避免培训结束后人才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4.增强前沿意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国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及时对管理方式作出改进。另外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采用战略性和前沿性的方式开展培训开发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还应该鼓励员工开阔思路,通过战略性思考,为企业的人力培养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企业人力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素质人才的输送效率。

5.其他措施分析

全员范围内实施聘用责任制,日常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有机结合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将该机制与员工贡献、岗位职责等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职工职称层次多样,职工工作能力、责任大小及工作难度也存在差别,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员工动态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企业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成功程度。针对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在意识和态度上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通过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人才的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婉.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34-35.

[2]孙畅.人力资源培训与促进企业发展双向互动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06):47.

[3]李刚库.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12.

[4]桑苗.浅谈新形势下的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7(16):95.

[5]何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途径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25.

[6]周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应对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13):101-102.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5篇

摘要:为了适应现阶段企业战略转型的要求,进行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节奏,实现企业信息化经济的稳定性运作。

相比于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具备较大的工作局限性,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推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战略管理转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战略策略;管理弊端

1、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满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性发展,企业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避免企业机构出现重叠状况,实现企业运作成本的控制,提升其整体应用效益。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行政事务为核心部分,不利于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推进。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基础为共享服务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内部运作成本的降低,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有效发挥,降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低效率状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整合,推动企业组织的深入性变革,这些共享性的资源主要包括一系列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及专业技能活动,比如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等,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是一种有效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其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活动等的共享服务中心管理。

(2)HRSSC模式实现了各种专业性活动、行政事务类工作活动的整合,将其集中于一个服务中心内。

实现其扁平化、高效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运作,实现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保企业经济的战略性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状况

(1)在传统的HRM管理中,通常根据企业招聘、员工管理、工作培训、工作业绩等的内在关系进行管理,通过对HRSSC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人力资源专家中心、服务中心、业务合作中心等的整合,这三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通过对三者的结合,共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应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要求。

HRSSC组织模式是一种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途径,为了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变革,强化HRSSC组织的运作模式,进行各类业务单位的整合及利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健全。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同的业务活动通常具备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企业较小发展规模时期,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非统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导致企业管理组织成本的提升,不利于提升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程序的运作效率,导致统一性管理的困难,不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组织目标。

通过对HRSSC模式的应用,实现企业各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一性整合,将其集中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的统一性管理,确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高效性、精简性,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其员工招聘模块、绩效考核模块、培训模块等具备一定的相互独立性,员工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分工比较明确,但不能满足企业资源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在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运作环节中,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程序中脱离出来,进行战略性工作方案的实施。

通过对HR服务中心的建立,进行行政事务性工作问题的解决,该服务中心由一系列行政事务人员组成,通过对工作行为的规范化,进行规模效应的发挥,实现企业内部事务程序的高效率运作,实现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成本的降低,通过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员工及经理自助性工作业务的提供,这类服务中心的工作程序比较简单,对于工作人员的整体技能要求比较低。HR合作伙伴主要指企业各个业务模块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管理,实现企业业务与HR活动的结合,进行HRBP工作组织的应用,进行科学性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实现企业各个业务模块人力资源战略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强化各个业务程序与企业人力资源机构的联系,通过对HR专家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健康可持续运作,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协调,进行科学性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确保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优化。

(3)通过对HR合作伙伴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满足企业不同业务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在业务活动管理过程中,如果实际业务问题超出HRBP的能力解决范围,就可以进行HR专家模式的开展,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战略性业务管理策略的制定,由HR服务中心进行一系列业务指导活动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对HR合作伙伴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由HR专家进行相关战略管理策略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HR服务中心扮演着重要的战略执行地位,通过对三者的结合,有利于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完善,有利于强化企业人力管理,提升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整体运作绩效的提升,实现企业不同业务发展模块的人力资源服务的统一性管理,实现企业整体运作成本的降低,这需要进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健全。

3、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应用模式

(1)随着全球经济分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实现了国际性经济发展,这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统一性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模式初步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整体来看,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性商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统一性发展。

财务共享活动是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基础,随着共享服务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共享服务中心理念逐渐了在人力资源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等的推广,这是HRSSC人力资源模式的诞生环境,随着HRSSC人力管理组织模式的不断优化,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逐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其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作。

(2)共享服务理论概念由国外咨询公司引入我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共享服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了解及接受,很多国外企业建立了中国区HRSSC,实现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职能机构的整合及分化,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化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得到应用,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HRSSC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应用模式的开展,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活动的统一性管理,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6篇

摘要:

我国的咨询行业发展迅猛,1999年我国工商注册的有咨询业务的公司大已多达13万家,他们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咨询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薪酬上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咨询业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而分析我国咨询业存在的薪酬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咨询业的进一步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

咨询现状薪酬合理的薪酬

只要人力是资源,只要资源的价值需要用货币来表示,企业及任何组织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就注定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不断发展,咨询企业的行业地位日渐提高,而薪酬管理和薪酬体系就成为了咨询企业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通过自身了解并结合所学,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当今咨询行业现状

咨询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必然带来咨询行业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了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多的咨询需求,咨询业的社会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管理咨询在中国兴起,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管理咨询市场不断扩大。而近几年来管理咨询业更经历了高速成长和扩张的黄金时期。20022003年,管理咨询公司新增客户数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至20xx年已有499%的上市公司接受过管理咨询服务。随着市场的扩大,我国管理咨询公司的数量也呈急剧增长之势。

因为咨询行业的高速发展,所以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咨询公司的当务之急。

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在咨询行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中国咨询行业发展历史不长,但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如何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课题。有些企业一味地增加工资,或不断增加业务收入提成并希望以此留住人才,但这些方式能否作为公司的长期管理手段呢实际上,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不能单纯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长远的眼光。一般来说,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企业发展战略导向原则。强调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制定薪酬政策和制度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要求。要激发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因素的成长和提高,遏制、消退和淘汰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利因素。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客观分析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次重要,哪些因素无足轻重,并根据科学的参照标准,给予这些因素一定的权重,以此作为薪酬标准的依据。

2、激励作用原则。强调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要充分考虑薪酬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包括实质性激励和精神性激励。实质性激励主要是指能产生明显效果的激励方式,比如增加提成比例或者增加奖金等精神性激励主要是指根据员工工作性质,以一定方式体现的带有象征性的激励,比如对拥有某些资格的人给予一定补贴。设计薪酬还必须分析企业薪酬与激励效果之间投入产出比例关系,使薪酬设计获得最大的激励效果。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不断满足员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吸引更多高级人才。

3、建立以市场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企业设计薪酬时,要参照人力资源市场价位,设为首页引入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倾斜。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且操作简单岗位的增加酬薪幅度,适当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同时既要体现员工劳动价值又要考虑企业成本支出。企业在设计薪酬时,需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以及员工创造与员工待遇之间的三个矛盾。4、平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协调性的原则。外部竞争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同行业薪酬市场的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薪酬设计与同行业的同类人才相比具有一致性。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充分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关键性人才。内部协调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协调好几个关系:一是横向协调关系,即企业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二是纵向协调关系,即企业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收入标准体系应该基本上是一致并有所增长的,过去现在将来能协调一致。工资有一个刚性问题,员工工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只能涨,不能跌,否则会引起员工很大的不满。

三、薪酬定位的基本过程:

1、内部环境审视:对企业的薪酬理念、薪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战略规划、财务支付能力等内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2、外部环境审视:对目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程度、相关的法律环境等外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3、对薪酬定位进行灵敏性分析:充分考虑薪酬定位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实现进程等相关领域的影响程度

4、确定薪酬定位:通过对以上因素的通盘考虑,最后确定企业的薪酬定位。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薪酬定位作为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需要靠丰富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薪酬定位和企业管理实践过中的其他工作一样,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它要求薪酬体系设计人员不但要了解薪酬体系设计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细微之处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关键之处对分寸拿捏得当。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薪酬体系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使用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设计薪酬制度

设计薪酬分配制度主要抓住三个环节:

1、合理界定企业所需岗位及岗位职责。根据行业特点,咨询行业岗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管理岗位,主要是董事会和总经理管理班子二是业务技术部门,包括市场开拓、业务操作、技术审核等环节三是后勤部门,职教网包括人事、财务、后勤、档案管理等等。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对三类岗位及其中相关工种,特别是对于管理层和后勤部门,需要进行严格的职责界定,规定必须承担的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

2、根据岗位差别设计管理层和后勤部门的薪酬制度。根据薪酬设计原则,考虑到不同类型岗位的特点,为不同类型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企业的分层分类薪酬体系,主要包括年薪制薪酬体系、绩效薪酬体系、等级薪酬体系等。

设计管理层薪酬制度,一般可采用年薪制薪酬体系。主要从全公司总体效益角度来核定业绩,并参照分管部门的业务收入情况,确定年薪和其他收益。总体收益水平可以参考公司全年总收入和总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总的薪酬,再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当然年薪的确定是基于一定任务和工作量为前提的。

对于后勤部门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工作职责的到位情况,以及与业务技术部门的服务和配合情况。按照职能到位情况,可以分为几个档次,确定薪酬标准。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其薪酬基于岗位和技能的薪酬模式,采用等级薪酬体系等。后勤部门各类人员贡献形式不一样,需要设置不同的分配权重。

3、重点设计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制度。设计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制度,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和发展后劲。咨询行业业务技术部门及人员一般基于直接工作业绩的薪酬模式,采用直接业绩薪酬体系。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设计主要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模式。底薪的确定按照岗位不同而不同,底薪的确定按照职位或所承担的责任来承担,按照部门经理、副经理、项目经理等一定系列差别来设置底薪,职责多的底薪高,职责少的底薪低。具体可以参照后勤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特殊津贴的构成方式确定底薪。底薪+提成制,按照具体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底薪,低提成。以高于同行的平均底薪,以低于同行业之间的提成发放奖励,该制度容易留住具有忠诚度的业务技术人员,也容易稳定一些能力相当的人才。但容易带来员工懈怠情绪二是低底薪,高提成。以低于同行的平均底薪为标准,以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提成发放奖励,这种薪酬制度对于一些能力很棒、经验很足的人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往往造成两种极端,能力强的人收入可观,能力弱的人基本生活保障都可能成问题三是中底薪,中提成,鉴于以上两种薪酬制度的利弊,更多企业采取了折中办法。

以同行的平均底薪为标准,以同行的平均提成发放提成。员工会考虑在这样的企业长期发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入收藏目前,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这种薪酬发放方式。

除了传统底薪+提成的模式外,薪酬制度还有其他新的模式,主要是分解任务量薪酬制、达标高薪制和阶段考评薪酬制三类。

分解任务量薪酬制,是按照员工完成的工作量,对比平均工作量,确定员工应得薪酬。

达标高薪制是一个达到一定业务标准才能实现的高工资制度。

阶段考评薪酬制借鉴底薪+提成制度,常规按月发薪酬,但采取季度总结考核的方式。每月发放薪酬的时候,提成不完全发放,譬如提成只发放3%,剩下的5%要到三个月后,按照总业绩是否达标进行综合考评,然后再发放三个月的累计提成薪酬。

无论哪种薪水制度,留住人才并且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给业务人员发高了薪水或者发低薪水了一说,只有发对了薪水或没有发对薪水之分。

五、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薪酬设计是关乎公司前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均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1、业绩的考核要与回款率挂钩。要求业务技术人员不仅能够做项目,还要能够谈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回款,要充分顾及风险控制因素,将部分奖励额延后发放。

2、要提倡全面薪酬的概念。除了现金收入之外,要强调企业的非现金收入,特别要强调,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企业文化、较多的培训机会以及生活成本降低等等都是薪酬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宜仅仅局限于现金薪酬。

3、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客观明了,便于操作。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薪酬制度都会降低薪酬的激励作用。

4、要充分考虑整个团队的协作,充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加强激励效果的同时,注意稳定核心员工队伍。

5、要适当给部门负责人一定的权限可在项目正常提成中预留少部分作为部门奖励由部门决定分配方案。项目负责人可以在基本符合规定比例的前提下,制定该项目的分配方案。

6、在薪酬设计中应当力求避免有些不恰当的做法,主要包括:

1薪资拖延发放,计算经常出错误等。这都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信用产生疑问,此外公司利润还要适当与员工分享

2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企业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又没有相配合的较高福利、便利工作条件等,就很难留住高素质的员工,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目标

3薪酬标准不公平,同工不能同酬,劳逸不均。如果企业中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如有的员工每天勤勤恳恳、辛辛苦苦,而有的员工却无所事事,但工资相同,长此下去必然会造成员工积极性的下降,造成内部不团结,影响士气,影响公司形象和声誉,慢慢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4管理层薪酬远远高于基层员工。企业的业务骨干与管理层的关系必然疏远甚至僵化,员工情绪低落,影响了整个公司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

当然,在薪酬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还应该考虑根据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绩效工资部分。针对咨询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采用以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为导向的目标责任制绩效管理,将绩效工资和提成进行分离,在这笔者就不一一唠叨了。总之,咨询行业现在高速发展阶段,咨询公司关注的是市场的开发、产品的开发以及创新。所以咨询公司对灵活性的需要是很强的,薪酬管理上也注意分权,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员工参与设计薪酬增加薪酬的透明度。但在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时候,咨询公司往往没有什么竞争的优势,所以咨询公司要采用市场的追随政策,力图与竞争对手的水平保持一致。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不想因为增加薪酬水平而增加产品的成本,也不想在劳动力市场上输给竞争对手而达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就要求咨询公司做好市场的薪酬调查,确切掌握市场薪酬水平,制定出更合理的薪酬体系。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7篇

人力资源论文(通用5篇)

人力资源论文 篇1

摘要:员工的绩效管理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又决定而员工绩效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绩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应用平衡计分卡来管理。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绩效管理方法与理念,主要是通过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运作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管理,用全面的、量化的综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平衡计分卡,有利于为企业指明发展战略方向,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21世纪作为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意,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能否实行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往往能为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为企业解决了两大难题:战略实施与绩效管理。《哈弗商业评价》甚至将平衡计分卡比作是75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由此可见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平衡计分卡介绍

1.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史平衡计分卡又称为BSC(BalancedScoreCard),它是哈弗商学院的会计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与复兴全球战略集团的总裁兼创始人大卫.P.诺顿在对全球领先的12家公司的绩效测评与管理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后发明的,并于1992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中发表[2]。

随后被各大企业发展成为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财富》杂志更是对1000强公司的调查统计中,表示全球1000强公司中有70%的企业都在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并根据有关国内的统计显示,中国将近有100家企业在使用平衡计分卡,并且有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功。比如说山东的鲁能科技集团、光明乳业、联想集团、苏泊尔炊具、DHL中外运敦豪等。

2.平衡计分卡理念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它的中心思想是将企业的使命、愿景与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相挂钩,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展开的,将各种衡量的方法优化整合的有机整体。

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的、有考核标准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多维性,着重体现在对四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运作流程。

这四个层面都有专门的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并且指标之间都有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的,因此才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目标与执行动因、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达成平衡。

3.平衡计分卡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作用(1)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获得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战略管理的框架得到构建。

通常情况下,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组织战略设计的,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目标与战略实施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基于这种情况,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也使得企业组织对战略实施与战略目标达成了共识,并逐步将企业的战略发展转化成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目标值与指标。与此同时,平衡计分卡还有利于企业将构建的使命战略发展目标转变成所有员工对工作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的认知。这将对于处于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有利于企业实现绩效评价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对员工行为、结果与态度的连续结构体。

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的组织战略。

因此它作为基于组织战略设计出的绩效评级系统与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系统化的计息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平衡计分卡能够克服原来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的缺点,并且还能帮助企业强化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引导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提升员工的绩效管理水平,最终为企业实现绩效管理目标提供系统与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因此我们说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基础。

(3)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沟通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绩效管理不仅要抓好对绩效管理的监控,更要注重对企业未来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平衡计分卡的诞生让这种提升变成了可能。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运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平衡计分卡经常扮演着多种角色;传播者、宣讲者、与优秀绩效管理的学习者[6]。

通过绩效管理所达到的学习与传播功能,让所有员工都能明确企业的发展使命与战略目标,更能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我与企业共同成长,并获得相应的发展,促进双方共赢。

因此人力资源要着重重视对目标的传递。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设计原则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其关键环节就是对指标有一个科学、清晰的设计,因此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保证指标合理与弹性。

1.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在指标设计中主要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诉求,通过各种衡量指标的优化与整合措施,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上与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包含两种,一种是横向一致性,另一种是纵向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向匹配与纵向匹配。

横向匹配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将人力资源的整合计划与组织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源各种你管理活动之间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相匹配。纵向匹配主要不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计划与具体的工作活动之间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人员相匹配。这种匹配方式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内外之间实现了匹配,因此又可分为外部匹配与内部匹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将横向匹配与纵向匹配的高度一致性相区分。

2.弹性原则弹性原则在指标设计中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计指标时应该适应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保持其灵活性与弹性。

一般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在进行指标设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弹性原则也恰好能够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

基于指标设计的动态性特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注意自身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很大部门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知识体系与管理能力。

因此我们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知识结构、组织方式都是促进指标设计保持灵活性与弹性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对于绩效评价的系统,更是对企业战略管理而构建的绩效评价系统。指标设计要同时遵循匹配原则与弹性原则。匹配原则更侧重与静态的指标设计;而弹性原则更注重对指标进行动态设计。一动一静的指标设计更能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各项活动中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灵活性,从而提高绩效评价与管理水平。

三、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理念就是使四个维度实现平衡,即客户、财务、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财务维度的平衡主要指的是用股东价值、投资报酬率、收入增长、营利性与单位成本等滞后指标来描述企业的战略性成果,并给组织成功下最终定义。

而客户维度的平衡主要指的是明确客户价值主张的定义并且要着重关注对客户维护成功后的滞后指标,比如客户的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增长率等。

内部的业务流程维度平衡主要指的是为客户传递与创造价值主张。员工学习与成长的维度主要指的是将企业的技术、人力、组织氛围相结合,为企业做出整体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提供整合资源的基础与动力。

1.在财务维度平衡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指标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最终产生财务业绩。

财务业绩的改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增长;另一种是通过改进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来实现。

但从人力资源实现价值增长层面上看,绩效的指标设计关键切入点在于使人力资源价值的增长效率与速度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而从改进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来看,主要是为了确保能更加稳定快捷地获取人力资源。

2.在客户维度的平衡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管理的客户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客户,并不是外部的客户,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企业员工。

指标包含员工保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获得率等滞后指标。

通过不同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业绩水平,但是不同的员工又需要不同的管理组。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每个员工群体的特殊性,从而更好的为不同员工群体创造可持续、差异化的价值主张,最终通过指标与目标来反映。

价值主张主要包含报酬领先、总价值最大化、价值锁定与全面员工的解决方案等。

3.在内部流程维度平衡方面财务维度的指标设计主要描述了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价值的结果。

而客户维度的指标设计则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财务业绩与客户目标都有了合理与科学的规划,内部流程以及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目标就在于如何给予部门目标一个准确的描述。

此时的内部流程的主要诉求就是要实现关键的两个绩效要素:通过降低与改善成本来改进员工的获取效率,传递价值主张给员工。

4.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平衡方面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绩效指标设计主要体现在描述部门所包含的无形资产与其在整个组织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无形资产有培训需求分析、绩效考核方法与劳动关系协调等。

这些无形资产当然不能对独立个体或者个别员工进行衡量,因为它们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提升企业顺利实施战略目标与规划的能力。

衡量这种能力主要有三个指标:人力资本(运用战略目标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才干);信息资本(为实施战略目标所需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技术与网络设施提供基础);组织资本(组织实施战略目标所需的不断变革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

四、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平衡计分卡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获得成功的应用,就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增加平衡计分卡的维度,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其次要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员工自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突出平衡计分卡的灵活性与匹配性。另外还要从各个角度上提炼出富有创意的、满足实际需要的指标;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清晰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加强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的沟通与交流。

1.平衡计分卡功能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引入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战略方向。因此也要实现采用四个维度的方式来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在制定平衡计分卡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做出柔性的调整,让它更加具有弹性与人性化。

2.科学设计衡量指标在进行指标设计时,应该将企业的员工活动。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8篇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2、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3、企业人力资源动态战略规划研究

4、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人才培养

5、不同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6、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7、基于文化差异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8、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9、关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研究

10、中国西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发展方向研究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12、我国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1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理念

14、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

15、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16、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17、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18、人力资源咨询业现状分析

19、企业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切入点

20、企业重组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冲突管理研究

21、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2、人力资本与教育发展

23、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演进

2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保障

25、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26、论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27、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28、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现状分析

29、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30、某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

3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分析

32、如何提高知识型 员工的忠诚度

33、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34、企业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的思考

35、对“海归”变“海带”现象的分析

36、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一家企业的调研报告

37、新新人类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38、政府职能在人才中介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39、招聘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40、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前景的就业展望

41、儒家/道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42、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与对策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9篇

关于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远景制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以下是“人力资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 对企业而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延伸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形成的因果、依存和互动的不可分割关系。所以切实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认真做好员工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和利用,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们档案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逐渐淡化了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现在选用人才重在现实表现,不注重人才的经历和历史业绩,人事档案也就没有多大作用;还有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事情,與己无关;这些情况表明,人们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档案不够重视。

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滞后

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计划管理”为核心的各项制度,“计划”色彩浓厚。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机制的滞后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对离任审计、任前公示等材料应如何收集,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有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仅局限于“看堆式”的管理。重管理,轻服务,方法烦锁,不易操作,反应较慢,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方法的烦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档案工作本身的烦锁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必须改进必要的档案材料清理出来,及时做好破损、缺页、不齐全材料的修复和收集工作,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于完整。并且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

3 改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现状的措施

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建立符合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则和制度是当前首要的改进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来规范档案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1]。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对管理工作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能够强化管理工作程序和实施环节,将档案的保存、信息资料的流转和管理的方法等予以规定和强化,能够防止过程不统一,程序不稳定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提升管理层次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采取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管理效率低,管理质量差。因此,应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改变这一落后现象,实现快速查找、分类清楚、节省空间等管理优势。形成有层次、有结构、有内容的网络信息管理,将纸质资料和电子音像档案相结合,实现全面、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首先应增加管理资金,购置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增加新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电脑等,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应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执行策略,设立监督部门对全过程实行掌控。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设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2]。针对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文件传递和工作管理的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和培养;合理引进技术人才,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保证先进的管理技术能够顺利实施。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保持档案记录的安全稳定。

总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增加,档案管理的服务性能应逐步发展,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方法的提高和全员的共同努力,改进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人才流动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4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里,为了适应新经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新型员工关系,满足员工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边界呈现日益模糊的状态。企业日趋重视的智力资本、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等,也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它需要整个企业,包括高层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的全方位关心。

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发展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对企业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有足够技能、视野和经验来经营全球企业的人才将炙手可热。那些擅长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吸引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又要设法留住企业内的优秀人才。

5 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合理的管理手段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0篇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摘要:由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出发,就独立学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适合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产生的独立学院,如今已经探索发展了17个年头.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更有别于民办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与否尤为关键和重要.

1独立学院的特点与管理模式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经发展了近,在国家政策支持、民众对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众多且升学困难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快速成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硬伤”.笔者以为,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和创新为突破口,也许能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希望.笔者实地调研了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等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对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照搬母体学校的管理理念.由于过度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以至于模仿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思路,而不具备独立学院应有的管理特色和办学特色,成了母体学校的“仿制品”,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和突破.很多独立学院的.院长本来就是从公办学校退休或者兼职的,毋庸置疑在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公办院校管理套路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同时董事会对人力资源的忽视失去了其监督和指导的实际意义,由此造成的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管理机制不灵活.从对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机制体制不灵活,因深受“母体”高校影响,过于行政化,基础薄弱,理念落后,不注重培训开发.学院中层管理者或者聘用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法有效施展,随波逐流成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3)管理内容老套.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不外乎人员招聘、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人员调动等服务、协调和管理.管理方式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管理工作强调事而忽视人,忽视因人而开展工作,不注重人才储备.

(4)体系不完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沿用母体学校的人事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仍然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印象进行评价和管理,评估体系简单粗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院运转效率.比如,有的独立学院在考核教师时,只重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注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只关注工作的推进程度而不注重工作效率和个人的工作质量等,这种考核指标的设定,层次不清,标准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差,工作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工作认真与否无人监督管理.此外,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体系不科学等,影响到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5)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运用多种激励模式、方法、原则、制度和各项措施,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责任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和谐平衡.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缺少“事业编制”和“铁饭碗”对人才的吸引力,而灵活、弹性的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其魅力和魔力,对优秀人才采取公办院校做不到的奖励机制,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成就人”.

3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1篇

(一)人事管理体制间人力货想管理体制转变是时展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已引起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的人才开发上来,从而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是邮蓄银行人事制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转型,人事管理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以人为本”逐渐成为管理的内涵,成为管理追求的目标。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管理领域变革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单位降低管理成本和增强竞争能力,人力资源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成本的比例还在迅速增加。只有加强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本单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比人事管理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1.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通常是指单位活动范围内针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的程序和方法,是为了完成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概念和技术。它突破了以往为员工提供适当报酬、福利、培训等人事管理的局限,将单位中有关人的管理、利用和开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人事管理的新模式: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成是完全可以而且是必须充分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它要求在管理上重视人的智慧及创造力的发挥,挖掘劳动者的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通过科学的管理,为单位的目标顺利实现而服务。三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必须具有预见性,能做好各类人员的需求预测、配置、培训考核、报酬以及工作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而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人。四是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教育培训,将其做为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战略任务的手段。

2.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加人性化

一是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把人和人力看作可开发的资源,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上。二是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把劳动人事工作列为日常行政工作,诸如人员的统计、调配、工资发放、考核、保险统筹等,属于行政学范筹。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人的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诸如人力资源计划、工作设计、绩效评价、劳资关系等等,是单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的范筹。三是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的“管家式”管理,根据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或要求,以管理本单位劳动人事事务为主制定工作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实行主动开发式的有预见性的系统管理。四是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把教育培训人作为辅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将教育培训人作为人力资源潜能的重要手段给予重视。五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也有所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着重对人员进行日常事务管理,追求“德、能、勤、绩”,缺乏长远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多的强调战略问题,侧重于单位的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的发展规划,注重如何使人力资源为实现单位目标作更大的贡献,注重个人和单位目标之间存在灵活性和一致性。六是对员工考核的方式不同。人事管理注重年终的考核,而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估。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意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单位利益的统一,在员工队伍中发掘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这种主动性与责任感的产生,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二、建立邮蓄银行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意义

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自觉改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进而改革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方法。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破除重物轻人消极等待意识。IBM的创建人汤姆斯丁•沃特森说:“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IBM。”可见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素质决定了效率,人不仅要管理还必须不断开发挖掘其潜力。目前,加紧研究邮蓄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着眼于现有的人力资源整合、挖潜、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邮蓄银行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作,既要横向的人员规划,招聘、培训、薪资、生涯等整合,也要纵向的邮蓄银行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整合。邮蓄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加强人力资源调研、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科学配置和人力资源长远规划人手,转变人事管理职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把人才用好、用活。

2.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的竞聘上岗制度、公平竞争的员工优化组合制度、人尽其才的岗位交流制度,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发展空间的良好环境。

3.建立双重职业生涯路径,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人员相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双重职业生涯路径模式提供两条或多条平等的晋升阶梯,一条是管理通道,另外的是技术通道,几种阶梯层级结构为平行关系(同目前的行政级别多层次一样,技术岗位的阶梯也可以是多层次的)。在双重职业生涯路径下,能够晋升到中、高层职位的员工数量增加了,避免了挤“独木桥”,让各类型岗位上的员工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员工可选择其职业发展方向,可以继续沿着技术生涯路径向上攀升,或转而进人管理职业生涯。

4.搞好技术职务系列评审工作,真正建立起有邮蓄银行特点的系统内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具体来说,技术职务级别可多层次。行政职务可优先从取得相应技术级别或更高级别的人员中聘任;当技术人员担任管理职务时,其待遇按级别与行政职务两者之中较高的标准执行。各级技术人员的数量占员工总数比例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每年有关职数的要求报上级单位核定。在技术职务的晋级上,应坚持“工作任务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原则;在技术职务的聘任和使用上,应坚持“级别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原则;在技术成果的考核上,应坚持“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的原则。

(三)构建持续培训机制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只有加强培训,改进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并运用有利于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员工。

1.合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培训经费,制定长期、系统的培训规划,明确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的要求,突出重点,提高培训质量,体现培训价值。

2.合理选择培训项目,对症下药,改善人才层次与结构。培训项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落脚点,选择培训项目必须考虑人才培训需求、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培训的实际效果。

3.建立“学习型单位”,使员工队伍素质与时俱进。建立学习型单位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激励制度,单位要求学,职工愿意学,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建立培训“学分制”,以增强员工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保证培训质量和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把人力资源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并通过为员工设定个人目标从而与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相联系。同时,绩效管理为员工的薪酬制定、培训、晋升、工作安排和来年的目标设定提供依据,为人员招聘和选拔提供参考。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工作调换的用人制度比传统的用人制度更加合理和科学。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2篇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要:在知识产业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转化,是全新的、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手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本文希望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理念,提出组织与调配规划,在保证企业人力与物力处于最佳平衡状态与比例之下,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并举例证明。

关键词: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发;管理;海尔集团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市场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则综合表现于素质竞争之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创新模式,构建扎实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及目标,才能让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并达到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民族素质的'目的。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创新模式

在知识经济产业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真正成为了知识经济转变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做到锐意创新,并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团队导向为企业文化、以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以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基于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教育,它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必须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并做到对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目前我国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依然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在21世纪的第二个里,我国要真正做到对“创造性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入改革,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以科技为龙头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大有所为。

2.基于团队培养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的企业都强调人才的团队培养,以一名精英带动一个团体,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可能性。在一些科学实践研究中也曾经表明,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拥有企业文化、拥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这是一种才能上的合力发挥,也是创业目标上的一致融合。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将团队培养因素考虑进来,并充分分析团队合作的企业内部因果含糊性和企业外部社会复杂性,培养企业拥有一支具备文化氛围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潜力型未来团队[1]。

3.基于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现代企业中讲求学习创新,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全新模式就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开发模式,稳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更大的弹性与整体综合效能。并且学习型组织创新平台还具备两大特征:第一,学习型组织能够最快速的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而且其在观念、战略、制度、组织发展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可以进行具有较大空间的灵活创新。某些企业还能将这种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思想融合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深化企业的自我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创新者,他们不但具备了学习创新的能力,还拥有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适应机制,并且通过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形成了一种创新冲动,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基于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人才能力与业绩的评价都相对客观,评判指标也更加精确。它主要是以业绩为核心,以人才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为重要要素所开展的全方位人才测评体系。并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要求来制定具有层次感的人才测评序列,形成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指标模式。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模式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系统过程,优秀的企业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高品质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并基于知识经济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企业的创新力、凝聚力,最终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本文以中国海尔集团为例,评价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模式。海尔集团强调“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的人才基本管理原则,他们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培训主要分4部分进行:

1.岗前培训

海尔对所有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其中一方面包括了业务知识教育培训,为员工掌握进入企业后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培训,为新员工建立企业意识,遵守企业规范,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海尔集团内部为员工设立了培训基地,每位员工都要在这里进行定期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培训。海尔集团培训基地的资源相当丰富,这也是海尔集团能够扬名中外的实力建设基础。

3.转岗培训

当今社会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海尔更是如此,所以海尔的岗位培训基地还设置了转岗培训方式,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市场现状,以丰富和新颖的营销理念与营销实践经验来提升海尔内部科研人才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效率。

4.实战技能培训

实战技能培训是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海尔内部,“即时培训”模式最为凸出,它作为一种近年来企业的创新模式,做到了完全以实际工作进度和技术革新进程为基点,随时进行案例更新和人力资源培训。某些时间甚至做到了以某时段突发事件及现场问题作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并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进行实战技能教育,最终达到磨练员工技能,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效率的目的。以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人》企业刊物为例,它所公开发表和讨论的都是企业内部人才技能、理念、意识和创新的培养策略及意见建议,而且这种培训策略已经在海尔集团内部形成风气氛围。在每月的固定时间里,海尔都会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例会,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体培训学习的机会[2]。

三、总结

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最珍贵的第一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注重知识经济、人才多元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然而在如今竞争激烈、如此强调知识经济产业的社会发展大潮下,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锐意创新,跟进时代潮流,想别人未能想、做他人未所及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树立“育人优于任何事,缺才危于任何事”的思想,为企业未来能够细水长流而不断努力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洪.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3篇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投资中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核心部门。一起来看看人力资源论文范本吧!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4(06)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4篇

【关键词】报社;人力资源;体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报社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报社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企业只有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以及培养人才,本着人尽其才的理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为报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

一、规范招聘环节,优化录用体系

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报社首先应该规范招聘环节,不断优化录用系统。只有不断提高招聘工作的科学合理化,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才进入报社提供支持。这就需要报社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主,同时综合其他相关部门,保证企业招聘到适合的员工。许多报社曾一度跳槽率过高,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导致人才流失。这就需要报社应该优化录用体系,针对每个部门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应该用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内容来考察新员工的综合能力,使其到报社之后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从而填表、初试和笔试、专业面试和最后的录用审批,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慢慢规范,都应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招聘到真正的人才。

二、充分发掘人才的能力,做到才尽其用

由于每个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能够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报社应该按照每个人的具体特点来安排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应该给予每个员工公平的权利,保证员工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报社内部同时还应该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从而使其能够努力工作,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针对每个人的能力不相同,可以按照同一部门轮岗制度,让一个人到多个岗位去锻炼,最终安排最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工作。实行轮岗,能够使员工的个人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创新性。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够保证报社整体能力有效提高,才可以提升报社的整体竞争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对于企业来说,培训属于一种投资,并且这种投资会有丰厚的报酬。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更新速度大大提高。所以,如果期望一次教育一劳永逸,那么就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报社应该针对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员工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可以进行系统和业务培训,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好的员工进行心得体会分享,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能力。报社还可以组织员工开早会,在会上分享工作经验和一周心得。还能够由领导带头,鼓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开展工作,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能够有效培养传媒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报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完善分配和奖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那就是分配和奖励机制。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可以实行岗薪制,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工资。同时把工资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工作、技能工资和绩效,这样能够使员工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来获取更加丰厚的回报。同时,应该实行科学的奖励机制,针对有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的员工,报社应该设置一定金额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情绪,使员工更加具有斗志。完善的分配和奖励机制是报社留住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才能的重要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专业。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为报业的发展提出坚实的人才基础,保证在同行业内具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报社从招聘人才到培训和使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按照科学的流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保证工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够为报社招聘更多实用的人才,巩固报社的人力基础。同时还可以保证报社的人才具有更加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报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丽君.报社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03):47;43.

[2]赵纬华.报社人力资源管理及改革[J].经营管理者,(10):191.

[3]田芬.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5篇

论文人力资源

论文人力资源: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载体;人才也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主要对象,

有人才争夺就有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因此,研究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及探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企业人才出现流失,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并不是无从下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本身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市场环境因素。

(一)人才本身因素

人才本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主观需求上。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才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关注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就人才本身的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的追求。

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才个人的上述需求时,人才极有可能选择主动离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二)企业自身因素

1.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公平性

一个企业之中,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

导致薪酬分配不公、无法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那么就会引起人才对企业的不满,久而久之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

2.晋升机制不完善,缺乏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虑

正常晋升是对企业人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与奖励,是企业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比较重视晋升。

如果一个企业的晋升机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足够重视,

那么员工个人就会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不乐观或者悲观心态,轻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重者则出现企业人才流失。

3.人事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人岗匹配”机制

人才只有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称之为人才,企业员工一旦离开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员工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出现直线下降;因此,企业中人才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岗匹配”机制的支持;

如果企业人事配置过程中缺乏“人岗匹配”机制支持,导致员工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员工极有可能选择离职。

4.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

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重要福利之一,因为其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会使人才切实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培训对企业人才的激励作用,其同样会引起企业人才的不满。

5.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对企业人才及企业发展发挥着激励与导向作用。

企业人才同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励与留住企业人才的重要与有效手段。

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做到对全体员工的'关注与关心,不能满足企业多数员工的发展愿望,从而引发企业更多人才的流失。

(三)市场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流动性造就了企业人才流动宽松的市场环境,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决定其必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垂青的对象。

加之,企业人才本身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特别是对更高待遇、更快晋升、更多机会的向往,而这些也是市场中各企业伸向人才最多的“橄榄枝”,多数人才都被吸引走,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应对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企业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称得上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同时兼顾内部公平、外部竞争和员工价值三个方面。

对内员工之间有一种公平性存在,对外对其他企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工作价值。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是反映企业员工工作表现及其价值的窗口,只有企业人才工作的绩效、工作的价值得到适时、真实的反映,就会不断激励人才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企业人才绩效的反馈,不仅要向员工个人反馈工作结果,也要将工作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反馈结果适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三)健全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切实从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结合企业人才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做好企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为企业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最重要的是要与人才在企业中的晋升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管理岗位上的晋升,

同样也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晋升,建立企业管理与专业发展晋升双通道。

(四)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

通过企业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与分工,保证企业各工作岗位适当的工作量与挑战性,为企业人才虚位以待。

同时,对企业人才的使用,坚持做到“人岗匹配”,以企业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及绩效表现为任用依据,做到人才能力水平、绩效表现等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

(五)培训更多关注人才个人发展

企业人才一般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人工作力,因而企业培训要考虑到企业人才的需要,考虑到企业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六)借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企业人才在认同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一种认同,从而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07).

[2]周素.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论文人力资源:浅谈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世纪时代是人力资源经济开发的黄金时代,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人力资源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变成人类实现所有预期目的的前提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知识资本”开始推动单位创造效益;在一些领域中,知识成分已然变成量度企业业绩的重要准则。

很多研究表明:企业是否能维持经济效益稳定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主要凭借的是员工的知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员工发挥知识能力的基础。

所以,提高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激励机制在各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

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私有企业、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就业率,维持出国留学网社会稳定等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缺少和时代接轨的创意,特别是在激励机制尚有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缺少合理、公开的绩效考核机制,其次,在各个企业中,

有部分员工缺乏持续学习专业业务素质的积极性,企业也没有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培训,导致员工的素质不能及时的提高和改善,

直接对企业的效益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后,部分企业内的官僚作风风行,缺乏科学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也缺乏有效的号召力和凝集力。

2.企业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缺乏创新

通过与外企公司对比,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者也没能够把职员的激励措施放在必要的高度,

对其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习惯的采用权利集中管理的方式,按照等级关系进行管理,降低了职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能实施积极的激励方案,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我国企业现在制定的员工工薪结构也不尽人意,传统的“大锅饭”政策,致使平均主义的风行,员工的一部分工种拿着稳固的基本薪资,导致员工对工作的质量失去信心,对工作敷衍了事,造成企业效益下滑或停滞不前。

二、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方案

1.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企业在筛选激励方案时,理应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以及短期、长期激励并举。

在公平公开的准则下,依据企业生产特点与职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职位的不同在激励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创建分别侧重的鼓励制度。

以需求为基础,各个层次的职员处在不同的需求阶段,处在同样阶段的职员,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应该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交替采用。

依照激励层次的不同,采用对应的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例如物质激励、荣誉激励和个人价值激励等。

物质激励相对比较直接,普遍表现在工资、奖金、福利方面;荣誉激励包含各种精神奖励,这是激发和鼓舞人的重要部分;

个人价值激励是最成熟和最高的境界,它是人们内心最高尚的信仰和追求。

激励措施是否使用立体交叉取决于人的多样性和以及需求的多样性,单一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2.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企业不仅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还要考虑公平性。

依据不同的类别和特点拟定激励制度,例如性别、知识层面、地域等,真正有效的发挥激励制度。

所以对员工的激励政策不仅包含工资、奖金、补贴,也包括机会、职权、信息分享、学习、发展、沟通等很多因素,

并且人的需求是在不断提高和变化的,从生理上的需求到安全上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各个阶段的需求都会有不同的地方。

这要求企业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多结构的激励制度。

此外,酬劳的公平分配对职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职员对内部和外部酬劳的公平性都很关心。

依据职工关系的特征,内部酬劳的公平性变得尤其重要;其次,把薪资和绩效评估的结果相连。

也就是经过绩效薪资表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激励企业中的所有员工努力实现这个目的,推动高绩效员工得到预期的薪资,

确保薪资因职员绩效的不同而不同。

激励制度不仅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还对整体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企业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变革现有的激励制度中的缺陷和错误,建立整套的、科学的、完善的激励制度,招揽人才,

吸引和留下人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体系是职工升职、聘任、奖惩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重要凭据,同时也是健全激励制度的必要保障。

员工绩效考核是依照一定的准则,使用科学的方案,检查与核定员工对岗位规定职责的实践程度,用以管理其工作成绩,

主要目的是经过对员工全方位综合评估,判定他们是否合格。

考核应该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准则。

考察内容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察工作实际业绩。

不同专业、不同职务和不同技术层次的职员在其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和公平的绩效衡量考察体系能激发每位员工的潜在能力,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不管是针对竞争还是发展壮大,其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且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

拟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就是采用最科学的方式、更加变通的制度激发人的情感以及积极性的一门艺术,所以,

企业需要通过激励制度的实施来到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并且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和以发展留人”,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6篇

摘要:目前,人力资本已成为各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建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通常的观念里,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价格偏移,但随着社会和公众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其这些所谓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且面临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素质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故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共识。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及相关措施进行分析,以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实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改革及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奠定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基于这一重要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已初步形成完善的省、市、县区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网络,但当前的社会监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比如监管资源相对分散、监管过细等,无法形成有机的统一。因此,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机制与管理模式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增强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是指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且对企业效益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力综合。人力资源管理以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控制、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以充分发挥企业团体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员工才能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参与复杂的劳动协作和企业的管理工作;

(2)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技术更新、产品更新、设备更新、管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上述这些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

(3)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员工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产品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监督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级质监机构(除省级质监站是独立的外)大部分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质监部门由市政府部门发文设立和定编,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人员相对紧缺,人事部门大多主要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灵活设定的,基本上是由办公室兼职。多数质监站基本上都是设立劳资与人事两块机构隶属于办公室,其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一个人事部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除了要管理干部劳资工作以外,可能还要承担向各级或各部门上报各类统计报表,管理各种保险、住房基金、职工培训等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事务繁杂,管理部门往往疲劳应付,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清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落后、理解狭义等均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进而造成规划及目标不清、职责不明。诸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在招聘人员时,明确了本单位本科生应达到多少人、高级职称人数应占多少比例等简单化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要求离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分析、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评价、配置机理、绩效薪酬、激励机制、考评体系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人员的观念里,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只是人事、办公室或某一级领导的事情。由于这种认识欠缺、理解偏差,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者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缺乏与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形不成合力,呈现出一种置身事外的“旁观效应”。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做好整体性规划外,需要机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例如:某部门空缺一个职位,而某员工申请了未获批准,其在日常工作中会表现的较为消极,影响工作情绪。若组织一套完善的提升政策,员工可以在组织中实现其职业发展,则员工对组织就会产生更强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

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质监机构人事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职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主权不够,大都还是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多为被动的“管家式”管理,根据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或要求,以站劳动人享事务性管理为主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范围仅局限于上级部门的框框内,如: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需打报告请示上级领导及主管人事部门层层批准,给指标方可进人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应更加注重整个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对该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主动开放式的系统管理。

4关于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合理设置监督机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明确当前的质监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多数管理人员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故应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决策人员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单位的第一资源,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门,该部门要求具有专业人力资源能力的人员胜任,且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机构的业务;在机构中享有良好的个人信誉;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熟知能如何推动机构的变革与重组等。

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目前,管理水平和技术已成为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技能与技术管理的载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可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终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体制与现状来看,要想留住人才,应与其建立一种承诺和心理上的契约:

(1)承认人才的表现,为其提供创业、发展与参与的机会;

(2)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使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生涯规划;

(3)改革物资激励的方式,创造更合适的激励工具,增强员工的事业使命感;

(4)提供公众广泛认知的奖励,满足人才的真正工作需求、成就感和事业地位感,以实现其工作的稳定。

改善工作方法,注重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增强,比如可通过网上沟通、网上招聘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将精力聚焦在更重要的管理工作方面,同时也可利用一些行政工作分包给专业化的公司来执行,由此,企业组织机构可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过渡,由金字塔向扁平化发展,增强员工工作时间的弹性及工作内容的选择性。

塑造机构的社会形象,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应意识到当前建筑企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质量监督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应以“诚信”、“效率”为基础和核心的市场经营观;努力树立“信用就是生命,精品就是市场”、“求实守约、追求卓越”等先进的理念,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改变队伍作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社会信誉。

5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其能与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进而逐步实现企业长期战略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胜平,李一军.基于成熟度理论的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等级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5(2):133~137.

[2]颜爱民,魏佳,黄浩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本土化探索[J].管理学报,2012,9(7):1058.

[3]王毅.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与策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323~326.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7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竞争的不断加剧,而这竞争究其本源则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用来提升员工各项技能的重要活动。组织往往通过招聘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但是如何使得员工更为切合企业的需求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是为了组织人力资源有了更好的发展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使员工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工作,为了企业工作自身的发展,而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对员工进行挖掘和培训。通过培训,员工可以修正自身的行为和知识,从而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积极性,效率更高,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但是当今我国企业的培训状况有待完善,企业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很多企业及时实施了培训也大多数是基础的培训,对于员工技能的提升不高。培训不规范,培训对于员工的改善提高不足。因此提升对于培训的研究,研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我国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训的重要性

当今知识社会,知识成为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因素。员工拥有最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竞争力是企业谋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培训的作用在整个企业的管理中举足轻重:

(1)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通过提升员工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提升员工的贡献率。能够帮助组织形成学习型组织,使得员工与企业达成一致愿景,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2)有研究显示,一段时间内,美国农业的物质投资增长了倍,收益提高了倍,但是同期人力资源投资增长了倍,收益却高达倍。培训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定会产生汇报。培训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虽然人力资源投资的需要前期投入较多,时间较长,但是收益也会同样的增长。有报道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3)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公认。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培训虽然费用昂贵但是后来带来的利润也更加可观。

(4)人力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培训正是持续性的体现。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两种。人力资源就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不同于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持续开发,使用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开发。人们也认识到,人才是充电电池,需要不断的充电,才能不断发掘潜能,发挥能力。

(5)人力资源升级需要培训。培训能够发掘员工潜能,提升员工知识和技能。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素质较高的资源。人才资源的多少是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标准。从人口资源升级到人才资源,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科技发展,对于知识员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这种升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培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6)培训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实现各自目标,形成双赢的局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提升组织的绩效水平;同时通过培训员工对于企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岗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而培训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留住员工,现在很多员工注重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培训成为他们关注的关键环节。培训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降低流动。对于员工来说,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员工最终需要自我的不断提高和实现,而培训是使其能够不断发展的必备要素。

(7)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奏加快,环境变化加剧,企业需要培训来适应这些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这种竞争的背后正是人力资源的较量。如果不加强培训,现代企业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很多企业也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

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很多企业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由于培训的投入多,成本过高,回报较慢,即使认识到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因而在真正的.工作中不能够真正的扶持和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培训是面向中层管理人员,而忽视了对于低层和高层人员的培训。认为低层人员是单纯的体力劳动,不需要培训;而高层管理人员是人才,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多此一举。但是实际上这两种人也同样需要培训,低层人员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更深层次的能力;而高层管理者也需要通过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

(2)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培训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在培训新员工时,就是让员工了解组织的文化,产生认同感。而国内很多企业忽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或者对于组织文化定位不清,导致员工与企业之间共鸣较弱,从而缺乏认同感,缺少组织凝聚力。

(3)员工流失造成企业不敢进行培训。很多员工在接受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后会选择离开企业,另谋高就,这导致企业的培训变成他人的“嫁衣”,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不进行培训,直接从人才市场挑选人才。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有的企业的培训活动也是走走过场,尽可能削减经费。尽管法律有相关的关于培训的规定,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达到该标准。

(4)缺乏科学培训,盲目性和跟风情况严重。有的企业没有在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而是看到竞争者的培训内容就自己也拿来学习,缺乏相应的研究。这就提出了培训需求这个概念。培训需求是建立在对于组织分析的基础上,并非某一方面或某一个问题,是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分析体系。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完备,主要是因为:培训的评估机制相对落后;培训方法单一,实践性不足。很多培训仍沿用单方面讲授的形式,缺乏互动和创新,员工不仅容易失去性质同时单纯的理论学习也难以指导实践;培训制度体系不够完备,有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单独的培训部门。这就造成培训和组织的需求脱节,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培训工作收效甚微。

(5)培训与企业的目标相背离。企业提供的培训归根到底都是希望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升企业的效能,进而达到企业目标。由于企业对于自身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对于自身目标认识不清,更加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培训,如果需要培训,培训是什么。更有甚者对于培训采用的是应付的态度,而没有将二者紧密的联合起来。同时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没有注意创建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没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这在无形中形成培训无用的氛围。

三、对策建议

首先企业领导者要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从企业本身分析做起,将培训和企业目标联系起来。并且认识到培训不是盲目跟风,要切合企业实际。同时要意识到培训的回报远高于投资,通过培训得到的内部高效率会弥补培训的投入;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得出适合企业的培训方案。改革培训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培训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形成一致愿景,促进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金芳.论企业员工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7)

[2]孙希明.刍议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J].攀登.2009(28)

[3]万万,杨凤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的员工培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

[4]万兰芳,陈元双.企业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5]袁芙萍.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思考[J].攀登.2007(4)

[6]甄佳君,李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下的企业员工培训[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8篇

关键词:并购,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企业并购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迅猛崛起,既存的经济格局将被打破,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就我国而言,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但在90年代后,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但是无论全球范围还是国内的并购,都存在着同样的严重问题,即并购成功率很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仅为30%左右(邱明,2002)。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都离不开“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管理创新角度,探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从宏观上看,它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它是企业自身发展有提高投资效益,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化经营等效应的必然途径。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要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兼并收购是一条快速有效的路径,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工业化时代,战略资源是资本,公司的唯一目标就是不断赚取利润。但在信息时代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和创造性。公司能够取得收获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存在于雇员本身的这些资源。人的因素是并购企业面临的最敏感的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多项研究表明,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方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短期财务利益上,而在并购前后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人的因素”,譬如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获得员工对组织的承诺,高层管理者的推动,以及留住关键员工等方面。而今,越来越多的参与了兼并收购活动的经理们意识到,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在企业产权变更时处理好人的问题,才是使并购交易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过程在现代企业并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瞩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并购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障并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并购后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在双方组织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冲突,包括员工心理冲突、文化冲突、组织机制冲突和技术资源冲突等方面,并极有可能演化为组织危机,从而破坏企业核心能力或其载体和来源,导致关键人员大量流失,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能力。从有利于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和扩散的角度出发,并购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决定能否构筑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并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并购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并购企业欠缺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由于并购具有战略性,常常被视为一种战略行动(Jemison&Sitkin,1986),因而需要从战略视角考虑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许多并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尚未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未认真分析并购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这些都对并购的成功造成很大的威胁。

2.并购企业缺乏系统的评估及保留关键人才的计划。在组织资本中,最具有战略性资产特征的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而这些能力和资源是附着在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技能和知识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中的。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关系到企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积累,以及在组织内部的有效联结。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包括关键管理者及技术人员)是重要资源,是不可被轻易取代的,他们的离去将导致决策制定上的一系列问题,而

这些问题可使整个并购价值降低(Trautwein,1990)。并且他们的离开不仅仅削弱了企业,还可能增加竞争对手的实力。被并购企业关键人才的离职问题是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并购方的关注,但是并购方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估,也没有制定全面的人才挽留方案,仅通过被并购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者的评语,或者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或者并购方管理层对他们的印象,就做出人力资源识别的结论,并据此采取一些表面化的、不系统的人才保留措施。事实上,用这三个方面的意见的任何一种来评估被并购公司的人员,都是很不合理的。

3.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问题是并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仍常常被忽略。企业文化作为鼓舞士气、加强沟通和优化管理的核心因素,具有个性化、一贯性和隐含的控制性特征对企业并购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影响一个群体成员彼此互动方式的各个方面,并且文化不易被修改,故此文化的威力在两种自主的文化彼此密切接触时都能得以体现,而这典型地发生在两个企业的并购中(Schein,1992)。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对整合过程的有效性和股东的利益都有破坏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又因行业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在服务业(如银行业)中,文化差异的此种影响更强,而在制造业中,其影响程度得到一定缓冲。并购后企业能否化解文化冲突,有效整合文化是决定并购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只重视战略和财务因素,忽略两家企业并购后文化的兼容性。

4.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迫切想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想知道新公司未来的发展设想,想知道自己在新公司中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整合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员工得不到这方面的详细信息,相反却是谣言满天飞,使企业内部充满了焦虑、动荡和不安。一方面,并购方没有建立一条顺畅的正式沟通渠道,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都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并购方的经理们也不情愿与被并购方的员工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无法回答后者提出的许多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致命的错误。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被并购方离职的员工承认,他们之所以离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关于并购的任何信息,他们不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不知道自己在新机构中的位置,也从来没有指望能够在新公司中得到满意的职位。

三、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措施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企业变革期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由于并购情况多不相同,它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运用相同的策略及方法进行解决。转1.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需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在整个并购战略的指导下,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以保障人员的平稳过渡。

(1)开展彻底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能够为评估目标企业的关键人才及团队、制定恰当的人员整合政策提供事实依据。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的评估工作包括员工的薪资水平、员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津贴等)、绩效考核办法、劳资关系等。由于并购企业的文化类型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进度和难度,也将直接影响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文化调查是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整合的基础工作。

(2)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主要包括人员留任政策、考核和激励政策、人员培训及职业发展计划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人员留任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这一工作这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初始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引进的人才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留任一定要慎重。考核制制会影响员工的去留及工作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力资源部门应通过培训向员工宣扬企业新的目标和文化,并依据工作分析、绩效评估、职业发展计划,将员工个人需要同组织需要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组织内部的磨擦,提高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并购目标。

(3)留住关键人才。所谓关键人才,是对被并购企业价值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的携带者,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可能严重损害被并购企业现有的组资本和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他们可能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或者是销售骨干等。为了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关键人才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从并购开始直至并购磨合期结束后)的确留了下来,并购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评估,即在公司未来的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尽职调查中所搜集的信息,来完成对关键人才的评估;专人负责与有效沟通,即并购方需要指定一位高层人士通过阐述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肯定其个人价值、对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出承诺等方式以稳定这些关键人员;挖掘需求,即了解他们对新公司的期望,并明确影响他们离职的因素;有效激励,即结合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4)确定新的领导团队。新任的高层领导者,在被并购企业人员心目中往往被视为并购企业的代表和象征,他们采取的任何政策决定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行为均会被员工认为是并购企业的意思表达,直接影响目标企业的人才的去留。新领导者要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激发新团队的工作活力。在充分理解并购前两个公司典型经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结合团队的任务、人员等实际情况,通过正式的及非正式的交流,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趋向组织的目标。新的领导团队的能力与领导风格,将是保障整个新的企业营运策略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新的领导者不仅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保障新政策的贯彻执行。

2.开展基于能力的文化整合。由于能力决定着员工和组织的成功,而企业文化则决定着员工能以何种程度表现能力(Michael•Zwell,2000),因而,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向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方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合应该在并购活动开始最初就要着手行动。企业文化的整合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文化差距、评估文化适应性,确立文化整合模式。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识别双方文化差异。人力资源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征、强弱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基于对原有企业文化的清醒认识,开展文化整合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落在实处。可以通过基本的展示、介绍会议、“跨公司会议”、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的力量进行深入的跨文化分析等多种途径了解彼此的差异,了解的内容包括彼此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根据并购的战略、并购双方文化的优劣和强度大小、文化适应性程度等综合因素,确立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初步制定文化整合模式,既选择吸收式、分离式、融合式还是变革式。

第二阶段即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这一个阶段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的建立、管理层的调整或人员的精简等较大的变革举措。有相当多的文化冲突能带来有积极意义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关于什么是对新公司最好时,这就是最好的合并。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冲突的管理,步骤包括尊重双方文化,明晰双方文化,促进相互适应。

第三阶段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时间相对较长,在这个阶段中新的制度或管理层的调整业已完成,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维护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贯彻。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训练,即加强员工对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具体运作上,可以将并购双方的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培训。还可以通过工作岗位的交换、组建共同的工作团队和任务小组等方式,尽快促进双方员工的交融,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环境的适用性,增强合作意识。

3.通过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员工对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从而尽量减少并购对人力资本所产生的“震荡”,并提高员工士气,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开放和坦诚的气氛来提高管理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可信度。由于企业的并购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许多问题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全预料到的,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并购领导小组,成员由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员工代表以及社会上聘请的管理专家组成,全面策划、组织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并购领导小组是组织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首先,成功的收购者应在宣布并购的同一天就勾勒出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并向新员工们传达对他们的热情与尊重。公司需要开诚布公地向员工解释并购的动因和期望达到的效应,解释被并购公司将如何适应新组织,及时公布新公司的整合

计划,让员工了解并购及整合的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员工的顾虑和焦急,并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并购之前,这种交流和沟通就应当在关键员工之间进行。其次,在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协调员工的心理,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员工,让员工了解产业的经营环境与组织变革,协助员工有面对并购的心理准备与培养再被雇佣的未来价值。同时,增加员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参与,特别是让关键员工参与到整合的规划与执行中,并购整合小组应由来自双方的成员组成。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员工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双方在整合过程中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还表示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尊重,增加整合过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参考文献:

[1]邱明.关于提高并购成功率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21(9):146-147.

[2]Jemis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6,11(1):145-163.

[3]Trautwei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0,11(4):283-295.

[4]ScheinM,HirschbergA,[J].Surgery1992,112(3):489-96.

[5]MichaelZwell.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王申英,唐伟,何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张子刚,屈仁均,黄莉.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22(2).

[7]彭浩涛.并购企业文化冲突的规避与整合之我见[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33(2).

[8]Hubbard,N.&Purcell,,2001,11(2):17-33.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19篇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从产生至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仅对培训、选拔、绩效、薪酬设计的单个功能的人事管理分析,已演化成为目前为保持组织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开发人的“活的资源”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战略性特征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一词是个军事术语,指在一场战争或战斗背后所隐含的宏伟构想,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组织为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也指组织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

2、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人事管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人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人事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把组织的员工作为一个“经济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中员工的素质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经济需求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需求,因而人事管理就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社会学家怀特巴克提出了人力资源职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的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观点。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的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性计划的模式,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讲:

(1)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2)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3)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4)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

(5)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统筹性的工作,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或运作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的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的需求,并开发制定与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达成组织目标提供了支持,确保所有人力资源活动都产生附加值,释放并开发人的内在能力。

4、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达成组织目标、取得卓越绩效的管理实践。进行绩效管理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组织之间的实力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的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要根据单位经济发展实际,适当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激发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特别是要打破各种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局面,同时要注重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结合。要注重精神激励,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职工的个人目标,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考虑员工个体差异方面要充分考虑,例如女性员工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员工更重视自身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定针对性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绩效评估方法

一个组织需要一套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形式化,考核内容量化指标不细,,评估方法不科学的话就会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如果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就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首先要明确考核的最终目的。其次是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我国的德、能、勤、绩的考评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很多指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够密切。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考评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估维度。第三考核结果必须与收入、升职与降职、福利等激励办法挂钩,这样才能发挥考核作用,促进工作开展,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

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水里一样,溅起好多的波纹,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外扩散,由近及远,互相交错,利益关系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人们把精力耗费在人际关系方面太多,用在工作上的就少了,就必然会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所以组织一定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是组织成员能够更好的全力以赴,创造更大的业绩。

5、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用来制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信息的集成系统,优质的人力资源信息是良好的人力资源决策的基础。可以建立数据库包括姓名、职称、工作简历等等,这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能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理念优先于制度,每个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潜在能量,才能优先享有先进理念给企业带来的卓越效益,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巍然耸立。

参考文献:

[1]史美.与时俱进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2]郎丽涛.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3]洪海霞.浅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践行人本观念.

[4]熊波.浅谈以绩效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应用.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0篇

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开发、考评、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实施新的机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采用新的科学手段实现依法管理。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考评, 人员选用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践中还亟待完善。下面就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 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 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顺应转轨时期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以培训为例,我国现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国有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 开发管理未科学化。 国有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另外,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联系国企管理实际。 3、 评估未社会化。 现行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国有企业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国有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 考评方法单一。 在国有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很多国有企业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这种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下属人员只知_唯上_的坏作风,只愿求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只做领导能看得到表面文章,而忽视同事和群众的要求,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3、忽视定量考评。 国有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国有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_大锅饭_在国有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国有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实事求是地确认_不称职_等次,致使近90%的国有企业人员同处于称职一个等次,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三)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公开民主机制,很大程度上停留 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1篇

人力资源论文 篇1

摘要:会计学中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最终确认的值即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文章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应包括两个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也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普遍将人力资本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资本化的全部结果,从而缩小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范围。

人力资源会计的思想是“人本思想”,理论源自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厘清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一、资源和资本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何为资源?《辞海》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显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马克思和_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_选集》第四卷,第373页)。

马克思、_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

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企业中,资源可概括为所有用来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工具、条件和环境的总称。

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2、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

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实践中,资本是就投资相联系的。

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虽然上述表述不同,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数量上应等于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

3.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

通过资源和资本概念的分析,与人相关的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区别清晰可见。

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仅包括已得到相当开发的人力资源,即经过相当教育或培训开发的知识型员工,也包括未得到开发或开发很少的人力资源,即从事体力型或简单辅助性工作的劳动者;不仅包括愿意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也包括不愿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

与此相对,与人相关的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魏杰,) [1]。

从数量上来看,前者是潜在的、静态的总值,后者是现实的、动态的部分数值。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与人相关的资本在数量上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的水平。

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与人相关的资本,对其能否成功动员和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还要受到资源所有者――员工影响的。

所以,物质资源全部投入生产是较容易实现的,而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保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等同的。

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增加可投入生产中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

会计学中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数值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

以下图示之,可更清楚地发现该定义所持有的逻辑。

人力资源相关支出成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报表中的资产)

图1 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计量和记录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本。

然而,从上文对几个概念的辩析中,发现与人相关的资本并不能等完全同于人力资本。

因此,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资源和资本关系表明,资本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即资源资本化结果。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增加可投入和被动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亦即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动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人力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实现与人相关资本最大化的过程。

因此,修正后的人力资源会计逻辑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化

与人相关的资本

图2 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修正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将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性支出,通过一定规则转化为与人相关资本的过程。

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静态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激活”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培训、薪酬、参与机制和绩效管理等4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例,作简要论述:

(1)培训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过程,其产出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

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

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

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

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激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在企业中,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然而,人才的频繁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深重危机。

企业可通过宽带薪酬将薪酬增长、职务晋升或工作范围变化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以及薪酬激励手段多样化,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顾琴轩和郭培方,)。

薪酬体系影响着公司内部的组织氛围,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公开的薪酬使员工与管理层,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化,形成一种信任、坦诚相对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合理并适用的员工参与机制有利于调整员工之间关系、改善公司内部氛围和留住人才。

实践中,员工参与机制包括董事会中的员工股东代表的参与和决策中充分考虑到员工观点等。

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科学的绩效管理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技能。

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成功的办法,共同分析实现目标的障碍和困难并排除之,最终实现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在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

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静态的人力资源“激活”之后,形成了可直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

那么,这些与人相关的资本是什么呢?

科尔曼(1988)认为,资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三是社会资本。

其中,物质资本通过物质变化促进生产的工具创造出来;人力资本通过使人们自身变化,即通过他们以新方式工作的技能和潜质提高而创造出来;社会资本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们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

显然,就这三种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人紧密相联。

作为与人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能力,存在于劳动者个体之中;后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

[2]

1、人力资本:人和物之间

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增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将其称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深植在个体,并且无法与个体分割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与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关系密切。

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劳动者自身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综合。

从微观来说,人力资本可视为凝聚在个体身上的“生产力”,即个体所拥有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组织层面上,员工规模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了组织中各个体人力资源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本是可以用来投入,并且期望获得回报的,凝聚在员工身上的劳动能力。

2、社会资本:人和人之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

社会资本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内的成员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彼此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

它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也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

社会资本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它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推动生产性活动的开展。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2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对各种资源的组织和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企业并购前、中、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一、并购前的人力资源管理 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据统计,美国20世纪8O年代初上市的企业中已有40%兼并了其他企业或被其他企业收购。近年来的企业并购一般都基于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荣事达集团通过成功的并购达到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财务、研发、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等的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很多案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决定着企业并购的成败。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总体所具有的劳动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人的总和。“人力”作为一种资源,与森林、矿山等自然资源相比,其关键差异在于,人力资源既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生产发展目的的实现者,即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的。因此所有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以及公司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说到底是资源的争夺、组织及利用。在众多的资源中,人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并购中,被并购公司由于客观上处于被动地位,作为公司的员工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已被以前的雇主抛弃,而在新的雇主中又不可能获得与其原有雇员一样、公平、公正的待遇。这种心理压力,造成了在并购期间员工的许多不合作表现。如何使被并购企业的员工积极配合并购活动是并购期间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般在得知企业将被并购后员工就会军心涣散,团队已经名存实亡了,职能部门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此时的组织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了,被并购公司的组织结构在并购初期就松散了。这就是说在并购初期被并购企业各部门、各系统的员工已经处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态。 如何解决这一危机?近年来大部分并购企业的选择是成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并购管理小组。通过管理小组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上文提到的危机,营造和谐的并购气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并购工作,从而顺利进行并购。管理小组由并购双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小组的任务是采取各类措施确保员工在整个并购期间的心理稳定,一如既往地工作。当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可从顾问公司聘请顾问,其中顾问公司的作用是为管理小组提供以往并购的实际经验并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平衡双方为各自利益而可能产生的不合适行为。管理小组拥有计划执行整个并购时期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权利。 并购初期,管理小组还不能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来自不同方面的小组成员还没有对此次并购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无法以统一的方式回答员工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并购?为什么我们被并购?并购后公司、个人的前途如何?等等。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就要对双方公司有深刻了解,对双方的财务、人事、产品、销售、市场推广及经销网络等要有全面的认识。为此,管理小组邀请双方各部门负责人对小组主要成员就各自公司的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进行比较。 近几年来劳动问题纠纷不断,因此企业并购前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慎重调查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劳动契约、劳动条件的法律问题。例如:被并购企业的劳动契约详细内容如何?并购企业是否有义务继续接受被并购企业员工以及福利薪资计划?资遣费的计算与承担者?被并购企业是否有劳资冲突?原因与影响如何?如何处理善后? 管理小组首先应做的是对被并购方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价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3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也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把“人”作为一种使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发掘和科学管理的主张,已成为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当代管理思想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这种要素在企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力求将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以一定的投入成本实现产出的最大化。那么,谁在管理配置这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呢?在这些人、财、物的资源中,哪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呢?显然,人是第一位的。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也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把“人”作为一种使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发掘和科学管理的主张,已成为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传统人事管理的内涵。所谓的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和制度,对人事工作进行组织、计划和协调等。主要是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人事档案的管理、工资调整和职务晋升、岗位调整等情况。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本”,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过分注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强调要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和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人事部门在组织中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不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短期和长期激励机制。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企业实现与员工发展的最大化。在其管理过程中加入了以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通过挖掘员工的潜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事实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它实现企业的个体员工优化和集体组织优化,使之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企业中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个“本”就是“人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主体的管理,是利用人性、管理人性以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要获取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其关键是紧紧抓住“选、用、育、留、引”五个环节,真正做到选出潜力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育后备人才、留住有用人才、吸引紧缺人才。 二、从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1.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传统人事管理把人看作一种成本。员工往往从事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这一阶段人事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特征: (1)传统人事管理主要是事务性管理。在企业中地位较低,很少涉及企业高层战略决策。它是对公司人事制度的贯彻予实践,是国家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需要创新和前瞻性思考的东西。人们普遍会认为,人事管理只是一项技术含量低、专业性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4篇

摘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国家医疗改革体制逐渐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人们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社会适应而采取的有效举措,更有保障了国家、民族、地区、企业的长远兴盛发展。新的形势下,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医疗改革体制的逐渐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显得格外的重要与突出。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加强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将医院整体提升一个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值得人们思考的课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做出分析,以及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索,希望所分析出所得出的结果与见解可以给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提供一些有价值意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医疗事业;思考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医疗改革体制不断地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已逐渐成为医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于医院而言,能够起到巨大的帮助与作用,医院若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就应重视并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医院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不只是单层面的性质,它更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有序运转,说它是一个医院的支撑体也丝毫不为过。然而对医院就职人员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工作的效率,如果说医院是一个人体,那么医院的就职人员就是其血液,人一旦没有了血液一切都将是空谈,又好比一栋房屋的承重墙,没有了最主要的承载体,其他的也都将会成为摆设,因此,种种迹象都表明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所提到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使得医院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摒弃陈旧、有欠妥、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原有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之上,不断改革和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加强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未来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会有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势

要想加强我国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首要任务是必须认清我国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势,详细分析我国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进而从中发掘出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成熟和不科学的方面,这些不成熟与不科学的方面正是阻碍我国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整体良好发展路途上的绊脚石,医院必须对这些不足因素予以高度地重视,从中探索、创新出新的、科学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而去改善当下一些方面欠缺。目前来看,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陈旧、落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就目前来看,很多医院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仅仅认为,医院只要具有足够的规模空间,领先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就足以实现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确实,足够的场地规模和足够先进的仪器与设备是医院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且不可忽略的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疗人员,离开了医疗人员,医院便无法得以正常、有序的运转,如果没有对医院医疗人员采取管理制度,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便更谈不上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了。其次,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古板。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些部门依然沿用传统古板的管理理念,没有随着时期的不同、实际需求的不同,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出调整,最终导致传统、古板的医院人力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医院的逐步发展的需求。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切身从医院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分配往往不合理、不科学。这种不科学的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制约了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再次,医院考核体系不科学。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体现出员工之间的差距,而且能发掘出利于医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没有及时更新考核理念,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绩效考核体制。如今,医院考核体系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医院在职员工医疗服务工作中所呈现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评价有失真实;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采用同样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标准;所考核的内容模糊不清等等,这些方面致使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反应不同岗位员工的真实情况,无法体现员工之间的差距,更无法发掘出有利于医院发展的优秀人才,难以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薪资的分配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获得薪资是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权利,如果医院在薪资分配方面欠妥,将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丧失原本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下降,进而离职等,间接导致了医院的效益下降。目前,医院在薪资分配方面缺乏科学的薪资制度,没有针对不同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态度的不同,工作能力的强弱和工作业绩的高低,制定不同的薪资标准,使员工工作质量没有在薪资收入方面得以体现,薪资的分配没有对医务工作人员起到激励作用。从医院与员工的关系角度上来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注重医院和员工的双赢发展。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以人为本,没有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员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形成双赢的结局。在医院发展的同时,却不注重医院医务人员的发展,没有注重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养的提高,最终导致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医院职工自身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之间缺乏互惠互动性。人才竞争不够规范。由于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人才竞争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人才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对于医院来说,医务人员流动性过度不利于医院的品牌塑造与长远发展。医院在人力资源的调配方面,没有充分做到尊重人才的人格,尽量满足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践行公平竞争的'原则,导致人才竞争不规范,不科学,有失公正和公平。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上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表现在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例所制约。医院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缺少超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这便导致许多医院不知道该如何去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其次,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缺乏。组建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面临着诸多难题:或者是在医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少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或者是在医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

1.加强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想使医院得到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发展的意义。在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到一定的宣传和约束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宣传方式与手段,加强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强制性的举措。社会公众可以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迫使医院在压力下加强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只有医院从根本上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和创新,真正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新医改的发展背景下,为保障医院的稳定发展,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医院应该严格遵守《医改意见》的新要求,并且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站在医院工作人员的角度,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开发以及管理工作做好。同时,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实际需求的产生,对管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3.完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主要通过采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式,对在职员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所呈现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等,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从而利于医院经营发展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医院在目前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要以根据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指标为重点。根据医院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承担风险的等级、工作量的繁琐程度等状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责任风险要素等统统纳入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员工潜在能力的作用。考核结果可以成为员工升职、聘请、培训以及薪酬获得的依据。

4.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

薪酬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其分配是否得当,意味着医院的人力成本能否节约,员工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医院良好的效益能否保持。一旦薪酬分配不当,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医院整体效益下降,严重可对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具体表现在针对工作态度的不同,工作能力的强弱和工作业绩高低进行不同档次薪资的制定,着重向优秀人才与关键岗位倾斜。在制定薪酬体系时,不但要充分考量员工自身资历、经验、潜力等因素,还要充分考量医院绩效、文化等因素,以及劳动市场的因素等,从而制定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不但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稳定员工心态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方式。

5.注重医院和员工的双赢发展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员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之间的互惠互动性,使医院良好发展的同时,医院医务人员也能更好地发展,最终形成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的结局。要想实现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医院要以专业人才发展策略为目标,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并且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医院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怀与爱护,以及有效的激励性政策与更好的福利待遇,使医院与医院工作人员共同成长,实现员工的价值与梦想。

6.规范竞争方式

医院应该规范人力资源的竞争方式,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不仅要全面谨慎,尊重人才的人格,而且在需求上要尽量满足人才,提升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站在医院的角度,从医院的实际出发,达到人才互相之间的竞争方式规范化与科学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对于新进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要予以充分考量,最终达到择优录用,对于医院的特殊人才,可拓宽招聘方式,践行公平竞争的原则,充分保障人才招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7.医院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把最初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招聘筛选工作、过程中的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最后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医院医务人员的提升选拔工作等诸多方面融入其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可执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要重视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良好发展,使员工的自身价值优势在医院的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事业逐渐发展,国家医疗改革体制逐渐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医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意义重大。加强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医院的更好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医院医务人员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社会适应而采取的有效举措,保障了医院的长远兴盛发展。通过以上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势的分析,以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式的探索,进而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未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新形势下关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6,(5):239-240.

[2]侯丽红.对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2.

[3]唐建芳.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9.

[4]滕一标.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9.

人力资源大专论文2万字 第25篇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其实,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1)。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1)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一、风险分类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 二、风险识别 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 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 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 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 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 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 人事经理要根据认真了解客观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 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 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 比如说,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与当事人交谈、发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该员工在各风险识别条目中离职的可能性。结果如下: (1)10%20%(3)10%(4)0%(5)50%(6)20% (7)0%(8)30%(9)0%(10)0%(11)0%。 优先队列是:(5)、(8)、、(6)、(1)、(3)、(4)、(7)、(9)、(10)、(11)。 人事经理可以发现,该员工对公平、沟通较为不满,由于公平问题而离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沟通问题。 四、风险驾驭 风险驾驭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它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针对预知风险进行进一步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草拟消除风险方案; 3、将该方案与相关人员讨论,并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