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出场设计

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_规划教材五年专教科书语文选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于这一回的赏析,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宝玉与黛玉的初逢。这一情节上承一二两回所叙说的前缘的描写,后开四五回人物情节的铺展。而整个前五回又是全书的序,可见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重要位置。

一、精于挑选,委以重任,通过身份的独特,拾串起繁杂的情节,牵扯出关系各异的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个冰雪聪明、才思过人、而又孤高冷傲、多愁敏感的弱女子。她的秉性来自于家庭教育,祖辈四世封侯,父亲林如海虽断了世袭,却能发奋苦读,凭着“学而优”博得个鼎甲出身,探花及第,钦点巡盐御使,林黛玉这个侯门小姐就出身于这样的世禄之家,又是书香门第的家庭。林如海膝下无儿,就将独生女当成儿子来抚养,又因黛玉聪慧,所以聘请饱学之士任西席,专教她念书。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的林黛玉怎不才思过人。加上林如海是以“学而优”仕进,当然看不起那些靠祖上荫功戴上花翎的膏梁轻薄之流,甚至对现居工部员外郎的贾政,虽是内兄,却也不将他放在眼里,要不是考虑到贾政为人谦恭厚道,他也不屑于去求他的托孤的人情。由此可见林如海的孤傲,再看他平素教女儿“惜身养福”即不贪婪,有节制,亦可见其为人清廉。在父亲影响下的林黛玉怎不孤傲不群,清高自衿。

丧母之后的林黛玉,不得不尊父命去投靠外祖母。而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早已为母亲生前所告知。黛玉到外祖母家当然不能贻笑大方,加以寄人篱下,怎能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所以黛玉到贾府后观察必然是精细的,判断必然是审慎的,以林黛玉的聪慧精明,加上她有意的观察,贾府的内内外外,方方面面,从门前的石狮到屋里家具的摆设以及各色人等的服饰,举止、谈吐、她全都看在眼里,默记于胸。曹雪芹就是借林黛玉的观察,从而介绍贾府的概况,既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黛玉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要介绍贾府,特别是要贾府内的那些主要人物在一时间内陆续登场,就要考虑什么机缘,什么事情,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来牵针引线,把这纷繁复杂人物情节给拾串起来?看来只有林黛玉堪当此任,只有这位远来的至亲、新遭大故的孤女、贾母亡女的唯一骨肉的到来才能惊动上至贾母、邢、王两位夫人,下至李纨,熙凤、迎春三姐妹;不仅惊动内眷,还惊动了贾赫、贾政、宝玉。曹雪芹借林黛玉这个人物来揭开贾府各院的重重帷幕,人选即恰当,情节又合理,也只有在这样的悲喜交集的会见中,才更容易显现一些人物的性格。

二、牵针引线,顺藤摸瓜,借助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演绎,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这回书里,是贾府这个典型环境、贾府中众多典型人物的第一次露脸。曹雪芹借林黛玉的活动,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一展现出来。如对环境的描述,林黛玉坐着轿子行近宁国府,展现在面前的是街北的两个大石狮,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华冠丽服的十来个人,门上匾额是“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判断其为贾府之长房。到荣府时从进门到换轿夫的转折,雕梁画栋的游廊厢房,穿红着绿的丫头们,处处显示贾府的雍容富贵。在贾政堂屋时,抬头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有御书的斗大三个字:“荣禧堂”。“敕造”和“御书”,可见贾府的尊荣富贵的原由。而“荣禧堂”内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图,宴居之所的文王鼎、美人斛的摆设无一不显出主人以“忠君、勤政、守礼、尊法”自勉和标榜。

贾母的出场倒能贴切显现其对林黛玉的疼爱和关切,所以不待外孙女进门,自己就颤颤巍巍的迎了出来相互抱头痛哭。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即封建家族的一家之长,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展露无余,老太太一哭,“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在接下来的“贾母用饭”的过程中,黛玉更是深有体会,“丫环仆妇个个敛声屏气,严整恭肃,连一声咳嗽也不敢出”,家人之间,繁缛礼节,冷酷可怕,这就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家庭专制。所以贾母可以一手培育宝、黛的爱情之苗,也可以残酷摧毁她们爱情的蓓蕾。

迎春三姐妹同时登场,虽打扮一样,但迎春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惜春身长未足,形容尚小。她们和黛玉的见面虽然没有言辞的表现,但从不同的形容却可见其不同的性格。

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她的出场更是有声有色。就在大家敛声屏息的时候,她却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好奇的黛玉抬眼看处,一个泼辣而又雍容富贵的掀帘而入。只见她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春风满面、笑里藏刀。她在初会场合中的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并现,令人可叹可畏。这位荣国府中庶务大权的独揽者的机敏和才干,就在首次亮相中已露出了峥嵘的头角。

贾赫、贾政虽然没有露面。但从他们的居住环境中却显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贾赫的小巧别致、树石皆好的院落,许多盛装丽服的姬妾、丫环,加上他“身子不爽”、“怕见了伤心”的虚套的传话,早就显现了他的为人。贾政也因斋戒去了,未见黛玉,但从“荣禧堂”的摆设和黛玉所见的“半旧的枕褥、椅套、炕桌上的书籍茶具”可见兄弟俩的不同,也见出贾政是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封建礼法的恪守者。

三、巧于安排,极力渲染,多角度侧面烘托,浓墨重彩描绘,为主要人物的登场铺垫造势

一部《红楼梦》 ,假若抽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着两个主要人物,恐怕就难于流传下来,当然假若少掉了如王熙凤、贾母、迎春、惜春等人,同样会逊色很多。在节选的本回里,这些同样重要的人物已经次第暂露头角,而主要角色的出场却有些姗姗来迟,或者可称是呼之欲出,而又犹抱琵琶半遮面。黛玉的形象虽经旁人眼观,侧面有所描写,但也只是潦潦几笔,不够明朗,而宝玉就更是“如雷贯耳”,却是难识庐山真面目,黛玉虽急于一睹表哥“顽劣混世”的风采,但也只能从妗母口中再次证实传言的不虚。

实际上,对于宝玉与黛玉的初逢的安排,曹雪芹却是煞费苦心的。在作品的首回,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这样一个似真似假、若隐若现、亦仙亦凡的境界中:这边是气象赫赫的荣国府,那边是仙乐频频的太虚境。女娲炼成的“通灵宝玉”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了结风流公案。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甘愿随他下世为人,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基于曹雪芹在作品的艺术构思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重要分量,他俩人的出场也就有了前面匠心独具的设计,即在全书序幕中亮相,在两心相通时出场。于是有了第三回中两人初次相会的精彩场面。

在曹老先生的笔下,写尽贾宝玉的风流神采: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宝玉。换了冠带之后,依然是“面如敷粉,唇如施朱;转盼多情,语言长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在眼角。”这一切在黛玉的眼里,除了感受到其秀美的形象和动人的风采,更领会到它的秀美的容貌蕴含着一种“可心会而不可言传”的亲切和孺慕,“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曹雪芹以极其细腻委婉的笔触把这个多情善感的少女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异常真实自然。

在林黛玉的眼里宝玉的容貌风度“最是极好”,在宝玉的眼里,黛玉的容貌风度又如何呢?“两弯似蹙非蹙鉴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花。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多三分”。在宝玉眼里,黛玉的“愁、泪、病、弱”自是与众不同,所以他一看罢,马上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宝黛的初逢以宝玉的摔玉而结束,这也预示着他俩的爱情将以悲剧而告终。

这里所论述的虽然只是《红楼梦》第三回中人物的出场,但足于让我们看到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不论是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安排无不是理有固然,事有必至,从而充分展现了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2]袁行霈.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物形象,相似性,同中有异,命运,悲剧意识

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成功地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不朽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类是相似性人物形象。对于这类人物形象,本文在这里做一些初步的分析探究。下面具体来谈:

一,相似性人物形象的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相似性人物的形象据相似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初性主、客观条件相似的。可分为两种模式:

⑴ “镜子”式。镜子照物,如实呈现。这类人物关系,就如同照镜子一样,从对方身上可以看见完全一样的自己。出身相似,性格也相似、选择的路也相同。如:贾元春和薛宝钗,赵姨娘和花袭人,王熙凤和贾探春等。以贾元春和薛宝钗为例,他们同是出身很高,非富即贵;品格上同是聪慧贤淑,才华横溢;选择走的路也一样: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而当初薛宝钗上京也是为了要参加选妃。如果不是出了些差错,薛几年之后就是另一个“贾妃”。

⑵ “影子”式。影子和主人的关系有两个特点:①影子和主人,一个是真,一个是幻。②影子和主人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影子是主人的完全的类仿。但是由于外界的光线不同,影子会被拉长或者缩短,就和主人有了出入,有了不同。这一类人物关系就是如此。如:妙玉和黛玉,甄宝玉和贾宝玉。他们原初性的出身一样同中有异,地位一样,性情也一样。他们也是真与幻的对立。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幻;妙玉是真,林黛玉是幻。为什么说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假?这个问题,学界已有定论,在此不复赘述。至于妙玉和黛玉,笔者要说一点个人看法。学界有说法是:妙玉是黛玉的“影子”。非也!相反,黛玉乃是妙玉影子。为何?众所周知,《红楼梦》普遍运用谐音,那么我们来看,黛玉,黛者,贷也;贷者,借也;黛玉者,借玉也!借的哪个玉?妙玉。为什么说是妙玉?《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黛玉自言自由体弱,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要化其出家。妙玉境况也是这样。不同处在于:妙玉父母允其出家带发修行,而黛玉父母未从。其实,当初把黛玉“舍了”就是妙玉,妙玉就是出了家的黛玉。真是情况是:到贾府的黛玉是幻,修行的妙玉才是真身。

2,主观条件相似,但客观条件不同的。即性格相貌都很相似,但是出身、地位,都不相同的。如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等。

以林黛玉和晴雯为例来说。有下人和晴雯有隙,在王夫人面前挑唆说,晴雯仗着自己娇俏“有几分像林妹妹的样儿”,通过下人之口说出晴雯和黛玉相像的事实。晴雯和黛玉相像处很多:性格也烈,嘴巴也利,也有才气——黛玉之才在诗书,晴雯之才在针线。“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节,宝玉看他病着不忍让他受累,却也只得由他补去,因为,除了晴雯,“别人也补不得”。若说黛玉是写诗的魁首,那么晴雯就是女红的班头。就连死,两人都是一样的死法:凄凉病死核心期刊。相像至此。写晴雯是为了正衬黛玉。

3,原初性客观条件相似的。即出身相似、地位相似,但是主观条件不同,即性格不同的。如:林黛玉和史湘云,花袭人和晴雯,薛宝钗和夏金桂。这一类的,一般更注重其相异处,而不是其相似处。其实同中有异,他们的相似之处很值得重视,其相异之处就是在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出身,地位,家庭背景都很相似,性格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其个性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所致。其实他们本质上初始是一样的。这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来看,她们一个把本我压抑了,以求达到超我;一个是释放本我,不加压制,任性发展。这样导致不同的性格显现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里说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此外相似的人物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些相似性人物的时候,不仅注意描写他们的相似处,更注重写其相异处,同中有异,而且是突出“异”,在不同处大力着笔,突出不同,突出个性。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把每一个都写“活”,是独特的“这一个”。读者看了,绝不至混淆,且印象深刻。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4篇

一、揭示生存环境,暗示人物命运

环境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人物的活动场所,环境决定了人物的活动和思维。所以,在关注探究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需要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的构成,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作品中人的语言与活动都是社会环境的具体表现。他们既是环境的构成者,也是环境特征的反应者。他们共同揭示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如,《祝福》中,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成因,就需要分析她生活的鲁镇的环境。而这可以从“我”入手。从“我”与鲁镇的关系来看,鲁镇是“我”的故乡,“我”是生于鲁镇、长于鲁镇的而现在生活在外的人。“我”对于鲁镇和鲁镇的人,鲁镇和鲁镇的人对于“我”,原本都是彼此熟悉的,我对鲁镇本应有眷恋的情感,但是原文却没有如此的表述。“我”对于回鲁镇过年,只是一种仪式。在鲁镇,所有人都没有变化,他们依然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是隔阂的。而“我”是从外面的世界回来的,“我”与他们除了礼仪上的寒暄与交往外,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四叔将“我”晾在书房,实则是“我”被故乡的人排斥了,因为“我”和他们已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已经话不投机,难以有交点。“我”与故乡是隔阂的,“我”与故乡的人是隔阂的,“我”在“我”的故乡是孤独的。这个就是鲁镇呈现给读者的环境特征:人与人之间都是隔阂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由此,就不难推测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在这样的环境里的遭遇和命运,也就不难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二、塑造原始形象,丰富人物内涵

三、前后对照比较,奠定性格特征